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107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10706)

作品数:27 被引量:187H指数:15
相关作者:李长安柏道远陈立新张文卿李英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国土资源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9篇第四纪
  • 16篇洞庭盆地
  • 6篇动力机制
  • 5篇第四纪地质
  • 5篇盆地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气候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定年
  • 3篇断陷
  • 3篇锆石
  • 3篇花岗岩
  • 3篇化学特征
  • 2篇地层
  • 2篇地理
  • 2篇地理环境
  • 2篇断陷盆地
  • 2篇抬升
  • 2篇气候演变

机构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6篇李长安
  • 13篇柏道远
  • 1篇彭雨春
  • 1篇李英奇
  • 1篇张文卿
  • 1篇陈立新

传媒

  • 7篇中国地质
  • 3篇资源调查与环...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华南地质与矿...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15篇2010
  • 6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洞庭盆地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对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的两护村ZKC1孔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层进行了粒度和砾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砾石的粒度变化反映出2个较大尺度的由大→小的旋回,早旋回由洞庭湖组下段砂砾层组成,晚旋回由洞庭湖组中段上部的砂砾层组成,反映出中更新世早-中期安乡凹陷的两次由慢→快的幕式沉降过程。在上述2个大的粒度旋回之上,叠加有多个更小尺度的砾石粗、细变化,主要与气候干湿的频繁波动有关。洞庭湖组中段顶部砾石的磨圆度明显偏低,反映其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和周缘隆起区抬升活动的增强。
陈建成柏道远李长安周柯军黄文义陈渡平
关键词:中更新世气候波动洞庭盆地
华容隆起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演化被引量:15
2010年
第四纪华容隆起位于江汉—洞庭盆地中带。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对华容隆起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演化进行了研究。华容隆起总体呈EW向展布,北接江汉盆地,南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和沅江凹陷相邻,总体轮廓大致受到北面的EW向石首断裂、南西面的NW向南县—黄山头断裂、东面的NNE向砖桥断裂等正断裂所控制。隆起周缘凹陷第四纪各时代地层(冲积和湖积)发育较齐全。隆起内部低洼区及山地区边缘不同程度发育早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其他地区分布前第四纪基岩或残坡积物。根据地貌、边界断裂、第四纪沉积以及前第四纪基岩分布等,重塑华容隆起和周缘第四纪构造升降活动、沉积和剥蚀特征及演化过程。第四纪初华容隆起内部因先期剥蚀切割而形成原始地貌分异。早更新世早期隆起周边断裂开始伸展活动,江汉盆地、安乡凹陷与沅江凹陷构造沉降并接受沉积,华容隆起遭受风化剥蚀。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周边断裂继续伸展活动,华容隆起与周缘凹陷均构造沉降,前者沉降幅度较小而相对抬升。华容隆起内低洼地区及周缘凹陷接受沉积,期间在早更新世末有过构造抬升而受到剥蚀。中更新世晚期华容隆起及周边凹陷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与网纹化,期间有过构造稳定时期并在华容—砖桥主隆起区的边缘形成河流与滨湖沉积。晚更新世区域构造较稳定,于主隆起边缘和外围平原形成冲、湖积。晚更新世末区域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华容隆起及周缘地区遭受剥蚀。全新世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周缘凹陷及隆起内部低洼地带形成河湖相堆积。受先期高地势控制,华容隆起主体、南部的南山次隆以及西部团山次隆局部地区等第四纪期间一直遭受风化剥蚀,部分地区形成较大规模的残坡积。受江汉—洞庭盆地整体沉降控制,华容隆起第
柏道远吴能杰李长安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陈渡平
关键词:第四纪
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被引量:17
2010年
从第四纪地层划分、环境、构造活动、近现代洞庭湖构造沉降特征与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了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前人对洞庭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分别建立了覆盖区和露头区第四纪地层系统,其中覆盖区第四纪下限年龄达3Ma左右。不同研究者对第四纪气候演化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认识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对洞庭盆地周缘网纹红土的成因存在水成和风成两种不同观点。对盆地构造活动存在断陷、坳陷、先断陷后坳陷以及其他多种不同观点。对于构造因素和非构造因素对现代湖泊的控制作用存在不同看法。在洞庭湖未来演变趋势方面,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一致,有的认为洞庭湖会逐渐加深扩大,有的认为不久将萎缩消亡。重复水准测量资料对比显示近现代洞庭湖构造沉降速率为3~10mm/a;而沉积速率法计算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沉降速率为0.06~0.25mm/a,局部为0.62mm/a。最后提出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气候演化的多指标约束、各次级构造单元构造-沉积特征的详细解剖、覆盖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特征的精细调查以及洞庭湖现代沉降特征的GPS监测等。
柏道远李长安
关键词:洞庭盆地第四纪地层沉降速率
洞庭盆地澧县凹陷第四纪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被引量:15
2009年
澧县凹陷内第四系厚度达200m左右,由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沉积和全新统组成。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沉积除顶部为粘土外,主体为砾石层,在凹陷中央夹粉砂、细砂和少量粘土。全新统分布于凹陷南部,为湖冲积粘土。早更新世澧县凹陷区断陷沉降,于河道和冲积扇环境下接受沉积;中更新世凹陷逐渐扩张,沉积范围扩展至凹陷外缘,凹陷主体部位自边缘向中央依次为冲积扇和扇前浅湖环境。中更新世中后期因盆地扩张,自凹陷中央至边缘地带均为静水湖泊环境。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凹陷及周缘因构造抬升而遭受剥蚀而缺失沉积。全新世凹陷南部受澧水及区域湖面上升影响而发育湖冲积沉积。
柏道远高峰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周柯军
关键词:第四纪沉积古地理
第四纪洞庭盆地澧县凹陷构造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被引量:20
2010年
第四纪澧县凹陷为洞庭盆地西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通过地表观察和钻孔资料,对澧县凹陷及周缘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及其反映的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澧县凹陷呈由南、北西、北东边界正断裂所限的三角形。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边界正断裂强烈活动,凹陷区大幅沉降,充填了一套以砂砾层为主的沉积,其厚度自凹陷边缘向中央增加;正断裂下盘局部存在较大幅度沉降。与此同时,澧县凹陷南面、西面的外围地区产生构造抬升,形成由冲积层组成的多级基座阶地。中更新世晚期开始凹陷区及周缘地带整体抬升,凹陷区北部及凹陷南缘产生自西向东的掀斜,凹陷区北部形成小型褶皱构造。上述构造活动特征指示澧县凹陷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具断陷盆地性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拗陷盆地性质。提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构造活动与地幔上隆有关:深部地幔上涌对地壳加热,使凹陷区中地壳韧塑性物质膨胀而向周边侧向迁移,尔后冷却收缩致上层地壳"塌陷"而产生整体性下拗沉降,并于下沉块体侧翼发育正断裂。此外,重力均衡机制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可能与深部物质蠕移运动的弹性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彭云益
关键词:断陷盆地动力机制第四纪
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3
2012年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从陆相沉积物CIA及微量元素含量与温度和湿度正相关的概念出发,结合其他资料,重塑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温湿→暖湿,晚更新世为寒冷→温湿→寒冷,全新世总体为温湿—暖湿。这一结论与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说明沉积物CIA和微量元素含量较好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盆地沉积物粒度对CIA无明显影响;CIA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应与湿热气候条件下有更强烈的风化和更多粘土矿物形成有关。
柏道远李长安陈渡平周柯军黄文义
关键词:化学蚀变指数沉积物粒度第四纪气候演变洞庭盆地
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被引量:18
2010年
第四纪华容隆起位于江汉—洞庭盆地中部。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孔对华容隆起及周缘地貌、第四纪断裂和沉积进行调查,恢复华容隆起构造升降特征与过程,进而探讨华容隆起的成因及其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华容隆起与周缘凹陷一道沉降,同时前者受周边正断裂控制相对后者有抬升,中更新世晚期一道抬升,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稳定或弱沉降。第四纪期间华容隆起总体表现为明显的构造沉降。以上表明第四纪华容隆起主要由前第四纪盆—山地貌分异造成,其次与第四纪期间相对周缘凹陷抬升有关。上述地质特征以及区域第四纪地质资料,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江汉—洞庭盆地为断陷盆地,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转变为坳陷盆地。就华容隆起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1)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江汉—洞庭盆地断陷沉降与地幔上隆背景下的深部物质迁出有关。2)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可能与深部物质蠕移运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3)江汉—洞庭盆地的整体性沉降导致盆地中部的华容隆起以沉降为主;华容隆起特殊的地壳物质结构可能导致深部物质更难向外迁移,使其相对周缘凹陷有抬升。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周柯军马铁球彭云益李纲陈渡平
关键词:第四纪动力机制
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演化特征被引量:21
2011年
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探,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对洞庭盆地及周缘地区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第四纪洞庭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洞庭盆地处于断陷阶段,区域构造活动的主要表现有:①盆地及次级凹陷边界受NNE、NW、EW和SN向等4组正断裂控制;②各次级凹陷强烈沉降并接受沉积,沉降中心位于凹陷内部或中央而远离边界断裂;断裂上盘局部可具明显沉降;③随着盆地逐渐扩张,断陷活动向东、西边缘迁移;④盆地断陷活动具幕式特征,总体可分为为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早—中期等3个裂陷幕;⑤盆地北面的华容隆起具明显构造沉降,盆地周缘其它隆起及盆地内部的赤山隆起具有脉动式抬升;⑥赤山隆起构造较稳定期和构造抬升期分别对应于安乡凹陷缓慢沉降期和快速沉降期。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洞庭盆地处于坳陷阶段,其中中更新世晚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系变形形成褶皱;晚更新世—全新世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并接受沉积,盆地周缘部分地区存在小幅度抬升。上述不同阶段构造活动特征可以通过盆地及周缘深部物质迁移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来解释。
柏道远王先辉李长安马铁球陈渡平周柯军彭云益李纲
关键词:第四纪洞庭盆地断陷动力机制
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被引量:23
2010年
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孔对第四纪洞庭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的地貌、沉积和断裂构造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厘定洞庭盆地构造活动特征暨构造性质,并探讨其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洞庭盆地具断陷性质,具体表现在:①在边界正断裂控制下盆地及其次级凹陷强烈沉降并充填厚度较大的河、湖相沉积;②临澧次级凹陷发育典型封闭性断陷湖盆沉积;③NNE向、NW向、EW向、SN向等多组方向控盆断裂的发育指示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洞庭盆地具坳陷性质,主要表现在:①中更新世晚期洞庭盆地与周缘隆起区发生较大幅度的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同时产生构造掀斜与褶皱变形;②晚更新世-全新世洞庭盆地坳陷沉降并接受沉积。分析提出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机制: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盆地的断陷沉降与地幔上隆背景下的深部物质迁出有关;中更新世晚期盆地构造抬升、掀斜和褶皱变形与深部迁出物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盆地坳陷沉降与区域挤压应力下的坳陷或拱坳变形有关,可能同时伴有NE向的深部物质流动与拉张;不同级次和不同规模范围的深部物质迁移运动,造成了第四纪洞庭盆地与其内部次级构造单元之间的叠加关系。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周柯军彭云益李纲陈渡平
关键词:第四纪洞庭盆地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动力机制
湖南津市黄牯山第四纪泥砾混杂堆积成因探讨被引量:9
2009年
湖南省津市黄牯山发育一套泥砾混杂堆积,前人曾认为属冰川成因。近年笔者对该套堆积的沉积层序、结构组成、横向变化、砾石组构与表面特征等作了详细考察,发现堆积中下细上粗的层序特征,砾石扁平面的优选定向,沿层理经差异风化和磨蚀所形成的假"冰川擦痕",由壳状裂口经磨蚀、圆化所形成的凹面石,沉积体短距离内的相变,以及周边仅有低矮丘陵的地貌背景等,表明泥砾混杂堆积为泥石流产物,而不是冰川成因。
柏道远倪艳军周柯军李长安李纲马铁球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第四纪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