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8)
- 作品数:17 被引量:193H指数:9
- 相关作者:王沛芳王超王超钱进王晓玲更多>>
-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理学更多>>
- 不同水动力扰动下沉水植物对沉积物重金属释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在风浪扰动条件下,沉积物再悬浮会造成重金属的二次释放。沉水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变水流条件并抑制颗粒物再悬浮,从而一定程度地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该文通过室内环形风动水槽模拟实验,利用ADV测流技术与悬浮颗粒物(SPM)浓度表征悬浮量的方法,分析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水植物苦草对水流条件的影响及再悬浮过程8 h内SPM的浓度变化,并测定试验周期(35天)内重金属(Ni、Cd)于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研究不同水动力下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再悬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风速分别为3.21 m/s(小风)、5.95 m/s(中风)和8.78 m/s(大风)时3种风力的扰动作用下,植物有效高度内流速低且流速梯度小,而冠层至水面高度内流速梯度较大,水流结构以植物冠层为拐点,呈"S"形分布。上覆水SPM浓度与无植物时相比显著降低,沉积物再悬浮率下降量(W)与风速(v)呈对数关系(W=0.2194ln(v)-0.2445)。不同水动力条件下,重金属(Ni、Cd)在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相似。试验期间间隙水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上覆水重金属含量上升。间隙水重金属释放量与风速呈对数关系,Ni、Cd释放量分别为39.55 ng(小风)/77.91 ng(中风)/110.04 ng(大风),以及1.10 ng(小风)/1.81 ng(中风)/2.80 ng(大风)。
- 雷阳王沛芳王超张微敏
- 关键词:水动力沉水植物
- 广东长潭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被引量:9
- 2013年
- 为掌握梅州市长潭水库富营养化状态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为控制藻类水华暴发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长潭水库关键断面选取10个监测点,测定水体理化特征、浮游植物种类、丰度等指标,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LI)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浮游植物类群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潭水库水体富营养状态在4、10和12月处于中营养级,7月份处于富营养级,营养指数从库区中游上游逐渐降低;观测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11科16属,通过丰度比较,发现长潭水库以蓝绿藻为优势种,并且季节变化明显,总体表现为7月>4月>10月>12月;藻类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水库水体污染水平为中度,中游和库区(除7月)为轻度污染,与综合营养指数结果一致;长潭水库污染源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主要为氮、磷污染,污染源主要为上游禽畜养殖废水.
- 王超王超高越超王沛芳张松贺侯俊
- 关键词:浮游植物富营养化长潭水库
- 利用原位技术对比传统方法研究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被引量:2
- 2016年
-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是一种评价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新型方法,但该技术与传统评价方法的优劣存在争论。以2种常见陆生植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通过DGT和传统方法对比研究土壤中镉(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室内模拟添加的土壤中低浓度的Cd对供试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大;2种植物的地上部与根系部吸收富集Cd的浓度随土壤添加Cd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DGT、土壤溶液及6种常用化学提取法所表征的有效态Cd的浓度皆随添加Cd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下8种评价方法得到的Cd浓度皆与植物体内富集Cd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室内模拟实验下DGT和传统化学提取法均可预测土壤Cd污染的生物有效性;而在野外污染土壤实验中DGT表现出对Cd生物有效性评价的优势性,且较其他方法能够模拟植物动态富集Cd,认为DGT是评价土壤Cd污染生物有效性的优选方法。
- 袁也姚羽王超王沛芳侯俊
- 关键词:小麦
- 望虞河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与形态变化特征被引量:11
- 2015年
- 为了揭示望虞河沉积物中氮的分布与形态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于2011年5月、8月、11月和12月采集沿线10个监测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利用逐级分离浸取法(BCR)测定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含量,并观测其主要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为347.85~2 733.56 mg/kg并沿程上升,其中排水期8月TN含量最高且沿程变化较大,调水期TN分布与变化趋势相近。以沉积物中TN含量为污染评价标准,沉积物在5月和12月较清洁,在11月为轻度污染,而在8月为重度污染状态。(2)望虞河上河段和贡湖湾表层沉积物中TN及各形态氮的含量较低,氮在5月、8月和11月以非转化态氮(NEF-N)为主,而在12月以可转化态氮(TF-N)为主,其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和有机态与硫化物结合态(OSF-N)受水环境变化影响较大。(3)在调水期,IEF-N和OSF-N含量较大且沿程变化较大,CF-N和IMOF-N显示出明显季节差异性;在排水期8月,IEF-N和OSF-N含量较低且变化平缓。(4)望虞河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含量分布与形态变化主要受到总有机碳(TOC)含量、温度、氧化还原电位(ORP)和粒度的影响。
- 任凌霄王沛芳王超李丽娜
- 关键词:望虞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
- 水生植物去除重金属机制及生理响应研究综述被引量:23
- 2015年
- 重金属是水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存在着潜在的生态风险。利用水生植物去除重金属的处理方法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特点,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阐述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去除机制主要有植物吸收、根际微生物活动、植物根系微环境作用及植物富集,综述了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发生的生理响应,包括植物生长、细胞结构、酶活性等方面的生理变化。并讨论分析了p H、温度、底泥性质等对水生植物去除重金属过程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植物去除重金属及响应机理方面还需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乔旭王沛芳郑莎莎雷阳包子云
- 关键词:水生植物重金属生态环境生理响应
- 藻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5年
- 近年来蓝藻水华污染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藻毒素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生物降解技术尤其是生物滤池由于运行维护费用低并且不产生有毒副产物,已广泛应用于去除藻毒素。然而,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降解多种藻毒素效果的信息少有收集,这在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藻毒素能同时在水源地中检测出来的情况下更加重要。综述了目前所有藻毒素生物降解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因素,并探讨了目前藻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如何在水处理过程中应用优化去除藻毒素效果,为运用生物降解方法控制或去除各种藻毒素提供理论指导。
- 包子云王沛芳钱进乔旭
- 关键词:藻毒素生物降解性影响因素生物降解技术
- 基于AQUATOX模型的入湖河道富营养化模拟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针对目前入湖河流污染负荷高、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以殷村港为例,基于2014年殷村港每月实测数据,借助AQUATOX水生态模型软件进行建模,并在模型率定、验证后对其水环境进行敏感性分析及控制、非控制模拟,分析了营养盐、温度、流速等因子对殷村港富营养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是控制削减20%浓度下,控磷比控氮更有利于抑制殷村港藻类生长,20%TP的削减可使殷村港叶绿素a浓度削减量达33%,另外在削减磷含量的同时适当增大氮浓度以增大氮磷比可更好抑制藻类生长;水温降低15%,藻类总量有所增加,但蓝藻显著减少,夏季削减量最高达20%以上;流速增大15%时,蓝藻的生物量削减在15%左右,而绿藻、硅藻生物量增多。因此,修建沿河生态护岸、河湖水系连通等可利于改善入湖河道的富营养化状态。
- 魏星瑶王超王超
- 关键词:水质变化富营养化藻类生长
- 干湿交替对河岸带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从干湿交替对河岸带土壤物理特性、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植物生长及分布、氮磷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4个方面阐述了干湿交替对河岸带环境效应的影响,认为有必要从微观机理、各影响因素的耦合机制以及数学模拟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河岸带环境效应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 钱进郑浩朱月明任文畅沈蒙蒙
- 关键词:河岸带干湿交替环境效应影响因素
- 生态沟渠对水稻不同生长期降雨径流氮磷的拦截效应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农田养分的大量流失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态沟渠对稻田降雨径流氮磷拦截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稻不同生长期内的降雨以及降雨的不同时段下生态沟渠对稻田径流氮磷的动态拦截效应研究缺乏的现状,本文选取太湖西岸何家浜流域典型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将该流域的自然排水沟渠改造为生态沟渠。研究了生态沟渠对水稻不同生长期内的3场降雨径流的氮磷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3场不同强度的降雨过程中,生态沟渠对TN(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31.4%,TP(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40.8%;(2)生态沟渠对降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的去除率大小为NH4+-N(氨氮)>PN(颗粒态氮)>NO3--N(硝态氮),PP(颗粒态磷)>DP(溶解态磷),且PN和PP的去除率随沟渠径流量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3)生态沟渠底泥总氮、总磷浓度在水稻的生长周期内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生态沟渠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对氮磷的拦截去除具有可持续性。
- 王晓玲乔斌李松敏李建生任炳昱
- 关键词:稻田降雨径流生态沟渠氮磷
- 太湖浮游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湖区差异被引量:14
- 2015年
-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排入太湖的污水中重金属含量不断增加,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分别于2009年春季(4月)、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太湖不同湖区展开调查,通过HCA聚类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不同湖区浮游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并与优势藻种进行CCA分析,对浮游植物重金属与各藻种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太湖浮游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大小为:Zn>Mn>Pb>Cu>Ni>Cr>As>Cd>Hg,其中Zn、Cu、Mn、Pb、Ni的季节变化明显,Zn和Cu、Pb、Ni、Cr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且具有同源性.通过对比不同湖区,发现北部梅梁湾的浮游植物重金属含量较高,东太湖和湖心区含量均低于沿岸湖区.CCA分析表明春季重金属与优势藻种呈正相关,而夏季和冬季二者呈负相关.三季中重金属与蓝藻和绿藻的相关性最高,与隐藻的相关性最低.蓝藻中,重金属与铜绿微囊藻的相关性高于水华微囊藻.
- 王颖雪王沛芳王超王超刘佳佳
- 关键词:太湖浮游植物重金属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