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7篇“ DSA表现“的相关文章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肾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65例行PCNL后肾出血的患者,行腹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左右肾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明确病变血管后用微导管插管至出血分支近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金属弹簧钢圈等进行栓塞;分析其造影表现及栓塞效果。结果:65例患者中63例造影阳性,其中单纯假性动脉瘤21例,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6例,单纯造影剂外溢15例,造影剂外溢伴动-静脉瘘6例,单纯动-静脉瘘4例,1例肾动脉分支呈“残根征”,2例阴性;所有阳性患者均成功插管进行介入栓塞,栓塞术后行肾动脉造影均未见出血病灶,止血率为100%,另外2例阴性患者留置导管泵注垂体后叶素.结论: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对PCNL后肾出血诊断明确,定位准确,而介入治疗是PCNL后肾出血患者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止血治疗方法。
- 张国栋林宇佳曾国斌廖政贤张文
- 关键词:肾出血介入治疗介入栓塞经皮肾镜取石术
- 慢性脑缺血患者MRA、DSA表现与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 目的:通过对慢性脑缺血患者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
- 周印
-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经脾种植VX2瘤株兔肝转移瘤模型的DSA表现
- 2021年
- 目的分析经脾种植VX2瘤株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探讨该模型能否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I/TACE)治疗LM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采用直视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选入肝动脉内,行肝动脉DSA,观察VX2瘤株兔LM的供血血管及染色情况;行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观察VX2瘤株兔LM的动脉强化方式,并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结果成功建立VX2瘤株兔LM模型37只,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1次穿刺插管成功32只,穿刺成功率为86.5%(32/37)。DSA发现LM病灶57个,其中中等血供38个、乏血供19个。DSA表现为肝内动脉走行迂曲,LM的肿瘤供血支紊乱、不规则,动脉中晚期可见多发LM染色,呈类圆形,中心区域染色较边缘染色浅淡,实质期LM染色进一步加重,但是染色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LM,强化特点为转移瘤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域未见强化。LM的DSA染色部分、肝动脉锥形束CT肿瘤强化部位及程度与腹部增强CT的LM强化表现一致,为LM周边强化,对应于HE镜下观察肿瘤外周存在活性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及结缔组织;LM的DSA中心染色浅淡、肝动脉锥形束CT未强化部位与腹部增强CT的LM未强化表现一致,对应HE镜下肿瘤中心分布嗜碱性红染坏死肿瘤细胞。结论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符合临床上影像学表现为环形强化、DSA下为中等血供或乏血供的LM,能提供临床上研究中等血供或乏血供LM的HAI/TACE治疗疗效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值得在基础或临床实验中推广和应用。
- 吴勇超李智岗李杰赵瑜李顺宗武中林
- 关键词:肝转移瘤肿瘤种植数字血管减影
- 肝癌供血动脉的CTA及DSA表现在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肝癌供血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60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单独DSA组和CTA与DSA联合组,每组30例。单独DSA组采用单独DSA检测, CTA与DSA联合组采用CTA与DSA联合检测,两组均根据检测结果行TACE治疗。观察分析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和肝癌供血动脉DSA表现,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及TACE治疗中辐射时间和辐射剂量。结果 CTA与DSA联合组患者的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栓塞剂返流、插管时间过长、插管失败、患者术中不适发生率均低于单独D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联合组患者平均辐射剂量(698.0±103.7)mGy少于单独DSA组的(967.0±140.7)mGy,平均辐射时间(51.0±10.4)min短于单独DSA组的(73.0±7.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及DSA联合表现,能够充分评估肝癌供血动脉走向、角度及变异,在TACE治疗中有针对性选择导管、操作方式,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辐射时间及辐射剂量。
- 崔安明
- 关键词:肝癌螺旋CT血管成像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DSA表现及介入治疗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S)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6月该院68例PHC合并HA-PVS患者为例,全部患者均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观察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98.53%,肿瘤客观缓解率54.41%,疾病控制率94.12%。结论 DSA能够为PHC合并HA-PVS的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针对性予以PHC合并HA-PVS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王诗学
- 关键词: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DSA介入治疗
- 肝血管瘤合并动-门静脉瘘的CT与DSA表现对比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肝血管瘤合并动-门静脉瘘(APS)的CT与DSA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临床确诊为肝血管瘤合并APS患者的CT及DSA影像资料,比较各自一般影像学表现,并从统计学比较两者的APS检出率、瘘口显示率及责任动脉显示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T平扫表现:20例患者共检出瘤体20枚,其中肝左叶6枚,肝右叶13枚,尾状叶1枚。瘤体直径6.2±3.5cm。CT增强扫描表现:检出APS18枚,其中中央型9枚,周围型9枚。检出率90%(18/20)。APS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动脉期门静脉分支或主干提前显影。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瘤周肝实质提前强化。其中"三角形"强化2枚,"楔形"强化6枚,"环形"强化7枚,不规则形强化3枚。3枚瘤体周围可见瘘口,显示率15%(3/20)。8枚APS周围可见责任供血动脉,显示率40%(8/20)。DSA表现: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检出APS20枚。其中,中央型9枚,周围型11枚。高流量型8枚,低流量型12枚。APS检出率100%(20/20)。主要表现为"双轨征"及病变周围"树枝状"血管染色。10枚瘤体周围可见瘘口,显示率50%(10/20)。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均找到责任供血动脉,显示率100%(20/20)。DSA的APS检出率与CT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瘘口显示率高于CT(P <0.05),责任动脉显示率高于CT(P <0.01)。结论:CT和DSA对肝血管瘤合并APS影像特征各有特点,两者对APS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CT对瘤体、APS直接征象以及瘤周肝实质强化间接征象的显示比DSA更直观丰富,DSA能动态观察造影剂流向及流速,对APS瘘口判断及责任动脉的显示优于CT。
- 高传举张科胡海
- 关键词:肝血管瘤医学影像学
- 肺结核大咯血的营养血管分布及DSA表现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肺结核大咯血的营养血管分布及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分析46例肺结核致大咯血的患者结合胸部X平片及胸部CT结果,进行胸主动脉造影、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甲状颈干等相关血管造影,在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前了解病灶的营养血管分布情况及其造影表现。结果:46例患者DSA检查中共发现102支病理性支气管动脉或病理性非支气管动脉供血,这些病理性血管均直接或者通过侧支交通形成异常血管网参与病灶供血;其中支气管动脉58支,肋间动脉22支,胸廓内动脉6支,胸外侧动脉5支,肩胛下动脉4支,甲状颈干2支,迷走支气管动脉2支,食管固有动脉1支;上述病理的血管DSA均表现为主干不同程度增粗,其远端迂曲参与病灶供血;其中DSA表现为造影剂直接外溢的50支,造影剂外溢伴动脉一肺动脉瘘或动脉一肺静脉瘘42支,通过侧支交通形成异常血管网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或邻近动脉相通10支。结论: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的病灶营养血管分布广泛,栓塞术前全面了解病灶供血动脉情况及血管造影表现是非常必要的,可提高止血效果及降低复发率。
- 林宇佳廖政贤张国栋林龙潜张文吴丽丽
- 关键词:肺结核咯血栓塞支气管动脉
- 隐源性咯血患者的DSA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策略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隐源性咯血患者的DSA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隐源性咯血患者的DSA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策略,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并随访疗效。结果 36例患者的DSA主要表现为责任动脉迂曲、增粗、紊乱、对比剂外溢等。根据DSA表现选择合适的介入栓塞治疗策略,所有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即刻停止。随访11~36个月,咯血复发5例,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方法 1),单纯栓塞微球栓塞(方法 2),栓塞微球、明胶海绵或加用弹簧圈混合栓塞(方法 3)3组在疗效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2和3的疗效均优于方法 1。结论隐源性咯血患者的DSA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动脉异常,使用永久性栓塞剂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复发率低,疗效显著。
- 胡欣牛焕章程敬亮高万勤关文华杨海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 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及栓塞策略研究
- 目的: 探讨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DSA表现的差异,对比分析两组咯血患者选用不同栓塞策略治疗后的疗效及术后复发在两组间的差异;为临床治疗咯血患者提供诊疗帮助。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01月至2016年0...
- 胡欣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兔VX2肝移植瘤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栓塞技术的改良及DSA表现
- 2017年
- 探讨兔VX2肝移植选择性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栓塞技术及DSA表现。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作肝移植瘤模型。种植后第14天行CT检查,将39只建模成功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9只),次日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栓塞术和开腹顺行插管栓塞术。结果:采用改良开腹穿刺接种法成功建模39只(39 / 40,成功率97.5%);共33只实验兔完成双路插管,实验组插管成功率为95.0%,对照组插管成功率为73.7%,无统计学意义;肝动脉异位栓塞率,实验组为31.6%,对照组为7.1%,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栓塞率,实验组为10.5%,对照组为57.1%,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0d生存期,实验组为55.0%,对照组为42.1%,有统计学意义。DSA示肝左叶见明显肿瘤染色,术后碘油沉积良好,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后正常肝叶门静脉通畅。结论: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容易建立,肿瘤生物学特征稳定,其DSA表现富有特点;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栓塞介入技术可行性高,其符合临床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可应用于介入学相关动物实验研究中。
- 魏宁吕维富周春泽鲁东储森林
- 关键词:肝动脉栓塞门静脉栓塞移植瘤
相关作者
- 王执民

- 作品数:185被引量:1,429H指数:25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肝癌 介入治疗 阿霉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 热化疗
- 李顺宗

- 作品数:110被引量:53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肝肿瘤 数字减影 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瘤
- 张洪新

- 作品数:180被引量:1,243H指数:24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肝癌 肝肿瘤 阿霉素 兔肝 热化疗
- 李智岗

- 作品数:188被引量:970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癌 肝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 陈方满

- 作品数:79被引量:3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乳腺癌 影像学诊断 DSA表现 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