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篇“ GREEN-AMPT模型“的相关文章
- 上覆碳酸盐岩红土层对磷石膏水分运移的影响及Green-Ampt模型模拟
- 2025年
- [目的]分析上覆碳酸盐岩红土对磷石膏入渗特性的影响机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磷石膏堆场合理处置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扁平土柱入渗试验研究3种磷石膏容重(1.2,1.3,1.4 g/cm^(3))和3种上覆土层厚度(0,6,12 cm)对磷石膏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改进的分层型Green-Ampt模型进行入渗过程数值模拟。[结果](1)6和12 cm覆土厚度处理下水分入渗到底部的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0与6 cm、0与12 cm覆土厚度处理下入渗时间差异显著(p<0.05)。覆土厚度为0 cm的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显著高于6,12 cm的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p<0.05),稳定入渗率随覆土厚度增大而显著减小。6,12 cm覆土厚度累积入渗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覆土厚度之间累积入渗量差异显著(p<0.05)。(2)相同覆土厚度下,磷石膏容重对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3)湿润峰深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决定系数(R^(2))变化范围为0.951~0.995,均方根误差(RMSE)为12.174~40.85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70~0.227。覆土6和12 cm时,累积入渗量实测值与模拟值决定系数(R~2)变化范围为0.963~0.999,均方根误差(RMSE)为1.471~11.20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46~0.169。[结论]磷石膏覆土与未覆土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改进的分层型Green-Ampt模型能够用于模拟上覆土层条件下磷石膏的入渗过程。
- 陈浩刘冬冬刘冬冬杨娅唐俊杰
- 关键词:磷石膏水分运移GREEN-AMPT模型
- 疏水层状土体Green-Ampt模型的改进及堵塞毛细运移的性能演化
- 2025年
- 为进一步研究疏水剂的阻水性能,采用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粉土进行处理,得到疏水性粉土,通过中间设置疏水层的一维土柱试验,分析疏水层厚度、硅烷含量、土样干密度等因素对毛细水上升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Green-Ampt模型来描述疏水性土体的毛细水上升过程,并利用修正模型得到的土体导水率对试验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土体干密度对毛细水上升有明显影响,随干密度增加,毛细水上升速度越慢,当干密度较小时,由于水分和上部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会迫使防水层失效;疏水层厚度对阻水效果影响不大,但随着厚度增加水分迁移速度变慢并且明显延迟水分到达土样顶部时间;硅烷含量是抑制毛细水上升的关键因素,随着硅烷含量的增加防水层阻水能力增强。而对于1.0%含量的防水层的土样,不管疏水层厚度、干密度如何均能阻止毛细上升,并且10 mm的疏水层就足够有效。
- 牛泽林马德良冯怀平韩仲
- 关键词:疏水剂土柱试验
- 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被引量:2
- 2024年
- 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对于降雨型滑坡加固设计、治理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经典的Green-Ampt模型参数虽然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计算便捷,但是忽略了入渗区客观存在的过渡层,并且不能有效分析考虑土体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考虑了降雨入渗的椭圆形过渡层,推导了不同降雨历时下边坡含水率分布情况。同时,以无限长边坡模型为例,通过4种常见的边坡工况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了降雨入渗条件下非均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设定的4种工况,提出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计算的边坡体积含水量分布、安全系数和滑动面深度与Richards方程数值解吻合,而基于修正Green-Ampt模型计算的边坡体积含水量和滑动面分布存在偏差,边坡安全系数偏小。此外,基于提出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能够准确识别最危险滑动面位置。研究成果可为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及降雨型滑坡加固设计及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 蒋水华刘贤黄劲松黄劲松
- 关键词:降雨入渗稳定性分析
- 基于Green-Ampt模型的融雪渗流作用下挡墙稳定性分析
- 在寒冷或降雪频繁的地区,挡土墙后的回填土顶部经常堆积大量积雪。雪荷载及融雪渗流均会对挡土墙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雪的存在,其融化导致的水分入渗受到融雪影响因素的作用,具有更为复杂的水文过程。Green-Ampt模型...
- 郭督
- 关键词:GREEN-AMPT模型重力式挡土墙
- 水平入渗条件下砂土水分运移特征及修正Green-Ampt模型研究
- 风积沙结构疏松、孔隙率高,较强的透水性为水分在水平方向的运移和扩散提供良好渗透通道的同时也容易引发工程问题,如注浆后浆液的扩散、污染物在土中的运移等。对水分在水平方向的运移特征展开研究,有利于全面掌握水分在土体空间上的变...
- 曲立强
- 关键词:风积沙
- 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及其试验验证被引量:1
- 2023年
- 鉴于Green-Ampt模型过于简化、难以反映实际入渗特征,且其假设与实际入渗规律不符,本文为了弥补Green-Ampt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reen-Ampt模型。提出的模型考虑了含水率与土体深度的关系,将土壤剖面划分为饱和区、过渡区以及天然区,土柱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也证实了入渗过程中过渡区的存在。试验结果表明:Green-Ampt模型计算值明显偏离实际累计入渗量,提出的模型总体上更接近实际累计入渗量。将该模型用于非饱和斜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揭示了Green-Ampt模型低估了斜坡的稳定性系数。提出的改进Green-Ampt模型为分析降雨滑坡风险提供参考。
- 陈骄锐李绍红罗晓辉朱帅润吴礼舟
- 关键词:非饱和土GREEN-AMPT模型土柱试验斜坡稳定性
- 边坡植被恢复中考虑微生物矿化和植被作用的Green-Ampt模型被引量:3
- 2023年
- 在边坡植被恢复中降雨入渗量的估算是很重要的,为探究石漠化边坡格构内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作用的填土降雨入渗过程,在传统Green-Ampt模型基础上,针对表层矿化的土柱引入稳定入渗率,提出考虑微生物表层矿化(M)作用的改进G-A模型(M-G-A);针对含植株土柱,考虑复合土层的入渗过程,分别提出考虑植被(P)作用的改进G-A模型(P-G-A)以及考虑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作用的改进G-A模型(PM-G-A)。利用改进G-A模型进行累计入渗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土柱试验实测值、Hydrus数值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G-A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累计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且矿化程度越高模型计算偏差越小,在强矿化作用下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P-G-A模型的计算误差随降雨历时而增加,但相较于Hydrus数值解可以减少误差约10%;PM-G-A模型的计算偏差随降雨历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总体上优于Hydrus数值解。改进G-A模型能够针对微生物表层矿化石漠化边坡格构内填土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累计入渗量即蓄水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 李旭高山周成王一冰钟启明陈群
- 关键词:降雨入渗
- 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及其试验验证
- 鉴于Green-Ampt模型过于简化、难以反映实际入渗特征,且其假设与实际入渗规律不符,本文为了弥补Green-Ampt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reen-Ampt模型。提出的模型考虑了含水率与土体深度的关系,将土壤...
- 陈骄锐李绍红罗晓辉朱帅润吴礼舟
- 关键词:非饱和土GREEN-AMPT模型土柱试验斜坡稳定性
- 考虑非饱和浸润区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被引量:5
- 2022年
- 经典Green-Ampt入渗模型计算简单,广泛应用于土壤入渗问题的研究,但在湿润锋处理上采用明显的干湿分离界面,存在一定的理论假设。鉴于此,基于饱和区-非饱和浸润区分层模型,结合达西定律,推导出入渗过程中饱和区厚度与非饱和浸润区厚度关系的理论公式,提出了水分剖面理论模型,消除了饱和区厚度和浸润区厚度的关系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土壤水分剖面形状和非饱和浸润区等效参数的改进Green-Ampt模型,并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数值仿真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很高的精度,对不同类型的土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该模型求解简单,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便于工程应用。
- 李强李强李鑫武璧泽李鑫董俊
- 关键词:GREEN-AMPT模型非饱和渗流
- 基于改进Green-Ampt模型的边坡渗水破坏分析
- 2022年
- 为解决因降雨引起边坡渗水破坏的安全稳定性问题,以某桥基边坡为例,充分考虑坡面流水的汇集积水效应,改进Green-Ampt入渗模型;基于改进后的模型计算得到持续性强降雨下边坡雨水入渗时空特征,结合FLAC^(3D)软件模拟边坡随雨水入渗的渐近性破坏过程。结果表明:由改进模型得到的湿润锋特征与工程实际相符,离坡顶越远雨水的入渗深度越大,雨水入渗速度随降雨时间延长而变缓;由坡面流水引起的湿润锋深度占总深度的比例较大,在前5 h内坡脚处其比例超过50%;边坡的破坏由坡脚向坡顶、由浅向深渐进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间断性和多层逐级后退式渐近性破坏特征。
- 任青阳任青阳陈斌靳红华卞林林郑仕跃
- 关键词:GREEN-AMPT模型碎石土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