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8篇“ CD/5-FC系统“的相关文章
- 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5-FC系统的抗肿瘤活性被引量:3
- 2013年
- 本研究提取大肠杆菌JM109菌株的全基因组,克隆获得CD基因,将CD基因和IRES-EGFP基因构建到pEE12.4表达载体上,形成pEE12.4IE-CD真核表达载体。用该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后,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处理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CD/5-FC系统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效果。当前导药物5-FC的浓度分别为10、20和30 mmol.L 1时,CD/5-FC系统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18.07%、42.98%和62.20%,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5-FC,组间剂量比为1∶0.5,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5-FC对小鼠的LD50为507 mg.kg 1,95%可信限为374~695 mg.kg 1。再以LD50实验中最大LD0剂量为基准,组间剂量差值为10 mg.kg 1,测得最大安全剂量为200 mg.kg 1,并对体重、体征指标进行跟踪观察。这些检测结果可为动物实验奠定基础。将CD基因连于新城疫病毒(NDV)rClone30载体中并建立肿瘤动物模型,抑制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5-FC系统具有较高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克隆获得的CD基因具有生物学活性,重组rClone30-CD/5-FC系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肿瘤的方法。
- 吕政张天援韩苗苗白福良吴伟田贵游任桂萍李德山
- 关键词:5-氟胞嘧啶新城疫病毒抗肿瘤活性半数致死量
- 厌氧菌介导的CD/5-FC系统对鼠黑色素瘤的杀伤效应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构建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5-FC肿瘤基因治疗系统,探讨该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GEX-CD,以电穿孔法转化婴儿双歧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菌,然后加入5-FC厌氧培养,24h后取其上清,作用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成功构建出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5-FC肿瘤基因治疗系统。与对照组和pGEX组相比,CD组的肿瘤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5-FC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杀伤效应。
- 郭志英任启伟巴再华刘晓岚易成王树人
- 关键词:婴儿双歧杆菌肿瘤基因治疗
-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i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热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CEA启动子调控CD基因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扩增、纯化、包装,并收集病毒上清。45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人结肠癌LoVo细胞,成瘤后2 d腹腔注射病毒上清(0.2 ml/次,每天1次,共5 d)。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化疗组和热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前药5-FC和43℃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观察肝脏转移率和转移结节数,RT-PCR检测CD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的变化。结果:病毒滴度为5.6×106CFU/L。CD基因在移植瘤组织中有效表达。热化疗组的肝转移率与转移结节数均低于常温化疗组[13.3%vs40.0%,(0.20±0.56)个vs(0.80±1.01)个;均P<0.05]。光镜下见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电镜下见化疗组、热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凋亡改变。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邹忠东张宝明黎成金王瑜王烈涂小煌
- 关键词:肝转移5-氟胞嘧啶热化疗
-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治疗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安全性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30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转染CD基因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化疗组和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3℃前药5-FC和室温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取各组裸鼠肝脏转移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及大肠组织作病理检测;RT-PCR检测各组织的CD基因表达。结果:常规病理检测显示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3组裸鼠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和大肠组织均呈正常形态,无明显病理改变。RT-PCR检测显示,3组肝脏转移瘤组织CD基因表达稳定,均见154 bp条带;显示3组裸鼠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和大肠组织均无CD基因表达。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明显提高了CD基因表达的靶向性,减少了热化疗引起的正常组织损伤,该治疗系统有较好的安全性。
- 王瑜张宝明黎成金王烈涂小煌王羊
- 关键词:结肠癌肝转移安全性
- Wt—p53/p16基因联合CD/5-FC系统对U251细胞化疗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p53、p16基因联合胞嘧啶脱氨酶(CD)/5-氟胞嘧啶(5-FC)治疗神经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试验以Fe3O4磁性纳米颗粒(Fe3O4 magneticna noparticles,Fe3O4 MNP)为基因载体将质粒pCDNA3.1-p16、pYD5-p53,及pCMVCD转染入U251人胶质瘤细胞,给以不同浓度的5-FC,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成功以Fe3O4MNP为载体将wt-p53、wt-p16及CD基因转染U251细胞,并稳定表达。体外转染wt-p53、wt-p16基因都能明显提高CD/5-FC人对胶质瘤细胞的化疗效果。[结论]基于Fe3O4磁性纳米基因载体的p53、p16基因和CD/5-FC系统的联合基因治疗可作为临床上优化自杀基因治疗方案的一种可能选择,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谭泽明张明宇方加胜王俊李文章顾宏晨王延金
- 关键词:基因疗法
-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CD/5-FC系统对U251细胞化疗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建立以Fe3O4磁性纳米颗粒(Fe3O4,MNP)/胞嘧啶脱氨酶(CD)/5-氟胞嘧啶(5-FC)系统为基础的神经系统胶质瘤治疗方法.方法:利用高温分解铁有机物法以2-吡咯烷酮和乙酰丙酮铁为原料制备出Fe3O4 MNP,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磁性材料进行表面修饰.以Fe3O4 MNP为载体将CD基因转染U251胶质瘤细胞,检测Fe3O4 MNP对质粒pCMVCD的结合与保护能力.通过RT-PCR,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CD基因在U251细胞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5-FC化疗后U251-CD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结果:制备出粒径为(10±2)nm的Fe3O4 MNP;使用Fe3O4 MNP作为载体将CD基因成功转染U251细胞;脂质体转染组转染率为(39.23±12.12)%,而示Fe3O4 MNP转染组转染率为(67.35±11.19)%,2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Fe3O4 MNP作为载体转染的U251-CD细胞CD基因稳定表达,并呈时间相关性增强表达模式;U251-CD细胞加入5-FC后能显著抑制U251细胞生长.结论:Fe3O4 MNP可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Fe3O4 MNP/CD/5-FC系统可作为脑胶质瘤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 谭泽明张明宇王俊李文章顾宏晨方加胜王延金
- 关键词:基因载体胞嘧啶脱氨酶神经胶质瘤化疗
- 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 牛洪欣何庆泗谭伟魏冬王海连
- 关键词:肝转移TKGCV5-FC
- 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K/GCV)系统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TK组、CD组、TK-CD组,每组10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对照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K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5-Fc;TK-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电镜下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且TK/GCV与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 牛洪欣何庆泗魏冬谭伟高静
- 关键词:肝转移丙氧鸟苷胞嘧啶脱氨酶
-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对大肠癌的原位基因治疗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基因对不同分泌CEA大肠癌组织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 脂质体法将CEA 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CDNa在PA317细胞中进行包装,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分别接种到BALB/c裸鼠大腿皮下,成瘤2周后,瘤内多点注射法行原位基因转染,每天腹腔注射500mg/kg的5 FC(5 fluorocytosine),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病毒滴度为5.6×106CFU/L。经多次注射法转染,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能有效表达,治疗21天后,基因治疗组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但对LoVo 细胞肿瘤的抑瘤作用明显大于对SW480细胞肿瘤。结论 CEA组织特异性CD/5 FC系统对LoVo细胞肿瘤的抑瘤作用更明显。
- 黎成金马庆久涂小煌王烈李金茂
- 关键词:癌胚抗原5-氟胞嘧啶大肠癌基因治疗
- 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治疗人结肠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 目的:观察WTp53(Wildtypep53,野生型p53)基因联合TK/GCV(Thymidinekinase/Ganciclovir,胸苷激酶/丙氧鸟苷)、CD/5-Fc(Cytosinedeaminase/5-fl...
- 魏冬
- 关键词:野生型P53基因丙氧鸟苷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