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40401)
- 作品数:32 被引量:665H指数:15
- 相关作者:吴树仁张春山孙炜锋王涛石菊松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三维地质建模的数据融合与误差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在简述地质三维建模图文数据类型和格式的基础上,对构建模型的基础异构数据的集成融合、精度匹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由此而引起的模型误差产生、传递与积累进行了评述,最终从建模初始的数据输入、系统运行控制角度给出了一些减少误差产生、提高模型精度的措施和方法。
- 叶思源吴树仁何淑军
- 关键词:数据结构数据融合误差分析
- 陕西宝鸡地区千阳县塌山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通过对宝鸡塌山黄土滑坡详细调查和钻探结果表明:具有特殊性的黄土为塌山黄土滑坡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斜坡地形地貌、顺向斜坡结构、黄土节理等为塌山黄土滑坡提供了边界条件;人类活动、降水等是塌山黄土滑坡形成的主导诱发因素;多种因素相辅相成,导致塌山黄土滑坡发生发展。其次,采用SARMA法和FLAC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模拟分析,通过对滑坡体土体应力的分析与滑坡安全系数计算表明,在天然状态下塌山黄土滑坡现今整体稳定,局部(滑坡前缘左侧)有失稳可能,这与野外调查塌山黄土滑坡现今变形特征以及整体稳定局部可能失稳的结论基本一致。而在饱和状态、天然状态+地震、饱和状态+地震3种工况下,塌山黄土滑坡整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 王继明邹森刘景雷李俊刚
- 关键词:黄土滑坡SARMA法安全系数稳定性分析
- 陕西凤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滑坡早期预警的基础,为了探索适用于秦岭山区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本文在陕西凤县1:5万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的特点,对传统信息量模型进行改进,利用ArcGIS软件基于改进的信息量模型完成了凤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凤县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与植被覆盖率、河流侵蚀和人类工程活动相关。根据评价结果将凤县滑坡易发性划分为四个等级:高易发区面积16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2%;中易发区面积686 km2,占21.5%;低易发区面积1195 km2,占37.5%;基本安全区面积1141 km2,占35.8%。根据此评价结果,为陕西凤县土地利用规划和滑坡防治提供依据,并为秦岭山区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 孟庆华孙炜锋王涛
-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
-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被引量:58
- 2009年
-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
- 韩金良吴树仁何淑军孙炜锋张春山王涛王涛杨金中
-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震地质灾害
-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被引量:14
- 2014年
- 为了探索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方法,文章在综合分析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风险容许标准制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影像、社会调查等数据,以陕西省凤县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和经验方法,分灾种分别对人口及财产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针对区域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减缓措施,为研究区防灾减灾提出了建议,并为秦岭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孟庆华孙炜锋张春山
-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 陕西凤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被引量:41
- 2011年
-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的基础。为了探索秦岭山区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文中在陕西凤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利用G IS技术结合信息量模型方法完成了凤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区划。结果显示:凤县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与河流侵蚀、植被覆盖率及人类工程活动相关。根据评价结果将凤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90.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0%;中易发区面积642.0km2,占20.1%;低易发区面积1314.5km2,占41.2%;基本安全区面积1040.1km2,占32.6%。评价结果可为凤县土地利用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并可为秦岭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 孟庆华孙炜锋王涛
- 关键词:地质灾害信息量模型
-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实例被引量:23
- 2009年
- 为了探索区域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指标体系,从地质灾害强度的基本涵义和快速测量的技术要求2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主要指标和参数,并参考地震震级计算和划分的(宏观)依据,初步提出了以地质灾害分布最大面密度为衡量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标的基本思路和分级标准,建立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数(GHI—geohazard index)8级划分标准;初步提出了快速统计估算地质灾害最大面密度的2种基本方法,即栅格法和自然斜坡(流域)统计法。结合汶川Ms8.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陕西省宁陕县城2003年暴雨诱发地质灾害和宝鸡市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简要地讨论了在地质灾害强度评价指标、最大面密度统计测量方法及其代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地质灾害强度(GHI)指标评价分级还处于探索研究的开始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 吴树仁石菊松王涛汪华斌
- 关键词:滑坡汶川地震
- 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通过对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宝成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发育规模主要以小型为主。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这三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断裂影响区和土质影响区;时间上则主要集中在雨季。该研究对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李晓慧沙元恒孙进忠
- 关键词:宝成铁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陕西陇县李家下滑坡风险评价被引量:8
- 2008年
- 在野外勘查及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滑坡风险评价方法,对李家下滑坡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风险评价,包括滑坡失稳概率计算、承灾体承灾概率计算、承灾体易损性计算和承灾体价值核算,最后得出滑坡总风险值,并将风险值用价值的形式量化表示。
- 刘鑫陈奇吴树仁张春山韩金良
- 地质灾害链被引量:96
- 2007年
- 用系统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质灾害链研究的出发点。当前,地质灾害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地质灾害链的理论及其评价方法和技术还不完善。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地质灾害链的定义、分类和分级,初步总结中国地质灾害链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链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其发展方向,并提出地质灾害链防治的一些措施和建议。按诱发因素,地质灾害链可以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链、外动力地质灾害链、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链以及复合型地质灾害链。依据地质灾害链的规模不同,地质灾害链依次可以分为四级:一级地质灾害链,全球级别的地质灾害链;二级地质灾害链,区域地质灾害链;三级地质灾害链,流域地质灾害链;四级地质灾害链,单条冲沟地质灾害链。在中国的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链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广、造成的损失巨大。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南北向地震带,内、外动力地质灾害链活动频繁,影响深远。地震灾害链、崩塌和滑坡转化为泥石流问题、滑坡坝溃决问题、冰湖溃决灾害链、台风灾害链等问题将是未来地质灾害链的研究重点;地质灾害链评价、预测及其风险评估将是地质灾害链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地质灾害链的防治是地质灾害链研究的最终目标。
- 韩金良吴树仁汪华斌
- 关键词:地震滑坡碎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