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901)

作品数:19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杨永录唐瑜沈字玲孟立王念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医学院陇东学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精氨酸
  • 13篇氨酸
  • 12篇精氨酸加压素
  • 12篇加压素
  • 6篇体温
  • 5篇脂肪
  • 5篇棕色脂肪
  • 4篇源性
  • 4篇脂肪组织
  • 4篇体温调节
  • 4篇内源
  • 4篇内源性
  • 4篇棕色脂肪组织
  • 3篇体温调节功能
  • 3篇昼夜节律
  • 3篇温度
  • 3篇温度敏感性
  • 3篇节律
  • 3篇产热
  • 2篇电生理

机构

  • 22篇成都医学院
  • 1篇陇东学院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作者

  • 21篇杨永录
  • 10篇唐瑜
  • 10篇王念
  • 9篇沈字玲
  • 8篇孟立
  • 7篇孙兵
  • 3篇赖雁
  • 2篇卜舒
  • 2篇林友胜
  • 2篇汪诚
  • 2篇李博萍
  • 2篇张洁
  • 1篇陈冰
  • 1篇李晓明
  • 1篇冯军
  • 1篇李鑫
  • 1篇呼海燕
  • 1篇粟颍
  • 1篇杨春涛
  • 1篇胥建辉

传媒

  • 8篇成都医学院学...
  • 5篇医学研究杂志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生理学会...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化学毒性物质对体温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2年
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和哺乳动物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某些化学毒性物质和药物却能引起啮齿类动物体温调节功能发生明显变化,而人和体格较大的哺乳动物暴露于化学毒性物质,体核温度仍然能维持稳定状态。具有临床意义的是热应激和冷应激能促进人体对化学毒性物质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由于恒温动物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所以任何环境因素变化引起体温的改变,均被认为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沈字玲杨永录孟立
关键词:体温调节功能毒性物质哺乳动物啮齿类动物生物学意义体核温度
体温调节神经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机体皮肤与内脏温度感受器以及脊髓与脑内温度敏感神经元分别感受环境、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信息以及机体感染产生的免疫信号,这些来自外周和中枢的温度信息与免疫信号传入到体温调节中枢进行整合后,发出指令信号经传出神经与内分泌途径下传调节皮肤血管、棕色脂肪组织(BAT)、骨骼肌、汗腺、立毛肌和内分泌腺的活动,进而改变机体产热和散热,使体温维持于相对稳定状态[1-4].如果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不仅明显影响身体健康,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由此可见,体温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本文就近年来体温调节的温觉传入、中枢整合以及指令传出神经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杨永录
关键词:体温调节中枢神经通路温度感受器棕色脂肪组织体温调节功能
衰老对冷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体温调节不依赖于某一个器官或系统〔1~4〕。临床和动物研究均证明,当机体在热中性温度区以下和热应激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系统〔1,3,4〕。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会自然衰退,包括体温调节功能〔1,5〕。例如,骨骼肌的衰老不仅会出现力量和功能减退,也会出现战栗产热减少,可导致体温降低;外周动脉硬化不仅危害心脑功能,同时由于其收缩力降低可引起体内的热量散发过多而致体温降低;
杨永录赖雁李博萍
关键词:衰老体温调节温度敏感性散热产热
老年人体温调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体温恒定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健康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体核温度较健康青年男性和女性低0.4℃,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生理学上对机体没有影响。老年人暴露于冷环境或热环境中均会引起低温或体温过高,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风险,
杨永录卜舒陈冰
关键词:衰老体温温度敏感性产热
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在体温昼夜节律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在大鼠体温昼夜节律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和雌性SD大鼠,在22℃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为12 h,昼光时间为06:00 h^18:00 h,同步无线遥测体核温度(Tc)和动物活动的昼夜节律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AVP的浓度。结果 (1)当大鼠在昼光期中体核温度明显降低时,血浆中的AVP水平明显提高,但雄性大鼠血浆中的AVP浓度高于雌性;(2)在昼光期中V1a受体阻断剂能够升高体核温度,而且雄性大鼠的体温升高反应大于雌性。结论实验结果证明:(1)内源性AVP通过V1a受体参与大鼠体温昼夜节律的调节过程;(2)内源性AVP在大鼠体温昼夜节律中的作用有性别差异。
杨永录沈字玲王念唐瑜呼海燕孟立
关键词:体温精氨酸加压素昼夜节律性别差异
不同环境温度对毒死蜱引起大鼠体温与血压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本研究观察不同环境温度(Ta)对正常大鼠体温、血压、心率和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毒死蜱引起这些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明暗时间各为12 h,昼光时间为06:00 h-18:00 h,用无线遥测技术同步记录体核温度、血压、心率和活动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1)将大鼠置于16℃环境温度中,其在昼光期和暗光期中的血压和心率明显高于25℃环境中的大鼠;而30℃环境温度能使大鼠体核温度明显升高。(2)在25℃环境温度中,给大鼠口饲毒死蜱能引起体核温度快速降低和血压升高反应。(3)在25℃和30℃环境中,毒死蜱能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轻度升高,而16℃环境对其无影响。结论实验表明:(1)冷环境能引起血压升高,而热环境可导致体温过高。(2)毒死蜱能使中性环境温度和热环境中大鼠血压升高,而冷环境对其无明显影响。
杨永录王念孟立林友胜唐瑜
关键词:体温血压毒死蜱
应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观察精氨酸加压素对大鼠PO/AH区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应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观察精氨酸加压素对大鼠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和膜片钳技术实时观察57只雄性SD大鼠下丘脑PO/AH区神经元形态,鉴定温度敏感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和V1a受体阻断剂胞外给药,观察对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红外可视条件下,下丘脑PO/AH区神经元的胞体清晰可见。AVP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P<0.01),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P<0.01);V1a受体阻断剂能降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1)和提高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结论 AVP通过V1a受体影响PO/AH区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而引起体温降低。
唐瑜王念杨永录沈字玲张洁孟立
关键词:红外膜片钳精氨酸加压素温度敏感性
环境温度对加压素引起大鼠低温反应的影响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理毛行为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引起正常大鼠低温反应与棕色脂肪组织温度(TBAT)和理毛行为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环境温度对AVP引起低温反应的影响。方法用无线遥控测温技术连续同步记录成年雌性SD大鼠体核温度(Tc)、TBAT和动物活动的变化,观察腹腔注射AVP(10μg/kg)对Tc、TBAT和动物活动的影响。理毛行为是每隔10 min观察大鼠15 s内梳理皮毛的次数(次/15秒)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在25℃、30℃和18℃环境中,AVP均引起大鼠低温反应,但18℃环境中低温反应最明显。注射AVP后TBAT明显降低,理毛次数明显增加。结论 AVP引起的低温反应可能与体温调定点下移有关,因为在低温环境中AVP导致大鼠降温反应最明显,其机制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减少和行为散热提高有关。
沈字玲杨永录孙兵唐瑜孟立王念
关键词:精氨酸加压素环境温度棕色脂肪组织
精氨酸加压素引起大鼠低温反应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理毛行为变化的关系
精氨酸加压素(AVP)能引起低温反应,但对其机制研究不多。为此,本实验观察了AVP引起正常大鼠低温反应与棕色脂肪组织温度(T)和理毛行为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环境温度对AVP引起低温效应的影响。实验用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
沈字玲杨永录孙兵
关键词:棕色脂肪组织精氨酸加压素AVP
文献传递
精氨酸加压素在神经元水平电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杨永录唐瑜王念
关键词:精氨酸加压素电生理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下丘脑视上核神经激素氨基酸组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