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0206)
- 作品数:22 被引量:245H指数:10
- 相关作者:卢爱刚葛剑平王天明庞德谦康世昌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渭南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黄土高原中部森林的流域水文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文章对黄土高原中部24个水文监测站点的河流水文过程特征与相应的流域森林覆盖比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流域产流系数随流域内森林比率的增大,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森林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了减少了流域的径流输出量,也减缓了径流在汛期和枯季分配的不均匀程度,具有调洪补枯的作用。在森林比率较高的黄土山区流域,受降水量年际变异的影响径流的年际变化比森林比率低的流域大。流域森林比率的增加可以明显减少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当森林比率由10%增大了20%时,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小了46.19%。与森林比率较小的流域相比较,森林比率大的流域侵蚀多由汛期的高强度降水引发,表现为汛期侵蚀比例极高,年际变化较大等特点。
- 卢爱刚索安宁庞德谦王天明
- 关键词:黄土高原流域水文过程
- 全球升温下中国各地气温变化不同步性研究被引量:35
- 2009年
-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测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中国各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响应时间以及温度变化幅度的不同步现象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各地的升温突变点同纬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大约33°N左右是中国气温突变时间最晚的地带,以此为界,往高纬度和低纬度方向上都趋于提前;但在四季变化上,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从东南往西北存在着敏感性增大的趋势。另外,中国各地多年气温变化同经纬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气温变化幅度上,存在从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
- 卢爱刚康世昌庞德谦王天明
- 关键词:全球升温敏感性地理分布
- 地形对中国气温季节分布格局的差异影响被引量:20
- 2008年
-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台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发现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存在着巨大的季节差异:在冬季,等温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在夏季,等温线形成一个个闭合高温或低温中心。同时,这些高温中心都是以负地形地区为中心分布,而低温分布是以正地形地区为中心。可见,我国冬夏季节的气温分布格局是由不同的控制机制决定的:冬季气温分布格局主要由纬度控制,夏季气温分布格局主要由地形控制。
- 卢爱刚康世昌庞德谦王天明葛剑平
- 关键词:地形效应
- 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退化分析--以泾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6
- 2009年
- 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首先利用遥感植被指数和气候干燥度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模拟出了潜在植被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出泾河流域现生植被分布格局和潜在植被的分布格局,并利用转换矩阵方法得出了植被退化的空间态势。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最主要的潜在植被类型是针阔叶疏林(32.44%)、阔叶落叶林(31.28%)和中生灌丛(23.71%)。与现生植被相比较,有25.08%的阔叶落叶林潜在分布区被开垦为农作物,13.32%退化为针阔叶疏林,13.04%退化为中生灌丛,14.22%变化为旱生灌丛,仅有25.90%的面积保持了阔叶落叶林植被;针阔叶疏林分布区主要退化为农作物(26.01%)、旱生灌丛(20.99%)、草甸(17.12%);中生灌丛主要退化为草甸(30.29%)和温带草原(43.21%)。植被的退化以流域中部、南部的黄土残塬沟壑区退化最为严重,其次为流域北部的黄土丘陵区,而流域东部的子午岭山区和流域西部的六盘山区植被退化相对较轻。
- 索安宁王兮之林勇葛剑平秦向华
- 关键词:潜在植被植被退化泾河流域遥感
- 从幼儿到成年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典型模型比较被引量:5
- 2008年
- 本文将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过程分为幼儿期、少年期、成长期和成年期,并对各时期水文模型的特点、功能等进行了系统讨论。为便于突出不同发展阶段模型的特点、模块组成和计算方法,按集总式、半分布式、全分布式和模型集成系统将模型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典型模型进行了比较,其中集总式水文模型包括斯坦福(Standford)、流域水文模型IV(SWM-IV)、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模型、水箱(Tank)模型、新安江模型、HEC-1模型、SWMM模型,半分布式模型包括HSPF模型、PRMS模型、HEC-HMS模型、TOPMODEL模型、SWAT模型,全分布式和模型集成系统包括M IKESHE、SHETRAN、IHDM、TOPKAPI、BASINS、HMS、WMS、SMS、MMS模型。鉴于水文模型在国际、国内正在成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对模型发展及分类对比的分析,将有助于水文模型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 吕允刚杨永辉樊静刘昌明
-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少年期成长期成年期全分布式模型系统
- 中国代际降水区域变化差异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夏季降水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按年代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地的代际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发现,降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季风区,而非季风区的年代际降水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与东北的北部一致,东南沿海与渤海湾沿岸区域一致。季风区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可能既受季风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影响,又受微地形的影响。
- 卢爱刚康世昌权轻舟
- 关键词:降水季风
- 武威市绿洲城镇化对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对武威市城市化过程对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的分析,提出了绿洲城市化过程中节约水资源方面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 卢爱刚
- 关键词:水资源量
-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被引量:17
- 2009年
-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土壤侵蚀量的定量评价研究,是探索土壤流失规律和评价流域治理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QuickBird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计算了黄土高原南小河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并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小河沟小流域年土壤侵蚀量88 504.2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438.98 t/(km2.a),属于轻度接近于中度侵蚀强度,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25°区域产生全流域80%以上的土壤侵蚀量。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天然草地>未成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乔木林地。改善疏林地、未成林地和天然草地的结构,加强难利用地和荒坡地的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是降低土壤侵蚀量的主要途径。
- 齐清王天明寇晓军葛剑平
- 关键词:土壤侵蚀QUICKBIRD影像黄土高原
- 从等温线的变化看中国大陆对全球升温的时空响应被引量:2
- 2008年
-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插值法对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做出50年代和90年代多年平均的冬夏季节以及年等温线。通过对比每个季节不同年代的等温线,发现中国的年等温线分布态势由夏季气温分布主宰。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冬季和夏季等温线的分布以及变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冬季等温线基本上向高纬度方向移动,而夏季以高温和低温中心为基点,向高温或低温方向移动。夏季等温线变动幅度相对小,但夏季存在区域性的降温现象。在幅度上,等温线移动基本上是由南向北普遍增大,西北地区最大。最后对等温线的变化所揭示的气温变化规律以及气温变化的时空差异进行了机理上的分析和讨论。
- 卢爱刚庞德谦康世昌王天明熊友才葛剑平
- 关键词:等温线
- 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27
- 2009年
- 在当前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剧烈影响下,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主要限制因子的关系,对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利用GIMMS-NDVI数据和长期降雨数据,对黄土高原中部泾河流域22a的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03年,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植被覆盖增加的地区约69.62%,其中显著增加的地区16.61%,主要分布在泾河流域的中西部和下游小流域,显著下降的地区约1.65%,主要分布在泾河流域上游及周边地区;2)NDVI与降水极显著相关。年NDVI随年降水服从对数分布,生长季(4~11月)NDVI比降水滞后1个月;3)泾河流域降水利用效率不稳定变化,土地退化状况未见有效改善,并且泾河流域降水利用效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值得探索。
- 齐清王天明寇晓军葛剑平
- 关键词:植被覆盖降水利用效率泾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