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0128)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刚吴智深郝建兵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震后
  • 2篇应力
  • 2篇预应力
  • 2篇粘结
  • 2篇粘结预应力
  • 2篇无粘结
  • 2篇无粘结预应力
  • 2篇相关系数
  • 2篇抗震
  • 2篇抗震设计
  • 2篇可修
  • 2篇复性
  • 2篇复性研究
  • 2篇FRP材料
  • 1篇单自由度
  • 1篇单自由度体系
  • 1篇等强
  • 1篇等强度
  • 1篇屈服后刚度
  • 1篇位移谱

机构

  • 4篇东南大学

作者

  • 4篇郝建兵
  • 4篇吴智深
  • 4篇吴刚

传媒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建筑结构

年份

  • 4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单自由度体系等强度残余位移谱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残余位移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其研究逐步得到重视,但是目前还没有简单有效的工程计算方法。该文通过计算不同参数的双折线单自由度(SDOF)体系在120条地震动作用下的残余位移响应,提出残余位移角的概念,分析屈服后刚度比、强度折减系数、周期、场地条件等参数对残余位移角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屈服后刚度比、周期、场地条件是影响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率的主要参数,其中以屈服后刚度比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强度折减系数对残余位移率的影响不明显。文中还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参数(PGA、PGV、PGD)与残余位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地震动峰值参数与残余位移率的相关性随周期的不同而不同,其中以PGV参数与残余位移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基于这些研究,给出等强度残余位移谱,并且提出形式简单的拟合公式。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关键词:屈服后刚度相关系数
基于震后残余位移的结构可修复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震后可修复性在现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残余位移是评价结构可修复性的重要指标,但是传统RC结构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并不能完全满足可修复性要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残余位移的研究现状,并且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提升结构可修复性技术,其中重点介绍了正在研究的利用FRP材料提升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可修复性技术。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关键词:抗震设计无粘结预应力FRP材料
基于震后残余位移的结构可修复性研究
震后可修复性在现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残余位移是评价结构可修复性的重要指标,但是传统RC结构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并不能完全满足可修复性要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残余位移的研究现状,并且介绍了几种常见的...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关键词:抗震设计无粘结预应力FRP材料
文献传递
SDOF体系残余变形响应与地震强度指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在现代抗震设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残余变形作为可修复性的一个主要指标受到广泛的重视。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是研究结构震后残余变形的主要方法,传统通过调整输入波PGA指标得到的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控制输入波的选择。计算60条地震动作用下不同强度折减系数和屈服后刚度系数的双线性SDOF体系残余变形,研究以PGA,PGV,PGD为代表的18个地震动强度指标与残余变形之间的相关系数随SDOF体系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指标与残余变形之间的相关系数受强度折减系数影响很大,基本不受屈服后刚度系数的影响,其中以PGV为代表的速度型强度指标与残余变形之间的整体相关性较好,并且考虑到PGV指标的工程特性,建议进行残余变形计算时,以PGV作为输入波主要控制指标。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关键词:相关系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