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8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862)
- 作品数:31 被引量:320H指数:13
- 相关作者:徐克章陆静梅张治安杨光宇李大勇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大豆品种产量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生理性状的变化被引量:6
- 2008年
- 在对大豆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定向改良的同时,该品种的生理性状也发生了变化,但与产量和农艺性状相比生理性状的改善幅度较小,大豆生理性状的遗传改良孕育着巨大的产量潜力。建立以生理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程序,定向改变大豆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是提升当前我国大豆育种水平、实现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
- 徐克章
- 关键词:大豆生理性状育种
- 吉林省82年来育成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21
- 2008年
- 对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42个大豆品种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随育成年代的推进呈线性增加,82年增加了95.94%,平均每年增加1.17%;与此同时,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且与产量呈正相关;在V4期(第4节期,主茎第3个复叶全展),R2期(盛花期),R4期(结荚盛期),R6期(鼓粒盛期)等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指标变化不同,把它们作为选择高产品种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硝酸还原酶活性在V4期、R2期、R6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有指标中表现最稳定,作为高产品种的选育指标最具可行性。
- 赵洪祥徐克章杨光宇杨春明边少锋陆静梅
- 关键词: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
-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被引量:30
- 2008年
-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m-2。随着产量的提高,株高降低,主茎直径增加,节数增多,节间缩短,分枝减少。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复叶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于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产量与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大豆产量的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库容量增加,源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增强。
- 郑洪兵徐克章赵洪祥李大勇杨光宇刘武仁陆静梅
- 关键词:大豆农艺性状
- 大豆属植物导管分子中不同类型内含物的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植物根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侵填体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半野生大豆的导管分子中存在细胞型、橡胶型和晶体型侵填体,且数量较多;其他三种类型的大豆导管分子中只含有细胞型侵填体,栽培大豆导管分子中侵填体数量较少.
- 吴勇辉由继红梁泽本齐伟辰陆静梅
- 关键词:大豆导管分子内含物
- 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叶的结构演化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在植物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大豆叶子的起源为进化型,而从个体上看大豆属植物叶起源均为外起源,即起源于大豆茎端分生组织某一部位的叶原基.叶原基首先进行切向分裂,然后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形成幼叶.由于每种大豆叶的分生组织活动都是有限的,导致了4种大豆叶片大小的差异.野生大豆叶面积最小,半野生大豆叶、半栽培大豆叶、栽培大豆叶面积递次增大.野生大豆叶面积小,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效率低,代表了其较原始的演化程度;而栽培大豆叶面积大,叶柄也较野生大豆叶柄长,表现出很强的光合作用的功能,代表了较高级的叶结构演化水平.
- 周波宋金枝韩丽娟张睿陆静梅
- 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变化被引量:19
- 2007年
- 为探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吉林省1923到2004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变化,并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都随育成年代而增加,从不同生育期来看,花期和结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明显,苗期和鼓粒期变化不明显;而比叶重在花期和鼓粒期明显高于苗期和结荚期。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和产量呈正相关,苗期和结荚期次之,鼓粒期呈负相关。比叶重在四个生育期都和产量呈正相关。因此,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性状得到了改善。
- 王晓慧徐克章李大勇张治安武志海陈展宇张秀荣
- 关键词:大豆比叶重可溶性糖含量
- 镧对镉胁迫下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8
- 2006年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a对30μmol/L和50μmol/L Cd胁迫下的大豆幼苗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适量的La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d胁迫所导致的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光合速率、叶绿体Mg2+-ATPase活性的降低;能有效增强或保护叶片抗氧化能力,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H2O2含量,防止膜透性的增加;适量的La能保持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相对稳定,维持活性氧的代谢平衡。La对30μmol/L Cd胁迫的缓解能力较强,而对50μmol/L Cd胁迫的缓解能力较弱。La的最佳作用浓度为0.30μmol/L,高于0.50μmol/L的La则加剧Cd的毒害。
- 张治安陈展宇徐克章
- 关键词:大豆镧镉胁迫光合作用活性氧代谢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被引量:21
- 2006年
-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主栽的28个大豆品种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表明,随着品种进化,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分别提高了18.03%和21.20%;而丙二醛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降低了26.20%。这些特性可能与现代大豆品种抗逆性增强有关。
- 王晓慧徐克章张治安陈展宇武志海陆静梅杨光宇杨春明
- 关键词:大豆过氧化物酶丙二醛
- 半野生和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的比较被引量:22
- 2006年
- 对半野生、半栽培及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指标的比较研究表明,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和栽培大豆叶面积指数依次降低,而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随品种的进化而增加;从生育期的变化来看,3种类型大豆叶片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苗期和结荚期较低,开花期较高,最大值出现在鼓粒期;3种类型大豆的光合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型变化,但以栽培大豆日变化最为明显。
- 李大勇王晓慧张治安陈展宇武志海徐克章杨光宇杨春明
- 关键词:大豆光合作用比叶重叶绿素含量
- 药用植物东北雷公藤茎次生木质部结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对东北雷公藤茎次生木质部结构及其与卫矛科其它属进行比较研究,为东北雷公藤生药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东北雷公藤茎次生木质部早晚材导管分子大小差异极大,为环孔材;导管分子穿孔板均为单穿孔板;异型Ⅱ-b射线;纤维管胞具螺纹增厚;具分隔木纤维.
- 朱俊义陆静梅
- 关键词:东北雷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