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9篇“ PCR-DGGE技术“的相关文章
- 基于PCR-DGGE技术分析浓香白酒窖泥梭菌多样性
- 2024年
- 窖泥是浓香型白酒酿制过程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源,窖泥中微生物的类型、丰度、新陈代谢活动等均对浓香型白酒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探究窖泥中梭菌微生物的多样性,利用窖泥理化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10个窖泥样品中的梭菌群落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10个窖泥的理化参数均符合优质窖泥指标要求;在微生物层面,窖泥中检测到的梭菌在属水平上有:嗜碱菌属、丁酸弧菌属、梭菌属、喜热菌属、瘤胃梭菌属、粪球菌属、沉淀杆菌属(Sedimentibacter)、钙原杆菌属(Caldicoprobacter)、温带菌(Tepidimicrobium)、梯氏菌(Tissierella)、孢子菌(Sporanaerobacter)、硫酸盐还原菌属、鲁替孢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isalibacter)等,这些菌是优质窖泥的重要指示菌,可知窖泥中含有极其丰富的酿酒功能菌。揭示了可能在白酒酿造中起关键作用的梭菌菌群,在分子水平上为研究浓香型白酒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吴玉轩汪俊卿刘玉涛张梦梦任广花王文洁崔吉鹏
- 关键词:窖泥多样性
- PCR-DGGE技术分析韩式大酱与中式大酱中微生物多样性被引量:3
- 2023年
- 微生物在大酱发酵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大酱的风味与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酱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择加工工艺不同的韩式大酱与中式大酱为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通过PCR扩增、切胶回收、PCR测序等分析不同大酱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酱中的微生物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在韩式大酱中,细菌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真菌如根毛霉属(Rhizomucor)、青霉菌属(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外瓶霉属(Exophiala)、曲霉属(Aspergillus)等分布广泛。在中式大酱中,乳酸菌如片球菌属(Pedi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明串珠菌属(Leucanostoc)、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酵母如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分布较多。与中式大酱相比,韩式大酱中的真菌种类更丰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传统发酵大酱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曾玲金清
- 关键词:PCR-DGGE微生物多样性
- 一种基于PCR-DGGE技术的小麦秸秆生物制气微生物源分析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CR‑DGGE技术的小麦秸秆生物制气微生物源分析设备,包括面板和温育晃动板,所述面板的底部安装有立柜,所述立柜的内部放置有温育晃动板,所述温育晃动板的顶部设有滑槽,所述滑块的顶部安装有隔热板,所述隔...
- 沈丽尧薛冰杨尧姚勇波周丰
- PCR-DGGE技术分析人工无机窖泥梭菌多样性被引量:1
- 2021年
- 为明确人工无机窖泥发酵过程中的梭菌群落多样性,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窖泥样品中的梭菌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窖泥样品中含有丰富的梭菌资源,主要有梭菌属(Clostridium)、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罗氏菌属(Roseburia)、醋弧菌属(Acetivibrio)、Alkalibaculum、Gracilibacter、Anaerocolumna、Sporanaerobacter、Sedimentibacter、互营球菌属(Syntrophococcus)、厌氧醋菌属(Acetoanaerobium)、真杆菌属(Eubacterium)以及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经过发酵,大部分梭菌都能在窖泥中生长。梭菌属、丁酸梭菌、真杆菌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对窖泥的特性起重要作用。人工窖泥发酵过程中多样性指数呈下降后螺旋上升的变化过程,菌群有一定的亲缘性,菌落结构变化较小。
- 吕志远任广花苏宁张捷张梦梦崔吉鹏吴玉轩商海林
- 关键词:DGGE梭菌多样性
- 基于PCR-DGGE技术对糍粑辣椒腐败过程细菌多样性动态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贵州糍粑辣椒贮藏0~7 d过程中腐败细菌多样性变化进行动态监控分析,对样品的理化指标pH、Aw、总酸、菌落总数进行测定和感官评定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0~7 d贮藏过程中,各理化指标表现为pH和Aw值呈下降趋势,菌落总数和总酸值则显著升高,感官评定呈逐渐降低趋势,在第6天达到肉眼可见的腐败终点。对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进行鉴定,确定葱属菌(Allium monanthum)、未培养的球菌属(Uncultured Chroococcidiopsis sp.)、葱属洋葱菌(Allium cepa)、关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阿里谷氨酸杆菌(Glutamicibacter arilaitensis)为糍粑辣椒腐败过程中主要腐败菌群,其中,潘氏泛酸菌株(Pantoea cypripedii)、节杆菌(Paenarthrobacter nitroguajacolicus)为糍粑辣椒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
- 吴昭庆胡萍程华杨欣
- 关键词:PCR-DGGE糍粑辣椒腐败微生物
- 基于EEM与PCR-DGGE技术分析温度对蚯蚓堆肥处理城镇污泥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将城镇脱水污泥制成5 mm粒径颗粒分别在15、20、25℃条件下进行蚯蚓堆肥,利用三维荧光(EEM)考察了温度对蚯蚓堆肥处理城镇污泥过程腐熟程度的影响,并采用PCR-DGGE技术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蚯蚓堆肥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旨在分析蚯蚓堆肥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而验证污泥中腐殖酸类有机物熟化降解机理,并为蚯蚓堆肥处理城镇污泥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EEM分析结果表明:在堆肥30 d时,堆肥系统中腐殖酸类物质已基本降解完全,且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芳香类蛋白质一直在被蚯蚓和微生物所利用;同一时期随温度升高,蚯蚓吞食和系统内的微生物的协同增效作用能加快系统中DOM的降解效率、提高系统的矿化程度。依据PCR-DGGE技术测序结果可知:蚯蚓堆肥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对于温度变化存在缓冲区间,当温度在15-20℃范围内变化时,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差异均较小;温度为25℃时,系统中细菌种群多样性降低,真核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升高;堆肥结束时,3个温度组系统中共有细菌种群类别占系统中总细菌种群类别79%以上,共有真核微生物种群类别占系统总真核微生物种群类别75%以上,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种群类别并未发生变化,仅共有微生物种群的相对数量发生了改变,且3个温度组系统中均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种群,温度越高,相对数量越多,系统中易利用有机质所占比重小,系统更加稳定。
- 侯素霞雷旭阳张辉丁淑杰崔广宇
- 关键词:蚯蚓堆肥温度城镇污泥PCR-DGGE水溶性有机质
- 基于PCR-DGGE技术的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S rDNA的条带数、优势度、多样性和相似性在DGGE模式中明显不同,反映了不同阶段存在的细菌群落的广泛多样性。
- 张洋
- 关键词:大曲微生物群落
- 一种基于PCR-DGGE技术的小麦秸秆生物制气微生物源分析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CR‑DGGE技术的小麦秸秆生物制气微生物源分析设备,包括面板和温育晃动板,所述面板的底部安装有立柜,所述立柜的内部放置有温育晃动板,所述温育晃动板的顶部设有滑槽,所述滑块的顶部安装有隔热板,所述隔...
- 沈丽尧薛冰杨尧姚勇波周丰
- 基于PCR-DGGE技术分析宣威火腿中真菌群落结构被引量:11
- 2020年
- 该研究以不同加工年份(1、2和3年)的宣威火腿为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通过PCR扩增、优势条带切胶、克隆测序等分析不同加工年份宣威火腿表面及内部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进一步探讨宣威火腿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Aspergillus pseudoglaucus(假灰绿曲霉)、Phialosimplex caninus、Aspergillus penicillioides(帚状曲霉)、Yamadazyma triangularis、Wallemia sebi、Candida glucosophila等是宣威火腿中的主要真菌,其中假灰绿曲霉是宣威火腿表面和内部的优势菌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加工3年的宣威火腿表面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加工2年火腿表面真菌群落多样性最低。加工2年火腿内部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加工3年火腿内部真菌群落多样性最低。
- 邹颖玲刘姝韵王桂瑛普岳红葛长荣廖国周
- 关键词:PCR-DGGE宣威火腿真菌多样性
- 基于PCR-DGGE技术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蚕沙和胃的作用机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揭示粪便类中药的科学内涵。方法:应用PCR-DGGE技术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计算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均匀度指数,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蚕沙药材中的菌群分子指纹图谱的相似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均匀度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中、高剂量组大鼠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且高剂量组大鼠的物种丰度也显著增加(P<0.05)。聚类分析显示,蚕沙高剂量组与正常组聚集成一簇,蚕沙低、中剂量聚集成一簇,模型组单独聚成一簇。菌群相似性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相似性系数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低、中、高剂量的相似性系数均显著升高(P<0.05);而蚕沙药材中菌群的相似性系数与蚕沙低、中、高剂量的相似性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蚕沙可能是通过平衡肠道菌群而发挥和胃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蚕沙中含有的菌群有关。
- 赖艳吴璐王莹陈丽华管咏梅杨华生
- 关键词:蚕沙湿阻中焦证PCR-DGGE肠道菌群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