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60048)

作品数:17 被引量:219H指数:9
相关作者:赵小敏郭熙乐丽红黄宏胜钟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GIS
  • 4篇基于GIS
  • 4篇耕地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承载力
  • 2篇水田
  • 2篇水田土壤
  • 2篇土地利用分区
  • 2篇土壤养分
  • 2篇主体功能分区
  • 2篇经济区
  • 2篇可持续利用
  • 2篇功能区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力

机构

  • 18篇江西农业大学
  • 11篇南昌师范高等...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7篇赵小敏
  • 9篇郭熙
  • 4篇乐丽红
  • 3篇钟海燕
  • 3篇黄宏胜
  • 3篇胡国瑞
  • 2篇周学文
  • 2篇谢文
  • 2篇黄俊
  • 2篇李晋明
  • 2篇张军
  • 1篇付清
  • 1篇黄超
  • 1篇欧名豪
  • 1篇朱德海
  • 1篇聂小清
  • 1篇袁芳
  • 1篇张学玲
  • 1篇蔡海生
  • 1篇陶丹丹

传媒

  • 5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立足于景观生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有关理论...
赵小敏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文献传递
鄱阳湖区1971-2010年水域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GIS技术、遥感技术、资料与图件收集和定量分析模型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鄱阳湖区1971-2010年来的水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鄱阳湖区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水面面积变化表现为逐步降低再升高的"V"形趋势,滩涂、沼泽地面积分别为上升再降低的倒"V"形的趋势,草洲面积在1971-1985年间大幅度减少,后保持较稳定;水域面积变化在空间上也不尽相同,表现为南部变化快,北部、尤其是西北部变化较小,空间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定量分析影响鄱阳湖水域因素得出,鄱阳湖水域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是受"围湖造田"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政策的影响。
钟海燕赵小敏黄宏胜
关键词:水域面积影响因素
GIS支持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被引量:14
2012年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加权法为技术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四个方面选择11个评价指标,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其中高度可持续和中度可持续利用的面积比例达到69.05%,不可持续的只有5.23%,说明鄱阳湖地区农业生产能力较强、农业生态环境较优、农业经济水平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赵小敏张军
关键词:耕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吉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吉安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处于生态系统较合理的承载力范围,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安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可持续状态。为引导吉安市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地方政府的忧患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张杰赵小敏郭大千黄俊郭熙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协调的实证研究——以环鄱阳湖区为例被引量:32
2011年
协调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对于指导区域空间有序开发、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分区目标、分区内容、分区指标和分区方法等4方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指出两者的协调应在战略层面实施;然后以环鄱阳湖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区主体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等,通过制定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属性赋值规则,在ArcGIS9.2中进行叠置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得到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分区图,将环鄱阳湖区划为农业用地区、生态林用地区、城镇及工业用地区和湿地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结果表明,将主体功能区成果应用于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在用地上落实分区成果、实现地域功能管制。
钟海燕赵小敏黄宏胜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区主体功能分区
环鄱阳湖区32城市的等级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分析城市等级结构和空间关联,有助于识别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和协作状况,对于指导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环鄱阳湖区32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后发现:2006年环鄱阳湖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但研究区的2城市指数高达3.698,南昌市的首位优势十分明显;运用"区域经济联系量"分析南昌市区与其它31城市间经济联系隶属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二级城市中九江、抚州隶属度较高,三级城市中星子、湖口、彭泽和浮梁的隶属度较低。因此,为促进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加强二级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如九江、新余,促进各级城市间的经济协作。
钟海燕赵小敏黄宏胜
关键词:城市GIS
南方丘陵地区水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奉新县水田土壤1985年的土壤普查数据和2006年耕地地力调查数据,选取了水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个养分因子,在SPSS统计软件对其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软件GS+7.0进行半方差分析,最后在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插值和空间叠加功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以及耕作方式等改变促进奉新县水田土壤养分整体上有较大提高。
郭熙谢文胡国瑞周学文赵小敏
关键词:水田土壤养分
县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实施县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划,以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最佳空间结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基于区位经济理论之上,综合反规划理论、弹性规划理论和环境生态理论,结合GIS软件,统筹考虑奉新县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县域内建设用地进行空间管制分区及用地布局进行分析。结果:(1)反规划理论要求优先布局不建设区域,协调区域内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经济发展规划,对禁止建设区布局进行分析。(2)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城镇工矿布局要求及江西省宜春市下达的规划约束性指标影响着奉新县允许建设区内建设用地发展方向。(3)在允许建设区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理论指导有条件建设区的布局。同时最后得出限制建设区。(4)奉新县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面积分别为:允许建设区面积5 610.1 hm2,有条件建设区面积802.6 hm2,禁止建设区面积803.01 hm2,限制建设区面积156 773.7 hm2。研究结论:基于土地的适宜性评价之上,利用GIS,结合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得出研究方法对区域内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有促进作用,为区域建设用地的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黄超赵小敏陶丹丹黄俊饶金波郭熙
关键词:建设用地GIS
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4
2008年
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壤资源空间分析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江西省鄱阳湖经济区土壤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7个参评因子,将GIS技术、统计模型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进行土壤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高,土壤资源适宜性较好;区域内宜耕土壤资源面积为19269.2km2,占总面积的48.5%;宜园土壤资源面积为4399.1km2,只占总面积的11.1%;宜林土壤资源面积为12579.1km2,占总面积的31.7%;三者的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费时费力以及主观参与性强的不足,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为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胡国瑞乐丽红赵小敏郭熙袁芳
关键词:土壤资源GIS鄱阳湖经济区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被引量:45
2007年
为了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1985、1995、2005年3个年份的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计算出相应年份的生态承载力,分析其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异情况,并结合生态盈亏情况和生态协调情况,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主要集中在草地(增加了15.22%)、水域(增加了7.05%)和未利用地(减少了18.19%);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8284、0.8568、1.0534hm2。其中,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吴城镇、铁河乡、昌邑乡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三角乡、沙湖乡处于生态持平,其他乡镇处于生态赤字。整体上,保护区东南面生态承载力较好,西北面生态承载力较弱,整个保护区生态协调度为1.414,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蔡海生朱德海张学玲赵小敏
关键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