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9篇“ FAS抗原“的相关文章
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后临床转归及对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根除后临床转归及对胃粘膜Fas抗原、γ-干扰素(IFN-γ)蛋白、细胞-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12月应急总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02例Hp感染者,根据患者的Hp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Ⅰ型组(n=144)和Ⅱ型组(n=58)。两组均接受标准铋剂四联方案根除治疗,统计两组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PCNA水平,治疗后1年的Hp感染复发率、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病变转归情况。结果Ⅰ型组的Hp根除率为79.86%,Ⅱ型组的Hp根除率为91.38%,两组的临床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根除前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除1年后两组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的复发率为4.17%,Ⅱ型组的复发率为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胃粘膜中重度炎症、地图样发红的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发生率转归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Hp感染者根除后临床转归情况要优于Ⅰ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且治疗前Ⅱ型Hp感染患者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的阳性率均低于Ⅰ型Hp感染患者。
金麟赵亚娇褚云香贾志伟翁艳王东盛刘晓川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FAS抗原C-MYCPCNA
Hp感染与胃黏膜Fas抗原和IFN-γ蛋白表达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Fas抗原、γ-干扰素(IFN-γ)蛋白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诊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肠上皮化生患者3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40例和胃癌患者45例,检测各患者胃黏膜Fas抗原、IFN-γ蛋白表达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Hp感染率分别为67.44%、62.00%、62.86%、62.50%和68.89%,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者Fas抗原为48.28%,高于Hp阴性者(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者Fas抗原和IFN-γ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3%和45.16%,高于Hp阴性者(P<0.05);不典型增生Hp阳性者IFN-γ表达阳性率为80.00%,高于Hp阴性者(P<0.05);胃癌Hp阳性者IFN-γ表达阳性率为90.32%,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Hp感染可影响胃黏膜Fas抗原、IFN-γ蛋白表达上调,值得进一步研究。
胡艳波郑潇蕊刘香黄鑫
关键词:胃黏膜FAS抗原Γ-干扰素
实验性肝硬化大鼠CD34阳性细胞Fas抗原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党双锁边静周芙玲高宁程延安李亚萍
关键词:FAS抗原表达肝硬化大鼠CD34阳性细胞骨髓CD34+细胞外周血细胞减少FAS/FASL系统
CD_(34)^+细胞Fas抗原表达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09年
Fas抗原(又称为CD95或Apo-1)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它可与配体或抗体交联后激发一种能够导致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在正常造血过程中,CD34+造血干细胞表面并不表达Fas抗原。大量国内外研究发现,当CD3+4细胞表面发生Fas抗原的异常表达时,则与许多造血和非造血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CD3+4细胞表面Fas抗原的表达与某些疾病相关性予以综述。
边静党双锁
关键词:CD34+细胞FAS抗原凋亡
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D34+细胞及其Fas抗原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当归注射液能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细胞增生。能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2表达,促进细胞从G1→S期的转换。目的:拟证实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D34+细胞及其Fas抗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和单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细胞分子学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研究所进行。材料:选用8~12周龄雌性(H-2a、MLSb)Balb/c小鼠作为受体,制作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选用DBA/2小鼠(H-2a、MLSa)8~10周龄作为供体。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对照组不经照射。于造模当天开始,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mL/(kg·d),治疗组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10mL/(kg·d),1次/d,连续12d。主要观察指标:于第12天每只小鼠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取出股骨,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对照组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最低,模型组Fas抗原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细胞增殖受影响。治疗组Fas抗原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细胞的增殖。
石清照汪晖李爱民罗劲松
关键词:贫血CD34抗原FAS抗原
Fas抗原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Fas抗原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验52例肠癌及相应的正常组织Fas抗原。结果正常大肠组织Fas水平[(2.131±1.523) pg/mg蛋白]明显高于大肠癌组...
吴潇
关键词:FAS
Bax蛋白和Fas抗原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8年
目的:通过检测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中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探讨Bax蛋白和Fas抗原与GCT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了42例GCT中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情况,按照WHO(2003)分级标准,Ⅰ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9例,细胞浆或膜呈棕黄色至深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切片中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病例,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病例。结果:GCT中Bax蛋白的阳性率为50%,其中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66.70%、46.47%和22.22%,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CT中Fas抗原的阳性率为54.76%,其中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77.78%、40.00%和33.34%,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低表达可能是骨巨细胞瘤术后易复发和对化疗不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肖万军赵政军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BAX蛋白FAS抗原
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CD_(34)^+及Fas抗原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诱导再障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当归组、再障组、正常组,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再障组及当归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较正常组均有降低,但当归组明显高于再障组(P<0.05),当归组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9.0±8.3)明显高于再障组(33.6±9.1,P<0.05),而与正常组(78.2±9.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障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2.7±7.1)明显高于正常组(21.5±3.6,P<0.05),当归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43.0±6.8)明显低于再障组(62.7±7.1,P<0.05)。结论当归能降低再障小鼠骨髓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有刺激造血作用。
李爱民吴晓珊尹忠钦罗劲松石清照徐之良万申红
关键词:当归注射液小鼠FAS抗原
Fas抗原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 Fas 抗原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验52例肠癌及相应的正常组织 Fas 抗原。结果正常大肠组织 Fas 水平[(2.131±1.523) pg/mg 蛋白]明...
吴潇
关键词:FAS大肠肿瘤
乳腺癌中Fas抗原与C-erbB-2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检测乳腺癌中Fas抗原与C-erbB-2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乳腺癌组织中Fas抗原与C-erbB-2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as抗原阳性率为56.9%,C-erbB-2阳性率为60.8%.结论Fas抗原与孔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erbB-2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Fas抗原、C-erbB-2检测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史忠新贺颖王文慧王彩芹
关键词:FAS抗原C-ERBB-2乳腺癌免疫组化

相关作者

郎振为
作品数:267被引量:972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
研究主题:肝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组化 慢性乙型肝炎
陈学荣
作品数:179被引量:704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银屑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超抗原 红斑狼疮 角质形成细胞
张峻岭
作品数:223被引量:569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白癜风 银屑病 皮肤镜 角质形成细胞 他克莫司
宋建勋
作品数:30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FAS抗原 超抗原 T细胞 表位 FAS
毛舒和
作品数:153被引量:524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市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银屑病 疗效观察 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患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