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少宁
-

-

- 所属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相关作者
- 鲁绍伟

- 作品数:226被引量:2,833H指数:28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森林生态系统 绿化树种 PM PM2.5 枯落物
- 陈波

- 作品数:88被引量:68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PM 枯落物 绿化树种 PM2.5 土壤水文效应
- 张玉平

- 作品数:71被引量:42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 研究主题:树莓 北京山地 枯落物 土壤水文效应 水文效应
- 潘青华

- 作品数:87被引量:71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 研究主题:扶芳藤 鲜食枣 北京山地 京枣 枯落物
- 王兵

- 作品数:455被引量:5,924H指数:4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森林生态系统 常绿阔叶林 森林生态 价值评估 生态效益
- 北京城市林木对污染物的生态净化功能研究
- 对部分北京城市林木的生态净化功能---吸滞污染物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对污染物吸滞能力差异显著,不同树种叶片中污染元素含量的总体排序基本一致,即S> Cl> Zn> Cu> Cr> Pb >As> Hg...
- 李少宁鲁绍伟潘青华张玉平陈波
- 关键词:植物修复技术污染物
- 文献传递
-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 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年来所做的定位研究成果以及亚林中心1990-1999年的森林资源普查数据等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在不断降低;林种、林龄、树种结构严重失调;活立木蓄积9年中从77...
- 王兵李少宁崔向慧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 文献传递
- 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
- 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是指生态系统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本文回顾和介绍了国内外陆地生...
- 李少宁王兵赵广东崔向慧白秀兰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 文献传递
- 北京市园林绿化树种蒸腾耗水特性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以白皮松、侧柏、桧柏和沙地柏为试材,采用盆栽称重方法,研究了水汽压亏缺与叶片气孔导度对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以期测得苗木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苗木的水分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苗木日平均水分利用率表现为白皮松(3.01μmol·mmol^(-1))>侧柏(2.62μmol·mmol^(-1))>沙地柏(2.57μmol·mmol^(-1))>桧柏(2.35μmol·mmol^(-1))。3种典型天气中,苗木蒸腾耗水为晴天>半晴天>阴天。苗木昼夜蒸腾耗水排序为白皮松(0.030g·cm-2·d^(-1))>沙地柏(0.026g·cm-2·d^(-1))>侧柏(0.018g·cm-2·d^(-1))>桧柏(0.008g·cm-2·d^(-1))。苗木的蒸腾耗水与水汽压亏缺、叶片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关系,受其影响最大的是白皮松。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园林绿化树种耗水状况、提高园林绿地水分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
- 丁杰赵云阁鲁绍伟杨超李少宁杨新兵
- 关键词:园林绿化树种蒸腾耗水水分利用率耗水量
- 树莓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应用被引量:7
- 2011年
- 本研究主要对树莓SSR-PCR体系进行优化,以‘来味里(Reveille)’红树莓为试材,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和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研究各主要参数的适宜浓度,建立适合树莓SSR反应的最佳体系,并通过16个不同的树莓栽培品种对优化后的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中,引物浓度的变化对扩增结果的影响最大,优化后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中,Taq DNA聚合酶和DNA最适用量分别为1.0U和30ng;Mg2+、dNTP和引物最适浓度分别为1.5、0.2mmol/L和0.4μmol/L。利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和10对SSR引物对16个树莓品种进行PCR扩增,不同品种间扩增结果稳定,多态性位点丰富,共有54个等位位点,表明该体系稳定可靠,适合树莓的SSR分析。
- 张玉平潘青华金万梅李少宁许奕华姜明韩振海
- 关键词:树莓SSR
- 北京市常见经济林水分利用及固碳释氧功能被引量:6
- 2017年
- 以7种经济林为研究对象,于5—10月利用CI-340手持光合仪进行全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测定,计算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固碳释氧量。结果显示:经济林树种的水分利用率日变化为上午时段高于下午时段,其中水分利用率最大的树种为苹果(8.73μmol/mmol),最小的为梨(3.99μmol/mmol);各树种的固碳释氧量月变化规律相同,均在5、6月最高,且各树种年均日固碳、释氧量分别在10.12~19.76、7.36~14.37 g/(m2·d)之间,且释氧量明显低于固碳量;各树种的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释氧量(枣>桃>苹果>梨>杏>核桃>樱桃)与单位面积果园内各树种的年固碳释氧量(桃>枣>苹果>梨>核桃>杏>樱桃)排序不一致。根据7种经济林树种水分利用率发现,北京地区苹果的抗寒性较高,易成活。本研究表明,经济林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森林生态功能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丁杰李少宁鲁绍伟石媛媛赵云阁杨新兵陈波
- 关键词:经济林水分利用率固碳量森林生态功能
- 植物吸滞PM_(2.5)研究进展——从宏观到微观被引量:3
- 2024年
- PM_(2.5)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虽然国内外大气PM_(2.5)状况已有好转,但雾霾天气仍然时有发生。植物能有效吸附和净化大气中PM_(2.5),其净化作用受到生态学广泛关注。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该领域研究尺度由宏观尺度转向微观尺度,研究对象由植被区转向植物个体,研究方法由野外监测转向人工控制法。因此在区域尺度上对比了植被、非植被区PM_(2.5)浓度差异及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滞量,以风洞、熏气法两种研究方法归纳了人工控制条件下植物净化PM_(2.5)的研究成果,在大气PM_(2.5)浓度和气象因素两方面探讨了环境因素对植物净化PM_(2.5)的影响机制。得出宏观研究方面很多城市缺乏植被区与非植被区PM_(2.5)浓度监测数据,微观方面植物个体吸滞PM_(2.5)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植物吸滞PM_(2.5)过程与机理的室内模拟外界环境的高精度对比试验,更缺乏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吸收、分配PM_(2.5)过程的研究。未来应加强植被区、非植被区PM_(2.5)动态特征研究,完善某些地区环境监测站点布局,可适当增加典型植被区对照的非植被区站点并提升站点设备可靠性;加强植物性状与其净化PM_(2.5)作用相关性的研究,并通过一次性熏气法量化植物在一次污染事件中对PM_(2.5)的实际净化作用,解析植物各器官对吸收PM_(2.5)的贡献率;增加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吸滞PM_(2.5)能力与过程研究,可利用人工控制试验结合模型提高研究可靠性,揭示环境因素与植物各器官吸收、分配PM_(2.5)之间的耦合规律。
- 房佳兴李少宁赵娜徐晓天鲁绍伟
- 关键词:植物环境因素
-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 在综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自然保护区的实际需求和条件,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物种保护等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典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模式和目标物种的成套保护技术,...
- 王兵李少宁崔向慧
- 关键词:建设工程
- 文献传递
- 北京不同树种吸滞PM2.5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以北京市6种常见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园林绿化区PM2.5吸附量和质量浓度,探究绿化树种叶片在不同地区吸附PM2.5的变化规律及其与PM2.5质量浓度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单位面积PM2.5吸附量差异显著,且在不同地点叶片吸附量变化规律基本表现为由"近郊—城区"逐渐下降,各树种叶片PM2.5的吸附量均与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柳树(p<0.05)、杨树(p<0.05)和油松(p<0.01)相关性显著;不同地点大气PM2.5质量浓度变化为西山森林公园(108.238μg/m^3)>松山自然保护区(80.522μg/m^3)>北京植物园(76.905μg/m^3)>南海子公园(74.153μg/m^3),表明树种叶片PM2.5吸附量随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 赵云阁谷建才刘海龙鲁绍伟赵东波陈波陈鹏飞李少宁
- 关键词:绿化树种PM2.5吸附量
- 酸味鲜食枣新品种‘京枣18’
- 2011年
- ‘京枣18’是从北京市老城区收集的实生枣树资源中经过多代改接、区域试验选育出的酸味枣新品种。果实圆柱形,平均单果质量11.8 g,成熟果紫红色,果肉酥脆,汁多味酸,可溶性固形物31.6%,可溶性糖23.3%,维生素C含量3.74 mg.g-1,可滴定酸1.44%,品质优良,在北京地区9月上中旬成熟。
- 潘青华张玉平白金金万梅李少宁
- 关键词: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