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青年基金
- 作品数:36 被引量:156H指数:7
- 相关作者:李召东宋广忠漏磊君石君帆陈勇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杭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牙源干细胞参与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
- 2011年
- 背景: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它们是十分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在牙组织工程的应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的:综述牙源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ighwir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dental stem cells,tissue engineering,application",中文检索词为"牙源干细胞,组织工程,应用"。初步检索文献量总计156篇,选择牙源性干细胞,包括牙髓干细胞和牙周膜干细胞等在组织工程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相关报道,排除陈旧及重复实验文章,最终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多种牙源干细胞,都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与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组织工程,尤其是牙组织工程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虽然有关牙源干细胞在牙组织再生的应用上有一定报道,但研究不多,且仅处于动物模型阶段。相信随着科技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各种牙源干细胞有望真正进入临床,为解决人类各种口腔疾病提供可能。
- 李颖谷子芽
- 关键词:牙髓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冻存及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纯化、增殖、冻存的方法,并观察其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潜能活性。方法取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冲取骨髓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以及单独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MSC,增殖,并测定其生长曲线。MSC在12.5%DMSO条件下经液氮冻存半年复苏,测其存活率。对第3代大鼠MSC进行成骨矿化诱导,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矿化情况。对第3代大鼠MSC进行诱软骨细胞的诱导分化,测定诱导后的细胞表型情况。结果大鼠MSC为均一的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贴壁及增殖能力强,生长曲线呈S型。MSC于液氮冻存半年后复苏,其存活率为80%。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MSC具有成骨能力,诱导后ALP活性显著提高,并出现矿化结节沉积。在成软骨诱导剂作用下,可见细胞由成纤维细胞样的梭形变为椭圆形及肾形,并分泌异染基质,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分化特点。结论获得的SD大鼠MSC生长旺盛,增殖能力强。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大鼠MSC体外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具有成骨及成软骨分化潜能。
- 张文元杨亚冬房国坚陈勇
- 关键词: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
- 结核分枝杆菌rPstS1-HspX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反应性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pstS1-hspX(rph)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pET-23b(+)-rpstS1-hspX[pET-23b(+)-rph],表达、纯化rPstS1-HspX(rPH)融合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反应性。方法采用基因拼接技术将PstS1和HspX编码基因通过多肽接头(GSGSG)的DNA序列进行连接,构建融合基因rph。将融合基因定向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pET.23b(+),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3b(+)-rph。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pLysE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其表达情况。用镍离子鳌合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Western印迹法初步评价融合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融合基因rph及其原核表达载体pET-23b(+)-rph构建成功。融合蛋白rPH主要以可溶性非包涵体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510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3%。经亲和层析后得到了纯度达92%的融合蛋白。Western印迹证实融合蛋白能与结核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3b(+)-rph,获得了rPH融合蛋白,为rPH融合蛋白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宋广忠石君帆泮结超漏磊君李召东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融合基因融合蛋白纯化免疫反应性
- 新型肿瘤靶标环状RNA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21年
- 环状RNA(circRNA)是内源非编码性RNA,多数circRNA被发现可通过发挥微小RNA(miRNA)海绵功能来调控基因表达,此外某些circRNA也会被翻译或与RNA结合蛋白互作发挥作用。circRNA广泛表达于组织和体液中,其表达量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circRNA的环化特性使其对核糖核酸酶R(RNase R)稳定而不易降解。由于circRNA稳定、种类丰富、可特异性调控肿瘤发生、在体液中高表达,因此有望成为肿瘤相关的诊断、预后和治疗靶标。目前对circRNA的认识相对较少,其发生机制和功能尚未完全解析,circRNA的注释也有待充实。本文总结了circRNA的发生机制、生物学功能和在肿瘤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 徐昊方梦蝶李超刘宸任娟张衍梅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增殖及分化潜能活性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纯化、增殖的方法,并观察其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潜能活性。方法:取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冲取骨髓液,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MSC,增殖,并测定其生长曲线。对第三代大鼠MSC进行成骨矿化诱导,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矿化情况。对第三代大鼠MSC进行诱软骨细胞的诱导分化,测定诱导后的细胞表型情况。结果:大鼠MSC为均一的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贴壁及增殖能力强,生长曲线呈S型。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MSC具有成骨能力,诱导后ALP活性显著提高,并出现矿化结节沉积。在成软骨诱导剂作用下,可见细胞由成纤维细胞样的梭形变为椭圆形及肾形,并分泌异染基质,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分化特点。结论:获得的SD大鼠MSC生长旺盛,增殖能力强。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大鼠MSC体外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具有成骨及成软骨分化潜能。
- 张文元杨亚冬房国坚陈勇
- 关键词: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
- 结核杆菌H37Rv株重组PstS1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反应性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表达、纯化结核杆菌H37Rv株重组PstS1(简称rPstS1)蛋白,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价值研究及亚单位疫苗研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重组质粒pET15b-PstS1转化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DE3)plysE,IPTG诱导rPstS1蛋白表达。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后,优化表达条件,用镍离子鳌合亲和层析柱纯化rPstS1蛋白,并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评价纯化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15b-PstS1,相对分子质量为38×103的rPstS1蛋白约有30%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经亲和层析后的rPstS1蛋白纯度为94.8%,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pET15b-PstS1能高效表达有免疫反应性的rPstS1蛋白,经亲和层析后可得到高纯度的纯化蛋白。
- 石君帆宋广忠泮结超漏磊君李召东
- 关键词:亚细胞定位结核
- 国标《食品中叶酸的测定》的标准曲线绘制与计算被引量:16
- 2009年
- 唐靓李跃中王晗陆明旸李昉贇王茵
- 关键词:微生物法叶酸EXCEL
- 柯萨奇病毒A16型衣壳蛋白VP1~VP3的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预测与确定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确定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方法用生物信息学软件Lasergene分析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及性,预测出包含潜在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区段,并用BepiPred1.0Server进行评估。人工合成相应的多肽片段,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与明确感染CVA16的患儿血清的阳性反应与否和程度,并以健康人血清作比较。结果根据抗原性强、亲水性强和表面性好的要求,共预测出21个可能的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相应的人工合成多肽与感染CVA16的患儿血清均呈现阳性反应,但程度不同。结论成功预测并用实验证实了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线性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
- 高孟倪红霞朱莲李剑波高丽美罗永能
-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感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体外全胚胎培养技术及其在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体外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 culture,WEC)技术是一项在受控的体外环境中培养动物胚胎的技术,是研究药物及化学物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药理毒理及作用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大鼠和兔的WEC技术发展概况、培养条件、胚胎发育终点的评分系统和拓展的胚胎发育评价终点、药物生殖发育毒理学应用等方面,对WEC技术及近年来研究进展进行介绍。WEC技术是药物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中重要的替代学研究方法之一。其中,对大鼠与兔组合的WEC研究更具有重要价值,可为胚胎发育毒性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朱晨霞宋翼升张立将
- 关键词:体外全胚胎培养胚胎发育生殖毒性
- 基于脂质组学技术的中药降脂作用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血脂异常疾病,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药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作用温和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然而,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且作用靶点多,其降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脂质组学作为研究生物系统中脂质及脂质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能对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脂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寻找与中药降脂作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系统地研究中药降脂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本综述介绍了脂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了近年来脂质组学在中药降脂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药降脂作用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 王美琴胡冰莹王润婧燕攀杜支凤姜宏梁
-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药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