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90篇“ S形切口“的相关文章
- 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72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外侧组和后内侧组,各36例。后内侧组手术入路取后内侧倒“L”形切口,后外侧组手术入路取后外侧纵直形切口,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血清因子[醛固酮(ALD)、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后外侧组手术、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后内侧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后内侧组(P<0.05);后外侧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后内侧组(P<0.05);两组术后Cor、ACTH及ALD表达水平均高于术前,但后外侧组各指标低于后内侧组(P<0.05);两组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可减轻手术创伤与应激反应,加快骨折愈合进程,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赫帆谢榜旗
- 关键词:膝关节功能
- 耳周V形切口与改良Blair切口入路切除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比较
- 2025年
- 目的 比较耳周V形切口与改良Blair切口应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效果,为评估耳周V形切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61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4 cm,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2组,耳周V形切口组(29例)与改良Blair切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液总量;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术区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切口的美观效果;再根据61例患者肿瘤生长位置的不同分为耳垂周围肿瘤和腮腺下极肿瘤,对比两组切口应用于腮腺两部位肿瘤切除的手术时间。结果 两组切口手术时间、术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引流量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ancouver scar scale,VSS):耳周V形切口组高于改良Blair切口组(P<0.05);耳周麻木发生率:耳周V形切口组低于改良Blair切口组(P<0.05);耳垂周围肿瘤切除的手术时间:耳周V形切口组短于改良Blair切口组(P<0.05)。结论 耳周V形切口作为面部隐蔽切口,但部分患者术后引流量较大,耳后区易发生瘢痕增生的情况,需要医生增强防范意识。
- 伍诗涵热依汉古力·穆合塔尔阿地拉·阿布力孜杨蓉许辉
- 关键词:隐蔽切口术后引流量
- 膝关节后侧“S”形切口与后内侧小切口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比较
- 2025年
- 目的对比分析经膝关节后侧“S”形切口与后内侧小切口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关节二科收治的符合手术适应证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25例,Ⅲ型41例。其中采用后侧“S”形切口入路手术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根据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选择同期采取后内侧小切口入路手术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带线锚钉固定撕脱骨折。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1、3、6个月时的伤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患者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并计算二者差值)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对比分析,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5.71±1.85)cm]、术中出血量[(74.87±20.74)mL]、手术时间[(48.76±6.46)min]均小于对照组[(12.45±1.52)cm、(120.29±31.12)mL、(61.14±10.2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1、7.02、5.92,均P<0.001)。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79.67±3.08)、(91.16±2.23)分]及IKDC评分[(84.67±5.08)、(93.16±3.23)分]均高于对照组[(65.29±3.84)、(79.52±2.98)、(79.29±4.84)、(85.32±3.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2、18.04、4.40、8.81,均P<0.001)。术后3、6个月,对照组患者VAS评分[(2.83±0.38)、(2.12±0.34)分]显著高于观察组[(2.41±0.25)、(1.73±0.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4、3.73,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均愈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伤侧膝关节�
- 陈天钢张恒宋帅张雷戴士峰谢坤南
-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小切口带线锚钉
- 改良“八”字切口与“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改良“八”字切口与“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67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不同切口入路将其分为研究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研究组行改良“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L”型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首次负重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跟骨影像学参数[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结节关节角(Bǒhler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水平、足踝功能[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F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首次负重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跟骨高度、Bǒhler角与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两组跟骨宽度均小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MFS、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八”字切口与“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应用于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改良“八”字切口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效果优于“L”形切口入路。
- 侯新房
- 关键词:跟骨骨折
- 经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比较
- 2025年
- 目的探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经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差异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观察组接受经跗骨窦入路手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5.35±6.28)min、住院时间(7.89±1.15)d,均短于对照组的(81.42±7.25)min、(9.44±1.27)d,术中透视次数(2.68±0.33)次、术中出血量(55.89±5.12)mL、术后引流量(48.69±4.25)mL,均少于对照组的(3.87±0.45)次、(72.36±6.12)mL、(67.53±6.4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77,4.955,11.680,11.306,13.417;P均<0.05)。影像学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性较高。
- 刘悦臣龙永学况瑜罗民杨
- 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及康复指标、复位质量、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术中损伤较少,有利于重建解剖结构,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较少。
- 刘元兵黄成崔益华王亮亮陈曦彤卢弘栩
- 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前外侧入路膝关节功能
- 球拍形切口保乳成形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效果及对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球拍形切口保乳成形术(RSIM)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效果及对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RSIM组,每组4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保乳手术治疗,RSIM组采用RSIM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肿瘤标志物[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免疫功能(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乳房美容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RSIM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术后6个月,RSIM组TPS、CA153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RSIM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RSIM组乳房美容效果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RSIM组并发症发生率(4.17%,2/48)低于常规组(16.67%,8/48),P<0.05。结论RSIM治疗早期乳腺癌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机体免疫力和乳房美容效果,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 陈宛婷霍菲
- 弧形改良切口与传统“L” 形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弧形改良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弋矶山医院手术的43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3例采用弧形改良切口治疗(改良组),20例采用“L”形切口治疗(对照组)。根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跟骨骨折手术前后Gissane角、Bohler角、宽度和高度数值,对两组手术前后组内、诅间各项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将两组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0~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6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跟骨宽度、高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均较术前改善(P<0.001),但改良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变化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切口缝合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30.0%),P<0.05。改良组患者AOFAS评分(87.56±4.73)优于对照组(73.95±4.38),P<0.001。结论:弧形改良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具有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推广。
- 吴兴净陶周善程文静
- 关键词:跟骨骨折粉碎性
- 改良倒“V”形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治疗中的应用及美学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究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S”切口进行腮腺肿瘤切除,观察组采用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进行腮腺肿瘤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美学效果[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患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 scar appraise scale,PSAS)、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OSAS)]、生活质量(华盛顿医科大学生存质量量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VSS、PSAS、O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外貌、表情评分低于术前,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疼痛、活动能力、娱乐、肩部功能、工作、咀嚼、语言清晰度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切除患者术后美学效果,且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价值较高。
- 刘星星董晨高蒙邱建华冯建侠
- 关键词:腮腺肿瘤切除美学效果
- L形切口合并外踝后小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脱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L形切口合并外踝后小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脱位手术疗效。方法对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骨科和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所收治的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脱位的患者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7例;左足9例,右足8例;年龄26~50岁,平均35.1岁。采取L形切口复位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在外踝后小切口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分别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7例患者获得12~18个月完全随访,平均14.2个月。所有切口顺利愈合,无1例患者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无复位丢失、腓肠神经受损、腓骨肌腱炎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3分,平均1.6分,AOFAS评分为78~92分,平均88.6分,随访中2例X线检查显示有距下关节炎表现,但末次随访时患者并无明显症状。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脱位,采取L形切口合并外踝后小切口进行治疗,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 花献福郭建立李俊尚林
-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固定术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