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289篇“ CD4^ T淋巴细胞“的相关文章
- 痰湿体质与高尿酸血症及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目的从免疫角度探讨痰湿体质与高尿酸血症(HUA)的关系,揭示“体病相关”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为HUA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及科学依据。方法依据HUA及中医体质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以2023年1—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就诊的平和体质HUA患者20例为平和体质HUA组,痰湿体质HUA患者20例为痰湿体质HUA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平和体质健康者20例为平和体质健康组。比较3组人群性别、年龄、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抗体标记的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Th17/Treg比值、Th1/Th2比值。结果3组人群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体质HUA组Th1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Th1/Th2比值均明显高于平和体质健康组(P均<0.05),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平和体质健康组和平和体质HUA组(P均<0.0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平和体质健康组(P<0.05);平和体质HUA组Th1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Th1/Th2比值与平和体质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Th2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痰湿体质HUA患者存在更明显的免疫失衡现象,以Th1和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为主,早期调节痰湿体质或可为HUA治疗提供新方向。
- 曹凤娇杜梦梦施晓军康天伦侯秀娟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痰湿体质免疫失衡
- 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老年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老年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河南某地区2003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60岁HIV/AIDS患者信息,对满足纳入标准的HIV/AIDS患者随访10年或者至2021年10月或者死亡。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老年HIV/AIDS患者死亡密度、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1 670例60岁HIV/AIDS患者,共随访10 816人年,死亡586例,死亡密度为5.40/100人年。RCS模型结果显示,老年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死亡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CD4^(+)T淋巴细胞较低时患者死亡风险较大,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时,死亡风险曲线趋于平缓。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老年HIV/AIDS患者死亡风险升高的重要节点,建议密切关注此类人群,提高老年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死率。
- 孙若寒金艳涛康秋佳马彦民马秀霞袁君许前磊郭会军
- 关键词:HIV/AIDS剂量-反应关系
- 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和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相关细胞因子、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78例,将符合DPN诊断的患者作为DPN组(n=42),未合并DPN患者作为非DPN组(n=36)。采用流式荧光法检测人Th17亚群相关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组糖化血红收白(HbA1c)、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显著高于非DPN组(P<0.05),DPN组Treg水平显著低于非DPN组(P<0.05),IL-17A、Treg是DP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DPN组中,IL-17A与IL-6呈正相关(r=0.356,P=0.017),IL-17A与Treg呈负相关(r=-0.438,P=0.004)。结论DPN患者出现Th17细胞因子及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失衡,IL-17A、Treg可能参与DPN发展的进程。
- 朱春龙邓垚张扬麟陈琳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H17
- 基于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分析镇江市新报告HIV/AIDS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分析镇江市2021—2023年新报告HIV/AIDS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及影响因素,为全市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2021—2023年在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确证的HIV-1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CD4^(+)T淋巴细胞和HIV病毒载量,应用SPSS 22.0、R(version 4.2.0)、RStudi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报告的HIV/AIDS感染者共476例,男女比例为3.9∶1,其中农民占22.69%,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分别占9.45%和7.35%。传播方式均为性传播,且同性传播的比例(55.67%)高于异性传播(4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04个/μl,晚发现比例占30.67%。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存在差异,其中学生最高,中位数为435个/μl,离退休人员最低,中位数为198个/μl。新报告感染者HIV病毒载量构成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传播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ρ=-0.307)。结论男男性行为人群、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及农民是镇江市现阶段艾滋病防治中需重点关注的人群。治疗前及时开展CD4^(+)T淋巴细胞与HIV病毒载量检测,能更有效地指导抗病毒治疗策略。
- 杨静徐虹沈俐刘晓霞叶鲁曹彤
- 关键词:艾滋病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
- 支气管哮喘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1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重症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115例轻中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轻中症组。比较两组CD4^(+)T淋巴细胞[辅助性T{4}(Th1、Th2、Th17)、调节性T{4}(Treg)]水平、肺功能指标[肺活量(VC)、呼气流量峰值(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FEV_(1)/用力肺活量(FV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T淋巴细胞对重症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预测价值;分析CD4^(+)T淋巴细胞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Th2、Th17、Treg水平及Th17/Treg显著高于轻中症组(P<0.05),Th1、Th1/Th2显著低于轻中症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预测重症支气管哮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920、0.910、0.892、0.924、0.872。重症组VC、PEF、FEV_(1)%pred、FEV_(1)/FVC显著低于轻中症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h1、Th/Th2与VC、PEF、FEV_(1)%pred、FEV_(1)/FVC呈正相关(P<0.05),Th2、Th17、Treg、Th17/Treg与VC、PEF、FEV_(1)%pred、FEV_(1)/FVC呈负相关(P<0.05)。【结论】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h1水平、Th1/Th2明显降低,Th2、Th17、Treg水平及Th17/Treg明显升高,且Th1、Th/Th2与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Th2、Th17、Treg、Th17/Treg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
- 蒋梦瑶
- 关键词:哮喘T淋巴细胞呼吸功能试验数据相关性
- 母乳喂养对婴儿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索母乳喂养对婴儿在非炎症状态下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并分析母乳整体成分的免疫调节意义,为提倡母乳喂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儿保科进行体检的6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33例)和配方奶喂养组(2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百分比,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IL-17A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配方奶喂养组比较,母乳喂养组婴儿外周血的Th1百分比(t=3.038)、Treg百分比(t=2.088)、Th1/Th2(Z=2.756)、IL-10(Z=2.297)及IFN-γ(Z=2.076)较高,Th17百分比(Z=2.704)、IL-17A(t=2.187)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h2百分比、IL-2、IL-4、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婴儿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促进Th1/Th2向Th1方向发展以及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抑制Th17型免疫反应,这说明母乳整体成分有助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增强免疫防御和免疫耐受。
- 朱思敏屠文娟张雯婷屠子骐汪骋安
- 关键词:母乳喂养获得性免疫辅助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 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放射性肺炎中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放射性肺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者87例相关资料,其中发生放射性肺炎者43例,未发生放射性肺炎者44例,比较两组放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NLR水平变化,统计T淋巴细胞亚群、NLR在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NLR与放射线肺炎分级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T淋巴细胞亚群、NLR预测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ROC曲线,并计算其AUC面积。结果放疗后发生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放疗前且低于放疗后未发生组(P<0.05),放疗后发生组NLR显著高于放疗前且显著高于放疗后未发生组(P<0.05),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NLR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高于NLR,且高于CD4^(+)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放射性肺炎分级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NLR变化与放射性肺炎分级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NLR联合检测预测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AUC面积为0.924,大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NLR单独检测者。结论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NLR联合检测,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中具有较理想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放射性肺炎的指标,而得以应用推广。
- 李鑫盼方懿邱俊
-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非小细胞肺癌
- CD4^(+)T淋巴细胞亚群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心肌梗死(MI)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进一步探索MI的相关病理机制有利于促进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MI设计复杂的病理过程,罪犯血管中往往含有大量可以诱导炎性反应的免疫细胞,其中以CD4^(+)T细胞亚群中的1型辅助性T(Th1)细胞最多见,此外还包括含量较低的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9细胞、Th22细胞及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等。这些CD4^(+)T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作用于炎性细胞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从而促进了MI的发生、发展,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就CD4^(+)T细胞亚群在MI的发生、发展、梗死后炎性反应及心室的不良重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MI的病理过程,同时为MI预防、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 拓亚伟任艳琴高胜利
- 关键词:心肌梗死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
- 慢性心衰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慢性心衰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心衰患者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测定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接受1年随访以评估其预后情况,并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测定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5%;预后不良组患者Th1细胞水平及Th1/Th2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Th2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而IL-4与IL-6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h2细胞、Hb水平下降,Th1细胞、BNP、心功能分级上升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并且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 张丽坤崔建娇刘阳
- 关键词:慢性心衰细胞因子预后
- 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3年4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后抗病毒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治疗满1年,n=30)、B组(治疗满2年,n=26)、C组(治疗满3年,n=45)、D组(治疗满4年,n=99)。比较各组治疗后HIV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D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A组、B组、C组,且C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A组、B组,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HIV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时间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越长,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改善效果越明显,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时间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
- 付艳群周敏刘娟刘丹刘敏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