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幽琼
作品数: 71被引量:331H指数:9
  • 所属机构:福建省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相关作者

张晓阳
作品数:55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登革热 发病率 检出率 膳食结构
郑能雄
作品数:112被引量:437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省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细菌性痢疾 乙型肝炎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李红
作品数:17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患病率 风疹抗体水平 风疹 母婴
王春兰
作品数:10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省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糖尿病 生活饮用水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社区糖尿病
林华影
作品数:35被引量:323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饮用水中 生活饮用水 离子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有机物
福州市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福州市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以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基线资料。方法于2012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鼓楼区所有小学6—12岁的学生36484名,检测身高、体重等指标,并与2010年全国及广州水平比较。结果福州市小学生6~12岁男女生的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全国和广州市同龄学生平均水平(P值均〈0.01);福州市小学男生肥胖、超重检出率(17.13%,15.49%)高于女生(6.58%,9.80%),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30.67%)高于男生(18.56%)(P值均〈0.01)。结论福州市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领先于全国和广州市平均水平,但福州市小学男生肥胖、超重现象和女生营养不良现象严重。
徐幽琼张晓阳刘建华林小宇
关键词:体格检查学生保健服务
福州市社区居民流感疫苗接种和认知现状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不同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疫苗接种行为的差异及原因,为开展人群流感健康干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月1日至1月30日对福州市12个区县12所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社区居民及这些机构全部医务人员共1433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流感疫苗接种情况、相关知识问答等。结果福州市社区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率为50.94%,与流感疫苗接种率相关的因素为职业、身体状况和感冒状况,医务人员、身体健康人群和较易感冒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较高。流感相关知识问卷得分(18.74±5.76)分,与性别、职业、慢性病史以及文化程度有关(t=-5.735,12.661,-3.987,-7.697,均P<0.05)。在流感疫苗接种意愿方面,愿意主动接种流感疫苗者占总人数的77.81%;在流感及疫苗相关知识的获取方面,多数居民(52.58%)是通过“医院的宣传”获取,多数居民(73.95%)希望了解“流感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结论福州市社区居民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仍有提高空间,医院应加大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内容向“接种注意事项”“疫苗副作用”以及“疫苗保护效果”方面倾斜。
罗秀凤徐幽琼
关键词:流感疫苗接种疫苗
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肺结核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福州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福州市肺结核的发病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和合理支配公共卫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GM(1,1)模型,运用Excel 2007和SPSS 18.0软件完成福州市2010—2019年肺结核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福州市2010—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为57.06/10万~38.73/10万,呈波动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841,P<0.05)。肺结核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每年的发病高峰均为1月(χ^(2)=626.989,P<0.05),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χ^(2)=3 288.761,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4 915.094,P<0.05),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高(χ^(2)=996.140,P<0.05),职业高发为家务及待业占33.76%、农民占26.66%。在此基础上建立肺结核的GM(1,1)模型,对未来3年全市肺结核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α=0.022,μ=48.014,后验差比值C=0.130,小误差概率P=1.000,平均相对误差φ=4.416,模型拟合精度良好。结论 GM(1,1)模型可用于福州市肺结核发病率的短期预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官陈平傅发源王依妹刘必端徐幽琼
关键词:肺结核疫情发病率
福州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掌握福州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基层开展COPD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台江区3个街道6个居委会2 400户居民户,每户用KISH表法随机抽取40岁及以上居民1名,对随机抽取2 156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检和肺功能检查,对FEV1/FVC<70%人群进行心电图和胸片检查。结果福州市40岁及以上人群COPD总检出率为6.33%,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增长、受教育程度越低、有父亲或母亲家族史、经常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经常接触油烟其检出率上升(P<0.01/0.05);而工作中采取防护器具、在室外做饭人群COPD检出率低(P<0.01)。多因素分析,男性、年龄≥50岁、有父或母家族史、吸烟和被动吸烟、经常接触油烟与COPD发生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COPD发生呈负相关。结论福州市COPD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龄、吸烟等人口学特征及油烟接触是COPD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
张晓阳徐幽琼李红曹祥玉王晶林海燕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检出率
阴道微生物生物拮抗的调查分析
2005年
[目的]研究各型阴道炎复发情况及阴道微生物的生物拮抗作用。[方法]妇科门诊问卷调查300例,对其中111例阴道炎患者作阴道分泌物检测。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菌群的比较分析,观察各型阴道炎微生物的生物拮抗作用。[结果]阴道炎复诊占41.4%,复发以2个月1次为多(41.3%);念珠菌阴道炎的乳杆菌数量多于细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P<0.001)。[结论]阴道炎复发率及复发频率均较高,细菌性阴道病与滴虫性阴道炎存在阴道菌群失调,而念珠菌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失调不明显。
徐幽琼陈小玲周金年陈卓聂四平
关键词:阴道炎乳杆菌
肥胖和代谢因子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前期关联中的中介效应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评估肥胖和代谢因子在高尿酸血症(HUA)与高血压前期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5个区(县)30个镇(街)90个村(居委会)共9 399人, 最终纳入研究4 754人。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HUA与肥胖和代谢因子的关联,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UA、肥胖和代谢因子与高血压前期的关联, 采用因果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肥胖和代谢因子对HUA与高血压前期相关性的中介效应。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 HUA与TC、TG、HDL-C、LDL-C、BMI、腰围、肌酐、尿素氮均显著相关(P<0.001);HUA、腰围、BMI和TG与高血压前期均显著相关(P<0.001);腰围、BMI和TG对HUA与高血压前期的关联均有中介效应, OR值(95%CI)分别为1.018(1.007~1.027)、1.010(1.002~1.018)、1.010(1.003~1.017)(P<0.001), 中介比例分别为7.76%、4.31%和4.31%;TC、HDL-C、LDL-C、肌酐和尿素氮对两者关联无中介效应(P>0.05)。结论腰围、BMI和TG在HUA与高血压前期的关联中均存在中介效应, 对于一般人群而言, 应当控制体重、腰围和高脂饮食, 以降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
黄鑫峰何青施欢欢胡海平陆璐黄若酩张晓阳张晓阳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高尿酸血症肥胖代谢因子
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后的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被引量:18
2022年
目的分析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的2019年和2020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流感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的2019年和2020年流感发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福州市流感流行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2019年福州市共报告流感病例3516例,发病率为48.30/10万。2020年共报告病例数1522例,发病率为20.74/10万,病例数下降56.7%。2019年福州市流感高峰在12月份,发病率为12.79/10万;而2020年12月未出现明显的流感高峰,呈较低的发病水平,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9年相比,2020年福州市各县(市)区流感发病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流感男性比例低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6,P<0.05)。2020年小年龄组(<15岁)构成比显著低于2019年,而大年龄组(>60岁)构成比则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94,P<0.05)。流感病例职业中,虽然均以散居、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但2019年和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190,P<0.05)。2019年和2020年流感优势毒株均为H3N2亚型,但2020年的流感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845,P<0.05)。结论福州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针对以学校为主的重点公共场所开展疫情防控,同时加强防控宣传教育和流感疫苗接种,流感发病率显著降低。
郑霄雁陈敏红徐幽琼周权张晓阳
关键词:疫情防控流行性感冒
2021年福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了解福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为促进学生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共1496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一般情况、身高、体重、视力、龋齿的调查。采用χ^(2)检验和Mantel-Haenszelχ^(2)检验分别进行率、构成比、趋势分析。结果2021年,福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视力不良和龋患率依次为5.4%、30.5%、60.4%、50.3%。男生超重肥胖率较女生高(χ^(2)=31.90,P<0.001),女生视力不良率较男生高(χ^(2)=8.7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乡镇学生超重肥胖率(χ^(2)=4.75,P=0.029)和龋患率(χ^(2)=10.09,P=0.001)均较城区高,城区学生营养不良率(χ^(2)=7.66,P=0.006)和视力不良率(χ^(2)=11.43,P=0.001)均较乡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较中学生高(χ^(2)=5.78,P=0.016),中学生视力不良率较小学生高(χ^(2)=36.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21年,福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视力不良和龋齿问题并存,应及早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其成年后疾病的发生发展。
廖静岚卢晨霞徐幽琼江智信陆璐
关键词:超重肥胖视力不良龋齿
福州市城乡居民冠心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冠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地区城市(台江区)与农村(闽侯县)各2家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或卫生院),选取2017年在社区(卫生院)登记建档且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48例为病例组,同期参加体检健康居民(无冠心病)748例为对照组,收集人群健康档案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病例组城市居民知晓率、介入治疗率、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79.5%vs.59.7%;60.7%vs.43.6%;73.5%vs.65.7%;P均<0.01);病例组居民冠心病知晓率、吸烟率、口味重咸、睡眠时间<6 h、睡眠质量差、生活紧张、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或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比例、白细胞≥9.5×109/L、肌酐≥115μmol/L、尿素氮≥8.3 mmol/L、三酰甘油≥1.7 mmol/L、总胆固醇≥5.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居住地区CO平均浓度≥0.7 mg/m3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例组的饮酒率、有开抽油烟机、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血红蛋白≥150 g/L、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直接胆红素≥7.1μmol/L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吸烟、睡眠时间<6 h、睡眠质量差、生活紧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化血红蛋白≥6.5%、居住地区CO平均浓度≥0.7 mg/m3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饮酒、ApoA1/ApoB≥1、Tbil≥17.1μmol/L与冠心病成负相关。结论福州市城市居民冠心病知晓率、介入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农村居民;冠心病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疾病史等密切相关。
傅发源徐幽琼曹祥玉李红张晓阳
关键词:城乡居民冠心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福州市台江区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福州市台江区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2019年国家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共有15283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研究对象范围,研究对象有完整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利用SPSS软件分析心血管病各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检出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州市台江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和吸烟率分别为52.31%、27.06%、19.53%、47.37%和12.10%。有79.51%成年人具有≥1种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50.51%的成年人存在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和吸烟率高于女性,而血脂异常的检出率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呈现升高的趋势(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408,95%CI:0.369~0.451)出现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低于男性,而随着年龄(45~54岁:OR=2.705,95%CI:2.183~3.352;55~64岁:OR=6.875,95%CI:5.595~8.448;65~75岁:OR=11.846,95%CI:9.562~14.676)的增长,出现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明显提高;文化程度(OR=0.839,95%CI:0.762~0.923)高出现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更低。结论35~75岁人群中,仅20%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50%以上存在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应针对男性、高年龄、文化程度低的居民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陆璐李红黄若酩廖静岚徐幽琼
关键词: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