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11700)

作品数:31 被引量:927H指数:18
相关作者:张群张士诚刘洪林李贵中王红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8篇矿业工程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2篇煤层气
  • 5篇煤成气
  • 5篇
  • 4篇盆地
  • 4篇沁水盆地
  • 4篇煤层
  • 4篇孔隙
  • 3篇地质
  • 3篇渗流
  • 3篇气藏
  • 2篇地质条件
  • 2篇压裂
  • 2篇渗透率
  • 2篇渗透性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双重介质
  • 2篇水文地质
  • 2篇水文地质条件
  • 2篇气藏数值模拟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煤炭科学研究...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投新集能源...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张群
  • 3篇同登科
  • 3篇王红岩
  • 3篇张培河
  • 3篇李贵中
  • 3篇刘洪林
  • 3篇张士诚
  • 2篇柳少波
  • 2篇宋岩
  • 2篇张庆玲
  • 2篇桑树勋
  • 2篇朱炎铭
  • 2篇崔永君
  • 2篇张新民
  • 2篇张遂安
  • 2篇唐家祥
  • 2篇苏现波
  • 2篇李建武
  • 2篇张井
  • 1篇叶建平

传媒

  • 25篇天然气工业
  • 3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煤层气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4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被引量:110
2005年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可以归结为3个发展阶段:矿井瓦斯抽放发展阶段、现代煤层气技术引进 阶段和煤层气产业逐渐形成发展阶段。国内煤层气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但9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尤其是国家973煤层气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使煤层气在成因类型划分及其判识、煤层储气机理和储层评价、煤层 气吸附和解吸机理、煤层气藏形成的动力场及成藏过程、煤层气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近年来 通过研发和引进,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煤层气钻井、煤层气完井、煤层气增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化煤 层气成藏、吸附-解吸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选区评价工作、发展羽状水平井等先进的开采工艺及煤层气采出水 的处理工艺是今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宋岩张新民柳少波
关键词:煤层气勘探开发垂直井水平井
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预测方法被引量:16
2005年
文章提出了新的煤层气资源量分类系统,建立了利用气藏数值模拟技术预测煤层气井最终可采量和 利用损失分析法估算可采量这样两种预测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以煤层气富气区(带) 为评价单元,准确地确定关键煤储层参数(煤层埋深、厚度、气含量、储层压力、渗透率);运用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和 损失分析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处于不同勘探开发程度的煤层气富气区(带)的技术可采资源量;是现阶段在我国进 行煤层气资源可采性定量评价的有效技术途径。
张新民韩保山李建武董敏涛
关键词: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气藏数值模拟
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煤孔隙结构与固气作用被引量:96
2005年
文中重点讨论了煤孔隙的固气作用分类方案,用压汞法和液氮吸附法联合测试了沁水盆地南部煤样 品煤孔隙并分析了固气作用煤孔隙发育特征,探讨了固气作用煤孔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规律。认为:煤中存在渗 流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吸附孔隙和吸收孔隙四种固气作用孔隙类型;沁水盆地南部C—P煤储层凝聚—吸附孔 隙较其他地区同煤级煤显著发育,凝聚—吸附孔隙和吸收孔隙对煤比表面积有重要贡献;煤的岩石学结构决定渗 流孔隙发育,吸附孔隙、吸收孔隙与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有关,凝聚—吸附孔隙可能是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和岩石 学结构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桑树勋朱炎铭张时音张井唐家祥
关键词:孔隙结构分子结构分子大小吸附气
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Ⅱ)——煤吸附气体的物理过程与理论模型被引量:46
2005年
以沁水盆地等煤样品煤孔隙分析和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为基础,通过煤吸附气体动力学过程和吸附理 论模型分析,从物理化学层面对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煤吸附气体动力学过程包括 渗流阶段、表面扩散阶段、体扩散阶段和吸着阶段;煤—煤层气吸附体系的吸附力和吸附能决定了不同煤级煤对不 同气体吸附量的大小;扩散对煤吸附气体的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控制作用;煤—甲烷吸附体系应存在多元化的吸附 模型,当压力8~10MPa以上时,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的适应性受到限制,凝聚—吸附孔隙发育和气体凝聚 是制约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的主要原因。
桑树勋朱炎铭张井张晓东唐家祥
关键词:物理过程渗流吸着
煤阶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06
2005年
煤阶是煤层气的生成和煤的吸附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煤层气含量起控制作用。文章根据相 关文献中的吸附资料和实测数据,系统探讨了平衡水分下煤的吸附能力与煤阶的关系。指出随煤阶的增高煤的吸 附能力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快速增加阶段(Ro<1.3%)、缓慢增加阶段(Ro介于1.3%~2.5%)、达到极大值阶段 (Ro介于2.5%~4.0%)和降低阶段(Ro>4.0%)。这种变化与煤化作用跃变完全对应,煤化作用控制了煤的孔隙 度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而控制了煤层气的赋存空间和煤的亲甲烷能力。
苏现波张丽萍林晓英
关键词:煤成气煤化孔隙度表面性质
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序列划分初探被引量:10
2005年
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是探索煤层气成藏规律、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 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富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 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建立了我国煤层气富集单 元划分系列,将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五级。
赵靖舟时保宏
关键词:煤成气
煤层气向斜控气论被引量:65
2005年
煤层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贯穿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始终,融合了煤田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流体力学 等学科。文章从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的实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了向斜部位煤层水对煤层气的作用机理以及应力 性质在褶皱部位的表现特征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向斜部位的煤层水具有向心流动机制,流速缓慢,溶解气不因水 的流动而大量散失;另一方面,向斜部位煤层水矿化度高,减小了煤层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对煤层气起到一定 的封堵作用;向斜构造的两翼与轴部中和面以上表现为压应力,顶板与煤层断裂或裂隙不发育,阻止了煤层气向上 逸散,有利于煤层气在此部位的富集。最后从煤田生产资料实践证实了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这一理论,对煤层气 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贵中王红岩吴立新刘洪林
关键词:煤层气
煤层气可采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潘庄井田为例被引量:28
2006年
文章对常规煤层气可采性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方法适用的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煤层气的可采性需要在地质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主要控制性地质因素及其有效配置。多因素加权分析法与储层数值模拟法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方法。并以潘庄井田为例,在系统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可采性主要地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煤层气可采性的综合评价。
张培河张群王宝玉李国富田永东
关键词:煤层气可采性
不同煤级煤对CH_4、N_2和CO_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被引量:61
2005年
文章通过对长焰煤、气煤、焦煤和无烟煤分别吸附CH4、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煤 级煤吸附3种单组分气体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差异性,发现CO2/CH4和CH4/N2值随煤级和平衡压力的变化而变 化,并非简单的2倍关系。之后评价了几种常用吸附模型模拟煤吸附不同气体的效果,所选模型包括Langmuir方 程、BET方程、D—A方程和D—R方程,优选出了更适合于描述煤吸附气体行为的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n=1 时的D—A方程更适合于描述煤吸附CH4行为,Frendulich方程和Henry方程则适合于描述低煤级煤吸附N2行为, 而所选用的模型都不能合理解释无烟煤吸附CO2的等温线在高压时出现的上翘现象。研究成果在煤层气的资源 评价、产能预测、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以及CO2在煤层中的封存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崔永君张群张泓张庆玲
关键词:长焰煤气煤焦煤CH4N2
沁水盆地煤岩高温高压实验变形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沁水盆地煤岩样品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煤级的煤岩,在其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煤岩强度 即表现出一致性又显现出差异性。而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于煤岩强度的影响,温度效应要高于压力效应。在 一定的温压条件下(300℃/300MPa),中煤级煤应力强度低于高煤级煤的应力强度;高煤级煤惰质组含量低的煤 岩应力强度最小。煤岩的脆—韧性转变发育于200℃/200MPa和300℃/300MPa之间,此时煤储层的孔隙率在 减小,同时产生了一些裂隙,增加了煤储层的渗透性。文章试图结合煤岩显微组分、渗透率和比表面积等测试结 果,探讨煤岩变形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杨光刘俊来马瑞
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岩温度效应压力效应显微组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