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2131) 作品数:15 被引量:80 H指数:6 相关作者: 袁媛 孙丽萍 张晔 陈威 宫月华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中国庄河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型菌株感染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006年 宫月华 袁媛关键词:胃癌高发区 致病相关基因 胃癌死亡率 HP检出率 VACA 胃癌高发与低发区人群HLA-DP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胃癌高、低发区人群HLA-DP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胃疾病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分析863例研究对象的HLA-DPB1等位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清Hp-IgG。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中检出4种DPB1等位基因多态:DPB1*1401(65%)最高,其次依次为*1701(5.4%)、*0901(4.0%)和*0301(0.9%)。2)胃癌高、低发人群DPB1*0901和*170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01:χ2=36.145,P<0.01;*1701:χ2=35.526,P<0.01)。3)胃癌与非癌对照组间DPB1*0901、*1401、*170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是否感染组间DPB1*0901、*1401、*170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PB1*0901、*1701等位基因多态存在胃癌高、低发区人群分布差异,未发现HLA-DPB1等位基因多态与胃癌易感性及Hp感染有关。 陈威 孙丽萍 张晔 白雪蕾 刘瑾 袁媛关键词:胃肿瘤 HLA抗原 多态现象 不同类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CDX2蛋白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肠化生CDX2蛋白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肠化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正常胃黏膜、184例肠化生和36例胃癌组织CDX2蛋白表达;利用HID-ABpH2.5-PAS黏蛋白组织化学染色将184例肠化生分为I型81例,Ⅱ型62例和Ⅲ型41例;利用HE染色和ELISA法检测血清H.pylori Ig G,将184例肠化生分为H.pylori阳性组79例,H.pylori阴性105例。结果正常胃黏膜CDX2阴性表达,胃癌组织CDX2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低于肠化生黏膜(P<0.01);Ⅰ型、Ⅱ型肠化生CDX2表达高于胃癌和Ⅲ型肠化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ylori阳性组CDX2表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CDX2可作为判定肠化生分化程度和判定病变胃黏膜上皮恶变的指标。 王旭光 张忠 张晔 袁媛关键词:肠化生 胃癌 幽门螺杆菌 粘蛋白MUC1 568A/G SNP与辽宁地区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探讨粘蛋白(MUC1)基因568位点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PCR,PCR-SSPs)检测来自辽宁地区人群138例胃癌患者及与其配比的131例对照个体MUC1568位点A/G多态性,以ELISA法检测血清H.pyloriIgG抗体。结果显示:(1)对照人群MUC1基因568位点AA、AG、GG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3.3%、22.1%、4.6%;(2)胃癌组MUC1AA基因型携带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携带MUC1AA基因型个体胃癌的发病风险增高到1.92倍;(3)以MUC1AG+GG基因型并血清幽门螺杆菌(H.pylori)IgG抗体阴性的个体为对照,AG+GG基因型并H.pyloriIgG抗体阳性个体、AA基因型并H.pyloriIgG抗体阴性个体、AA基因型并H.pyloriIgG抗体阳性个体胃癌患病风险增高,但3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UC1基因568位点A/G多态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MUC1A/G基因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未见交互作用。 徐倩 孙丽萍 宫月华 徐莹 董楠楠 袁媛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粘蛋白MUC1 胃癌 幽门螺杆菌 Pi类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癌变风险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Pi类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1(GSTP1)多态性与肠化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肠化生的癌变风险。方法利用PCR-RFLP法检测87例正常组、87例肠化生组和87例胃癌组GSTP1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布。利用HID-AB-pH2.5进行肠化生分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者发生肠化生的风险增加到1.944倍(95%CI,1.177~3.209),罹患胃癌的风险性增加3.605倍(95%CI,2.217~5.863)。携带G等位基因发生Ⅱ型肠化生风险增加到2.747倍(95%CI,1.475~5.114),发生Ⅲ型肠化生的风险增加到3.451倍(95%CI,1.556~7.657)。与Ⅰ型肠化生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肠化生发生Ⅱ、Ⅲ型肠化生和胃癌的风险性分别增加到2.905倍(95%CI,1.341~6.293),3.650倍(95%CI,1.455~9.153),3.813倍(95%CI,1.953~7.444)。结论携带G等位基因者发生肠化生和胃癌的风险性增加,更易发生Ⅱ、Ⅲ型肠化生;携带G等位基因的肠化生与胃癌有着相似的遗传特性,可作为胃癌高危个体进行定期随访。 王旭光 张忠 张晔 袁媛关键词:肠化生 多态性 胃蛋白酶原C基因插入-失多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交互作用与胃癌发病风险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胃蛋白酶原C(PGC)基因插入一缺失多态与幽门螺杆菌(Hp)及其不同基因亚型菌株感染的交互作用。方法1:1频数配伍,选择基本正常(NOR)、胃糜烂溃疡(GU)、萎缩性胃炎(AG)和胃癌(GC)各141例,分析PGC基因多态和Hp感染的交互作用。同时选择177例Hp感染阳性者,分析PGC基因多态与不同基因亚型Hp感染的交互作用。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GC基因多态型及Hp基因亚型。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FLISA)检测血清Hp-IgG抗体。结果PGC基因多态与Hp感染两因素交互作用,PGC等位基因1纯合型、Hp-IgG阳性者罹患GU、AG和GC的OR值分别为8.69、11.16和10.61(P值分别为0.049、0.02和0.03),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5.40、6.48和4.34,归因比分别为0.721、0.770和0.697。PGC基因多态与不同基因亚型Hp感染对于AG和GC患病均无交互作用。结论GC发生发展过程中,PGC基因多态与Hp感染存在正交互作用。而与不同基因亚型Hp菌株感染无交互作用。 孙丽萍 张晔 柳云恩 陈威 袁媛关键词:胃肿瘤 胃蛋白酶原C 幽门螺杆菌 中国北方人群谷胱甘肽转硫酶P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2007年 为了分析中国北方人群谷胱甘肽转硫酶P1基因(glutathione-S-transferase P1,GSTP1)多态性分布,同时探讨GSTP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既往感染联合作用对胃癌发病风险的影响,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612例外周血DNA GSTP1的多态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H.pylori IgG。结果显示,(1)中国北方人群GSTP1基因Val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2%,胃癌高、低发区GSTP1 Val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有显著性差异(0.23/0.20);(2)以Ile/Ile基因型为参照组与其他两种基因型比较进行胃癌的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携带Val/Val基因型的个体患胃癌的危险性最大,其OR为5.588(3.256~9.591);携带Val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胃癌危险性是非携带Val等位基因个体的1.587倍;(3)以H.pylori IgG(-)并携带GSTP1基因纯合野生型(Ile/Ile)的个体为参照,H.pylori IgG(+)并携带纯合多态基因型(Val/Val)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最高,OR为17.571(6.207~49.742)。说明GSTP1 Val等位基因的分布存在人群及地区差异。携带GSTP1 Val等位基因的个体胃癌发病风险增高。GSTP1 Val等位基因纯合型与H.pylori感染对于胃癌的发生具有交互作用。 张晔 孙丽萍 陈威 白雪蕾 刘谨 王旭光 刘云鹏 袁媛关键词:谷胱甘肽转硫酶 基因多态性 胃癌 幽门螺杆菌 大蒜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大蒜素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MGC-803,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检测大蒜素作用胃癌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16 INK4因子表达变化。结果大蒜素作用于MGC-803细胞后,对其增殖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大蒜素处理的MGC-803细胞p16蛋白及p16 INK4 mRNA表达明显强于未应用大蒜素处理组(P<0.05)。结论大蒜素可以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之一可能为上调了细胞抑癌基因p16 INK4的表达。 邢永达 袁媛 李建鹏 哈敏文关键词:大蒜素 胃肿瘤 蛋白质P16 细胞增殖抑制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人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基因亚型检测与胃疾病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利用胃黏膜直接提取DNA检测幽门螺杆菌(Hp)基因亚型,以进行临床Hp感染判定的可行性,并进而探讨各基因亚型Hp感染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已知病理诊断的胃黏膜活检标本217例,进行细菌培养,同时提取黏膜Hp-DNA及菌种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幽门螺杆菌ureB、cagA、vacA、iceA和baba2基因亚型。结果胃黏膜来源HP-DNA与菌种来源Hp-DNA检测ureB、cagA、vacAsl、vacAmlb、vacAm2、iceAl、iceA2和baba2亚型,两者符合率分别为74.23%,73.39%,93.69%,62.16%,78.16%,89.13%,88.37%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疾病组间,幽门螺杆菌ureB、cagA、vacAsl、vacAmlb、iceAl、iceA2和baba2亚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Aslml基因型在浅表性胃炎组(22.22%)分布频率最高,与萎缩性胃炎组(5.7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16,P=0.004);vacAslm2基因型在萎缩性胃炎组(47.14%)分布频率最高,与浅表性胃炎组(18.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6,P=0.000)。结论胃黏膜直接提取DNA检测Hp基因型可以用于Hp感染的快速诊断。VacAslml基因型与浅表性胃炎相关,VacAslm2基因型与萎缩性胃炎相关。 柳云恩 宫月华 孙丽萍 王艳丽 陈铁军 袁媛关键词:螺杆菌 胃炎 萎缩性 浅表性胃炎 白细胞介素8—2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关系 2009年 白细胞介素-8(IL-8)是趋化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属于CXC趋化因子家族,在多种因素(脂多糖、IL-1等)刺激下,多种细胞均可产生IL-8,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刘瑾 邢承忠 孙丽萍 宫月华 白雪蕾 张晔 陈威 袁媛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 单核苷酸多态 癌前疾病 CXC趋化因子 胃癌 I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