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l08)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2H指数:6
- 相关作者:任平曹典顺孙琳马中英韩璞庚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与在场形而上学的终结——从《贫困的哲学》到《哲学的贫困》被引量:3
- 2017年
- 《哲学的贫困》传承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历史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走向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在追问中,马克思解开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误解,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自身所包含的缺陷。在解构中,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起点错误、逻辑错误和演绎错误进行了批判。在重构中,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把握住了历史的本质维度,终结了一切在场形而上学。历史辩证法是场域中不断出场的交往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批判了永恒抽象的历史观。
- 孙琳
- 关键词:历史辩证法交往实践否定之否定政治经济学批判
- 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的哲学前提
- 2013年
- 当下时代,人们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足够地意识到,技术异化已经成为导致意义逻辑丧失的根据,而意义逻辑则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美国思想家尼尔·波兹曼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进行哲学基础的剖析应该从技术的主要特征、技术的深层本质和分析技术的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从技术的主要特征看,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的哲学前提是技术的双重属性;从技术的深层本质看,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德哲学;从分析技术的思维方式看,思辨哲学的批判观念。
- 张丽霞
-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
- 马克思对“历史”与“实践”概念的新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场域”思想探析被引量:3
- 2014年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的广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与"实践"是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场域"思想对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重新定位,马克思成功"去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启在场与不在场间的出场逻辑之思。"场域"的客观性的四个基本特征由马克思对"历史"的四个基本前提分析所规定,同时使得"场域"的"实践"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正确理解马克思对"历史"和"实践"概念的新解是理解其哲学革命的关键环节。
- 孙琳
- 关键词:场域唯物史观
- 生命政治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的“隐性逻辑”被引量:3
- 2019年
-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 马中英韩璞庚
-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批判
- 论丈量社会主义思想史时间轴的中国尺度被引量:2
- 2018年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援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初心,同时也鲜明地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传统,以及丈量社会主义思想史时间轴的中国立场和中国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漫长历史中、特别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起源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传统,表现为欧洲起源的世界500年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伟大继续,而且具有中国古代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更是逾5000年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继续,因而是两者在当代中国融合的产物。我们不能偏爱起源于欧洲的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尺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看作是起源于欧洲,遵循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演化逻辑的舶来产物,而对中国原生态社会主义千年思想史脉络视而不见。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有理解的自我遗忘。从远古文化遗存、《诗经》到儒学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思想、道教的《太平经》及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式的共产主义等等,中国古代思想蕴含着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由于中国历史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传统从根基、内容和作用都具有不同于欧洲的特点。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类似于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发生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任平
-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立场
- 生命历史的诞生: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变革的影响
- 2017年
-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思想变革的影响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实践观。费尔巴哈人本学存在论革命将历史指认为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生命历史",具有两大理论支柱:一是生命历史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实体的可感对象。历史现实的起点是"感性确定性",就其对实体功能的区分而言,包括"可感对象"和"可感能力"。二是生命历史是人的实体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变革与费尔巴哈的存在论革命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在一开始就蕴含了超越费尔巴哈的要素。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后来创立的唯物史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 孙琳
- 关键词:存在论感性确定性感性活动
- 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 2014年
- 出场学研究10年来,基于'方法论自觉',深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深描理论的创新范式及其图谱,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以范式研究中心为基地,研究团队不断扩大,学派气象日渐形成。深度考察各个范式如何以差异方式创新理论,创新转换马克思主义学术图景,更准确地描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本真结构,把握创新理论逻辑,成为出场学研究与范式研究中心的当代使命。
- 任平
- 消解“存在自由”与“理性自由”差别的“生态自由”被引量:1
- 2017年
- 自由问题是元哲学问题,并不仅仅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存在自由"认为"人的诞生"本身就蕴含"自由"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存在。"理性自由"认为"自由"应该被理解为个人追求私人利益的理性行为,依然是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理性意识。"自由哲学"的逻辑前提选择"理性自由",在一定意蕴上忽略了"存在自由"的自由逻辑。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自由"的缺失与"理性自由"的虚幻,使得"自由哲学"更具彼岸世界般的"抽象哲学"意蕴。西方国家的"生态哲学"研究发现了"自由哲学"的理论困难,试图用"生态自由"消解"理性自由"的理论困难,但"生态哲学"本质上依然从属于西方"自由哲学"研究的范畴。
- 张丽霞
- 关键词:自由哲学生态哲学
- 文化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的文化逻辑:资本创新场景的辩证批判被引量:18
- 2013年
- 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的资本不断变换自己的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不断造就新的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的新的"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资本化、创利化的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的消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应当谨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辩证批判的深刻见解。
- 任平
-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产业
- 资本创新逻辑的当代阐释被引量:18
- 2013年
- 当年马克思所宣告的"被剥夺"、"被炸毁"、"被敲响丧钟"的资本依然"持续在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创新"。逐利本性推动着资本可以将一切能够赢利的要素和形式都资本化,因而具有不断创新、转换资本形态的变革功能。资本创新具有产业内部创新、创新产业、拓展区域等形式。资本的主导形态从当年马克思面对的占主导地位的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消费品资本等等,不断变革。资本创新造就了新的历史场景,这种新的历史场景是历史场域的表象化结构,也是资本拜物教的景观社会。虽然资本的一般本性和历史二重性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资本创新和历史场景转换毕竟造就了资本时代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种种不同于工业资本主导时代的特质和功能。我们既不能用低于历史水平的教条主义对待当代,否认资本创新所造就的历史场景变化;更不能跟着后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精髓。问题的解答归结为一点,就是需要有当代的资本批判理论,从而呼唤新时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场。
- 任平
- 关键词:资本创新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