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1)
- 作品数:40 被引量:494H指数:19
- 相关作者:丘学林赵明辉郝天珧李家彪吴振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26°10′N)三维地震结构研究
- 深海基础研究,是新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必由之路。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开发深海资源更是大势所趋。全球长达60000km的大洋中脊是地球系统中火山活动最为频繁、岩...
- 赵明辉丘学林J.P.Canales阮爱国卫小冬敖威
- 关键词:三维地震TAG热液区
- 西北次海盆OBS2006-2测线深部地壳结构
- 南海北部边缘蕴含着南海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前人多条深地震探测剖面及研究结果,极大丰富了对南海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的认识(丘学林等,2003)。但是关于南海深海盆的形...
-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阮爱国徐辉龙夏少红
-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
- 文献传递
-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
- 郝天珧徐亚孙福利游庆瑜吕川川黄松丘学林胡卫剑赵明辉
- 关键词: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 文献传递
-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被引量:44
- 2011年
-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楼海丁巍伟牛雄伟李细兵
- 关键词:大洋地壳海底扩张
-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被引量:26
- 2012年
-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
- 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3
- 2011年
- 纵横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更多关于岩石圈层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的信息,有效提高地壳物质组成的约束性.在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对OBS2006-3地震剖面径向分量的转换震相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模拟.结果表明:沉积层1、沉积层2的横波速度分别为0.7~0.9 km/s和1.6~1.7 km/s,波速比由2.64~3.16变化到2.41左右,较高的波速比表明沉积层固结程度不高;中生代沉积层横波速度由浅部的2.6 km/s增大到3.0 km/s,波速比为1.74~1.80;地壳中波速比为1.74~1.82,表明该剖面地壳为陆壳性质;下地壳高速层的横波速度为4.0~4.2 km/s,纵横波速比为1.73~1.78,揭示高速层的物质组成为铁镁质的基性岩,推断其与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郝天珧吴振利敖威熊厚
-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被引量:18
- 2011年
-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3.5 km/s,莫霍面埋深24~26 km,岛屿两侧地壳厚度向外逐渐变薄,其西北侧地壳结构表现为裂谷特征,可能为西沙海槽在该地区的延伸表现.地幔热活动和区域拉张应力作用引起的上地幔物质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各向异性排列可能是产生下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原因.
- 黄海波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郝天姚胥颐李家彪
- 三维地震探测实验中炮点与接收点的位置校正
- 由于海底地震仪探测技术及三维层析成像方法成熟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西南印度洋中脊作为超慢速扩张洋脊的代表,是国际学术界深海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域,其三维地震结构研究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及洋中脊动力学都具有重...
-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卫小东
- 关键词:OBS
- 文献传递
-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被引量:20
- 2010年
-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黄海波
- 关键词:转换横波南海中北部
-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被引量:8
- 2012年
-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 黄海波丘学林夏少红
-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