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1篇“ 麻痹性贝毒“的相关文章
- 麻痹性贝毒被引量:4
- 1995年
-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低分子量、高毒性的贝毒,生存于海洋微藻中。本文综述了麻痹性贝毒的化学性质、结构检测、来源以及微藻毒性与环境的关系等,并对麻痹性贝毒的积聚、麻痹性贝毒生存受细菌的影响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 郑淑贞林晓
-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微藻PSP甲藻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检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2025年
-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首先介绍PSP理化性质,其次从前处理提取净化、仪器条件、基质效应、方法验证方面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在双壳贝类中PSP检测中的优劣势进行总结,经对比分析发现,目前1%乙酸已成为LC-MS/MS检测技术中最常用的PSP提取试剂,石墨化炭黑填料和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分别更适用于净化、分离双壳贝类中PSP提取物,影响基质效应的因素主要为内源性干扰如磷脂、蛋白质等,外源性干扰如检测方法中有机物和聚合物残留等杂质。本文重点分析LC-MS/MS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双壳贝类中PSP的检测提供参考,也为贝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及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 邓宇翔吴海燕徐希震赵辉辉谭志军郑关超
-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双壳贝类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影响因素
- 麻痹性贝毒亚慢性暴露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评估亚慢性剂量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对小鼠肝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口服灌胃的方式,采用的脂质组学技术评估不同剂量浓度PSTs对肝脏脂质代谢组学的影响。结果高中剂量组(大于100μg STXeq/kg BW)暴露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其中甘油磷脂类(glycerophospholipids,GP)为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磷脂酰乙醇胺(18:3/22:6)[phosphatidylethanolamine(18:3/22:6),PE(18:3/22:6)]、PE(16:0/18:0)、16(17)-环氧二十二碳五烯酸的相对含量降低,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P-16:0/0:0)的相对含量升高,这些脂质可作为PSTs暴露导致肝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相比之下,低剂量组(45μg STXeq/kg BW)未对小鼠肝脏脂质造成显著性影响。差异脂质的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α-亚麻酸代谢、甘油酯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共同参与了3个PSTs实验组的脂质代谢。结论PSTs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征,脂质功能障碍可能影响PSTs的神经毒性作用,本研究为探索PSTs对小鼠肝脏损伤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 王潇潇陈彩红郑关超霍善琴谭志军吴海燕
-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代谢通路
- 河北省近岸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被引量:1
- 2024年
- 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法)分析了PSTs的残留状况并进行急性暴露评估,以了解河北省近岸贝类中PSTs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消费风险。整体来看,不同贝类样品中均有PSTs检出,且4月份贝类样品风险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安全限量标准;该区域贝类中PSTs主要组分为GTX1&4和GTX2&3,且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采用最高含量进行急性暴露评估发现,所有贝类样品均处于安全可接受状态。虽然河北近岸贝类中PSTs最高含量呈降低趋势,但仍存在一定残留及安全风险,后续需持续围绕该海域进行长期性调查研究,为我国贝类毒素监管和食用安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 李晓康吴海燕程玲车瀚钰刘丽娟牟海津谭志军郑关超
-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贝类污染特征安全评估
- 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 2024年
-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 杨越聪郑关超赵辉辉张海涛谭志军吴海燕
- 关键词:厚壳贻贝麻痹性贝毒生物转化滤食率
- 链状亚历山大藻暴露下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蓄积转化规律被引量:8
- 2023年
- 本研究将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暴露于一株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优势产毒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GY-H25株),模拟现场赤潮藻密度,探究了紫贻贝内脏团和可食组织中蓄积代谢及生物转化过程,并通过蓄积代谢动力学,重点比较了不同细胞密度GY-H25对紫贻贝体内毒素蓄积代谢和转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GY-H25生长及产毒稳定,PSTs组分主要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和C2),单细胞最高产毒能力为2.96 pg STXeq/cell。暴露实验中,紫贻贝对PSTs有较强的蓄积作用,2种暴露浓度下PSTs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结束时,2种暴露组紫贻贝内脏团中PSTs均超过欧盟国际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但可食组织则均低于限量标准;比较发现,高浓度组紫贻贝内脏团最高蓄积浓度达到6 815.36μg STXeq/kg,且高浓度组暴露期间平均蓄积速率为17.89%,显著高于低浓度组13.06%的蓄积速率。另外,紫贻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在对C1、C2和GTX5三者的转化研究中发现,快速代谢时期和平稳期C2→GTX5的转化为GTX5生成的主要途径,同时期C1的相关转化中C1→GTX5途径超过C2→C1,致使C1整体占比减少。综合评估紫贻贝中PSTs转化产物和毒性当量因子(toxic equivalency factor, TEF),发现紫贻贝对PSTs代谢转化进一步促使高毒性GTX5的生成和占比提升,总体终端毒性升高,这也可能是秦皇岛紫贻贝中PSTs风险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紫贻贝中PSTs风险,为建立区域性风险监测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 张海涛张海涛吴海燕郭萌萌郭萌萌谭志军
- 关键词:紫贻贝链状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
- 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中麻痹性贝毒分析及其在双壳类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 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性毒素,主要由海洋中的甲藻产生,可以通过双壳贝类的滤食作用在其体内累积,导致消费者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染毒贝类中的毒素含量和毒性一方面取决于其滤食的产毒藻中毒素组成和含量状况,另一...
- 林卓如
-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双壳类代谢
- 花生四烯酸调控网络在贻贝麻痹性贝毒代谢中的作用——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是富集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能力很强的代表性双壳贝类,但研究表明紫贻贝暴露于PSTs也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其作用机理及对毒素代谢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技术,比较了产PSTs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暴发的不同时期,紫贻贝机体的基因表达量与代谢物含量差异,以解析PSTs胁迫下紫贻贝机体的炎症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紫贻贝暴露于PSTs后表达的基因和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差异表达基因17232个,差异代谢物341个。基于联合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花生四烯酸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基因PLA2G2F、ALOX5、TBXAS1以及代谢物ARA、PGH2、TXA2、LTA4、5-HETE对贻贝机体的促炎反应发挥重要作用;而基因GPX4、CYP2J2和代谢物15-HETE、GSH则调节机体炎症的消退。本研究揭示花生四烯酸相关通路在贻贝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下一步深度揭示PSTs胁迫下贻贝机体炎症网络化响应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 张倩茹谭志军郑关超董晨帆杨越聪吴海燕
- 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紫贻贝代谢花生四烯酸
- 栉孔扇贝中麻痹性贝毒风险表征的形成机制研究
- 赤潮爆发时部分有毒藻产生的藻毒素可在滤食性贝类或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体内积累,并沿食物链传递导致高营养级的生物及人类中毒,甚至死亡,双壳贝类为毒素主要传播媒介。藻毒素被贝类摄入后转化为贝类毒素,其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
- 李瑾祯
- 关键词:海洋赤潮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素转录组学
- 麻痹性贝毒产毒藻株的三维荧光光谱识别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以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AMSY)、塔玛亚历山大藻(大亚湾株)(ATDY)、链状裸甲藻(防城港株)(GCFC)、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南海株)(ACSY)5株4种产麻痹性贝毒(PSP)微藻以及21株不产PSP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微藻的各生长期产毒能力与三维荧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毒藻类单位藻细胞产毒量会发生显著变化,低温可促进麻痹性贝毒的产生。通过Db7小波分解,选取Ca3尺度分量的联合荧光谱作为特征谱并利用Fisher判别发现,产PSP藻与不产PSP藻荧光差异主要集中在λ_(ex)为400~425和450~545nm;λ_(em)为715~750 nm的波段,利用判别函数建立判别式,实现了对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藻类的识别测定。对产PSP毒素藻类的判别率达到93.7%,不产PSP毒素藻类判别率达到93.3%,综合判别率为93.5%。该研究可实现对水体中活体产PSP微藻的快速识别,为进一步开发产毒微藻识别仪提供理论基础。
- 曾伟基苟偲钰曹洁茹江天久毕卫红
- 关键词:三维荧光FISHER判别
相关作者
- 江天久

- 作品数:174被引量:1,166H指数:20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麻痹性贝类毒素 赤潮 贝类 麻痹性贝毒 产毒
- 刘洁生

- 作品数:186被引量:1,007H指数:20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赤潮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三角褐指藻 启动子 球形棕囊藻
- 杨维东

- 作品数:195被引量:941H指数:20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赤潮 启动子 微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三角褐指藻
- 梁玉波

- 作品数:118被引量:85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贝类 菲律宾蛤仔 腹泻性贝毒 麻痹性贝毒 帕金虫
- 刘仁沿

- 作品数:62被引量:47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腹泻性贝毒 麻痹性贝毒 贝类 藻毒素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