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玲
作品数: 39被引量:879H指数:13
  • 所属机构: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所在地区:江西省 南昌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姜磊
作品数:53被引量:896H指数:14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能源消费 金融支持 能源效率
陈忠升
作品数:58被引量:759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塔里木河干流 和田河流域 空间自相关 土地利用变化
唐艳玲
作品数:8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核心竞争力 广西县域 经济核心 县域经济 实证分析
徐建华
作品数:216被引量:4,546H指数:3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分形 GIS 西北干旱区 遥感 生态环境
赵本福
作品数:5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GMM SYS 金融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动态面板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对空气污染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中国150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为例被引量:46
2018年
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以中国2014年15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数据,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作为全面衡量空气污染的指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出发,分析了不同城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此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二氧化硫和PM2.5浓度的提高均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而环保意识的提升则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民用汽车保有量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不同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北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姜磊周海峰柏玲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空气质量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28
2017年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姜磊周海峰柏玲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
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被引量:327
2017年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资源、环境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耦合度用来衡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证分析中,耦合度公式出现取值范围判断的错误。论文着重讨论并修正了耦合度公式出现的错误,并将之推广到n个系统。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度公式,建立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计算中国大陆31个省域单元2003—2014年三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在2003—2014年间,从总体来看,耦合度和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耦合度的时空演变来看,空间分布变化较小。31个省域单元耦合度具备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然而,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
姜磊柏玲吴玉鸣
关键词: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金融支持区域创新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明晰我国金融支持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将金融支持体系划分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三个维度,借助空间模型考察了我国大陆31个省域金融支持区域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指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金融体系对区域创新的支持作用具有空间依赖性与空间自相关性,存在着溢出效应;以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所表示的金融支持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金融规模对区域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金融效率对区域创新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起到微弱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金融体系支持区域创新的相关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戈冬梅柏玲姜磊
关键词:金融支持空间滞后模型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被引量:13
2019年
采用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夜间灯光数据,运用空间滞后模型,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出发探究了城市化发展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城市空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下降会导致本地空气污染情况加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引致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得空气质量不断恶化;政府管制力的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居民环保意识和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此外,PM2.5质量浓度的上升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公路货运量在统计上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不显著。从研究结果来看,协调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以及加强空气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机制,是未来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
姜磊周海峰柏玲
关键词:空气质量指数地级市城市化空间滞后模型
区域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2011年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截面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环境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为显著的负效应;大学和创新企业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机构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没有显著的贡献;创新企业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
唐艳玲柏玲
国际创新资源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中国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国际创新资源流动模式的分析发现,国际创新资源在省域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呈现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为核心,中西部内陆省区为外围的核心边沿格局;国际创新资源对本土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其作用程度小于自主研发努力;省域自主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
赵昱杜德斌柏玲张祥石奇
关键词:创新资源空间计量经济学
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指数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被引量:27
2018年
基于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首先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贝叶斯空间滞后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指数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年AQI在空间上整体具有东高西低,长江以北高长江以南低的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气污染严重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长三角城市群的江苏省、浙北地区、皖北大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空气质量较好的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四川的攀枝花以及贵州的大部分地区。②长江经济带AQI在季节上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趋势。总体而言,四季的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鄂皖苏,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云贵地区。③贝叶斯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模型结果证实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FDI回归系数为正,支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人口密度、公路客运量均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加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的改善。
柏玲姜磊周海峰陈忠升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
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0
2018年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1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_(2.5)逐时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征,该区PM_(2.5)浓度年均值为55.28μg/m^3,其中湖北省PM_(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8.17μg/m^3;其次为湖南省,年均值为53.66μg/m^3;江西省PM_(2.5)的年均值较小,为44.01μg/m^3。(2)在季节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现势性,这与区域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月份PM_(2.5)浓度最高,1~6月份,PM_(2.5)浓度呈逐步下降趋势,6~8月份,区域PM_(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4)NO2、CO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项主控大气污染物,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柏玲姜磊陈忠升
关键词:PM2.5浓度气象因素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指数衰减效应视角被引量:26
2018年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其中空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基于中国2014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基于衰减效应的矩阵指数空间设定模型探讨了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AQI以京津冀为高值中心向周边地区呈衰减变化,污染核心区由京津冀逐渐向豫北地区和鲁西北地区扩散,年内AQI在1—9月呈现下降趋势,然后逐渐上升;(2)15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3)矩阵指数空间设定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并且城市间空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衰减效应;(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SO_2排放量和PM_(2.5)浓度增加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空气质量.
姜磊周海峰柏玲陈忠升
关键词:空气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