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097篇“ 黄曲霉毒素M1“的相关文章
一种降解黄曲霉{1}B1的光催化剂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解黄曲霉{1}B1的光催化剂制备方法,属于黄曲霉{1}催化剂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Bi(NO<Sub>3</Sub>)<Sub>3</Sub>&#183;5H<Sub>2</Sub>0和Na<Sub...
王海波韦良罗秋苹陈舒琪李锐张思思陈心蓝陆柔黄海霞杨尚超
黄曲霉{1}B1对猪δ冠状病毒感染复制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黄曲霉{1}B1(aflatoxin B1,AFB1)对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virus, PDCoV)感染复制的影响,以新生仔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猪肾细胞(LLC-PK)和猪睾丸细胞(ST)为模型,使用CCK-8法检测AFB1在3种细胞上的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并将每种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FB1处理组、PDCoV处理组以及AFB1和PDCoV共处理组,用安全质量浓度的AFB1处理细胞12 h,然后用PDCoV处理20 h,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质,通过qPCR、Western blot以及细胞免疫荧光等试验,检测AFB1对PDCoV感染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DCoV处理组相比,AFB1和PDCoV共处理组中病毒S蛋白mRNA和N蛋白表达出现了明显的增长(P<0.05),在细胞免疫荧光中,共处理组中也明显可见更多的PDCoV N蛋白荧光,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AFB1对PDCoV的感染复制具有促进作用,为AFB1能够促进PDCoV的感染复制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防治PDCoV提供了新的思路。
冯一帆冯一帆王曼茜汤雨晴李明李明李明李艺雷金鑫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
桑叶多糖对黄曲霉{1}B1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5年
旨在探究桑叶多糖(MLP)对{1}毒素B1(AFB1)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将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MLP低剂量组和MLP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每10 g体重0.1 mL),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水飞蓟素(每千克体重100 mg),MLP低剂量组和MLP高剂量组灌胃给予桑叶多糖(每千克体重200、400 mg),2 h后,模型组、阳性对照组、MLP低剂量组和MLP高剂量组采用灌胃方式给予AFB1(每千克体重0.75 mg),空白组再次灌胃生理盐水(每10 g体重0.1 mL)。连续灌胃14 d,麻醉后经眼眶采血,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小鼠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评价氧化应激水平;制作肝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法(HE)观察肝脏的组织变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匀浆Keap1、Nrf2、SOD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LT、AST、ALP的活性显著增高(P<0.05),肝细胞排列杂乱无序,细胞核严重破碎,发生严重的空泡变性,GS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CYP2E1活性显著升高(P<0.05),Keap1、Nrf2、SOD1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LP低剂量组和MLP高剂量组能降低血清中ALT、AST、ALP、CYP2E1活性(P<0.05),提高GST、SOD活性以及GSH含量(P<0.05),改善肝脏病变,并能上调Nrf2、SOD1的基因表达量。研究表明,MLP对AFB1诱导的肝损伤能够起到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有关。
邝甜甜孙筱梦史心茹张苑谢宗固司红彬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抗氧化保肝
白藜芦醇对黄曲霉{1}B1诱导家兔肝脏损伤的影响
2025年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对黄曲霉{1}B1(AFB1)诱导的家兔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21只40日龄的家兔,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试验组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模型组饲喂添加AFB1(0.3 mg/kg)的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添加AFB1(0.3 mg/kg)+白藜芦醇(30 mg/kg)的基础日粮。连续饲喂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终末体重、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显著降低,而耗料增重比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家兔终末体重、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显著升高,而耗料增重比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肿胀轮廓不清,排列紊乱,胞质严重空泡化,肝糖原沉积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肝脏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肝糖原合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力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家兔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显著下降,而GSH-Px、SOD和T-AOC活力显著升高。由以上可知,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可以提高家兔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改善肝脏病理变化,缓解氧化损伤。
石丽辉刘玉梅赵娅楠丁轲张自强
关键词:白藜芦醇黄曲霉毒素B1血液肝脏
快速检测技术在粮食黄曲霉{1}B1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黄曲霉{1}B1是一类致癌、高毒的真菌代谢物,对谷物及其产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黄曲霉{1}B1的检测。本文总结光学、电化学和纳米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便携式检测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前景,为推动黄曲霉{1}B1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范晓光刘盛星史珊珊李丽臧鹏远张新欣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
不同菌种发酵对玉米粉品质及黄曲霉{1}B1的影响
2025年
为探讨不同菌种发酵对玉米粉品质及黄曲霉{1}B1含量的影响,研究以玉米粉为原料,采用乳酸菌、酵母菌和混菌的方式发酵玉米粉,同时对不同菌种发酵玉米粉的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它们对黄曲霉{1}B1的抑制情况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发酵对玉米粉颗粒结构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与对照组相比(未发酵的玉米),不同菌种发酵后玉米粉的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凝胶力均显著增加(P<0.05),而支链淀粉含量、回升值、衰减值、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混菌发酵玉米表面侵蚀较严重,其硬度在三种发酵模式中变化最大,降低了23.48%。不同菌种发酵后曲酶{1}B1含量分别降低了7.2%、12.93%和12.94%,混菌发酵对黄曲霉{1}抑制较明显。综上所述,不同菌种发酵均能提高玉米粉的品质,并能较好的抑制曲酶{1}B1的产生,而混菌发酵对玉米粉的品质改善较为明显,这将为以后发酵玉米粉的菌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魏明智鹿保鑫曹龙奎王维浩全志刚全志刚季柳俊澜
关键词:玉米粉乳酸菌酵母菌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1}B1荧光/LSPR双信号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2025年
食源性感染可能会引起新疾病产生和原有传染病再次出现,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黄曲霉{1}B1(Aflatoxin B1,AFB1)是食源性霉菌{1}中毒性最大的一种,它可能通过受污染的谷类食品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AFB1在食品中的普遍污染,加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决定AFB1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光学生物传感器将生物特异性识别元件和生物材料组合起来,将生物反应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由于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前处理简单等优点,光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检测传感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利用金纳米球粒子(Au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特性和荧光抑制性,构建以适配体(Aptamer,Apt)保护的金纳米粒子为信号探针的LSPR/荧光双信号输出适配体传感器,用于AFB1的定量检测。Apt保护的AuNPs在荧光分子罗丹明异硫氰酸酯(RBITC)存在的情况下分散良好,金纳米粒子的LSPR性能稳定,且RBITC荧光强度明显;由于AFB1与Apt之间的特异性,在目标物AFB1竞争作用下,AuNPs失去Apt保护,迅速被阳离子溶液RBITC分子吸附,造成金纳米粒子团聚,溶液颜色和LSPR性能发生改变,且RBITC分子的荧光基团在金纳米粒子作用下发生荧光猝灭;随后,在铁氰化钾(K_(3)[Fe(CN)_(6)])和碘化钾(KI)组成的刻蚀剂溶液作用下,金纳米粒子被氧化刻蚀消失,RBITC分子从金纳米粒子上脱落,荧光性能得到恢复,由此建立AFB1浓度与AuNPs的LSPR性能改变前后吸光度比值及RBITC分子荧光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的双信号输出适配体传感器能够在0.0001~1 ng·mL^(-1)浓度范围内实现AFB1的定量检测,在真实样品检测中,LSPR实验回收率可达95.6%~105%,荧光光谱检测回收率为92.3%~118%。本文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适配体技术、霉菌{1}检测技术�
朱明明胡建东张守杰李光辉张燕燕
关键词:荧光光谱黄曲霉毒素B1金纳米粒子
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酒醪黄曲霉{1}B1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酒醪中黄曲霉{1}B1的方法。该方法基于聚多巴胺和金纳米花共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所具有的样品预处理优势及信号放大效应,能与金纳米颗粒经有序组装的氧化石墨烯柔...
李信张迪杨文浩高士鹏崔鹏景朱胜虎石吉勇邹小波
降解黄曲霉{1}B1的鹅源乳酸菌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5年
通过筛选可以降解黄曲霉{1}B1(Aflatoxins B1,AFB1)的鹅源乳酸菌,为防治鹅黄曲霉病开发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研究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对成年健康鹅粪便中分离菌株进行初筛,确定分离株对AFB1降解能力,再对筛选菌株进行抗逆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进行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确定9株分离菌对AFB1降解率达到50%以上,其中菌株DT951降解率达到75%;经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DT951在pH 3.0酸性环境及0.2%、0.3%的胆盐浓度环境下都有较好的耐受性;经16S rRNA鉴定DT951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综上所述,研究筛选出1株唾液乳杆菌DT951,具有较好降解AFB1的能力和耐受性,为深入研究降解AFB1的鹅源益生菌制剂提供参考依据。
李晶刘梦孙婉婷刘珊珊赵达李犇裴洪岩刘宇王雪朱战波
关键词:曲霉菌病黄曲霉毒素B1生物学特性
曲霉培养物对{1}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同步降解
2025年
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污染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安全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饲料行业研究的热点。研究选育出一株黑{1},发现其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具有高效同步降解作用。通过将不同剂量(0.03%、0.06%和0.09%)的黑{1}培养物加入到含有AFB1和ZEN的液体培养基中,发现反应不同时间(12 h和24 h)后培养液中AFB1和ZEN的残余量显著降低(P<0.05),其同步降解率随黑{1}培养物添加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反应12 h后,0.09%黑{1}培养物对AFB1和ZEN同步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4.36%和49.81%(P<0.05);在反应24 h后,0.06%黑{1}培养物对AFB1和ZEN同步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1.54%和98.28%(P<0.05)。研究为解决饲料行业中多种霉菌毒素污染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畜禽健康生产和畜产品安全。
李梦珂盛海刘超齐金三俊王利军李新新尹清强朱群
关键词:黑曲霉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