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5篇“ 首次发病“的相关文章
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BPPV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近1年无眩晕症状的其他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非BPPV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BPPV患者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26例BPPV患者中男31.75%(40/126),女68.25%(86/126);发病侧别:左侧41.27%(52/126),右侧57.94%(73/126),双侧0.79%(1/126);累及半规管:后半规管70.63%(89/126),水平半规管27.78%(35/126),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1.59%(2/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脂、合并骨质疏松、合并吸烟史、合并饮酒史、合并化脓性中耳炎、合并前庭神经元炎、合并梅尼埃病、合并突发性耳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2.161,95%CI=1.222~3.823)、合并糖尿病(OR=2.902,95%CI=1.130~7.454)、合并脑卒中(OR=6.810,95%CI=0.855~54.264)是影响BPPV患者首次发病的高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BPPV患者首次发病受其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影响较大,还需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预防处理,以减少BPPV发生。
熊瑶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发病
首次发病未服药成年抑郁症患者大脑皮质厚度变化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皮质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以"depression"或"depressive disorder"或"unipolar depression"以及"cortical thickness"或"thicknes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开始截至2023年7月23日发表的与抑郁症大脑皮质厚度变化有关的基于全脑皮质顶点分析的研究。采用标记差异映射分析(signed differential mapping,SDM)软件进行基于全脑体素的数据分析,通过Meta回归分析探讨疾病严重程度对抑郁症皮质厚度的影响,并检验异质性及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包括417例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和409名健康对照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在辅助运动区(Z=-2.471)和中央沟盖区(Z=-2.190)等多个脑区呈现皮质厚度降低(均P<0.0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辅助运动区(Z=2.265,P<0.0005)和右侧中央沟盖区(Z=1.560,P<0.0005)的皮质厚度变化呈正相关,平均疾病持续时间与右侧额下回岛盖部皮质厚度变化呈正相关(Z=1.922,P<0.0005),与右侧中扣带回的皮质厚度变化呈负相关(Z=-3.035,P<0.0005)。结论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现辅助运动区以及岛盖区的皮质厚度降低,并且这种皮质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均有关。
平亮亮孙珊周聪和梦鑫阙建宇郑琪沈宗霖许秀峰程宇琪
关键词:首次发病皮质厚度META分析
首次发病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调查首次发病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究其独立影响因素,为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提供指导。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6月在常州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简版脑卒中患者专门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广泛性焦虑量表、自理能力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赋值后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首次发病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文版简版脑卒中患者专门生存质量量表总分为(47.64±10.2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已住院天数、抑郁程度、自理能力是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首次发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且患者已住院天数、抑郁程度、自理能力是其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住院时间长、抑郁严重、自理能力低的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高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患者的自理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虞杨邹圣强柏慧华祝晓娟葛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生活质量抑郁
肠道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与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关联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肠道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和炎症指标与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的首次发病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患者组)和健康对照者87名(对照组),患者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对所有受试者进行24周的随访,分别在基线和24周时采集静脉血和粪便样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水平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Lachnoclostridium菌的丰度。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采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估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2组及患者组治疗前后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炎症指标、认知评分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与炎症指标、认知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基线时,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SOD-1水平、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总分均较低(t=6.83、6.35,均P<0.001),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较高(Z=-4.64,P<0.001)。基线时患者组SOD-1水平与社会认知评分呈正相关(r=0.30,P=0.005),ESR与信息处理速度、社会认知评分呈负相关(r=-0.23、-0.31,均P<0.050);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与信息处理速度(r=-0.28,P=0.009)、工作记忆(r=-0.22,P=0.040)、视觉记忆(r=-0.32,P=0.003)评分呈负相关。24周时,与基线时相比,患者组SOD-1水平(t=-2.07,P=0.045)、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总分(t=-3.47,P=0.001)升高,ESR(t=2.21,P=0.033)降低,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有降低的趋势(Z=1.52,P=0.128)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P=0.094)。完成24周随访的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基线时Lachnoclostridium菌丰度与24周时注意与警觉性评分(r=-0.39,P=0.014)、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总分(r=-0.34,P=0.032)呈负相关;基线时ESR水平与信息处理速度评分、工作记忆评分、社会认知评分、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总分这4个指标的24周�
赵心怡袁秀霞孙尧庞礼娟李雪黑钢瑞宋学勤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沉
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表面形态改变及其与心理特征的关联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表面形态的改变及其与心理特征的关联。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48例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同期招募的本市社区3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17)、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11,BIS-11)、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分别评估抑郁症状、情绪调节能力、冲动性水平以及心理弹性功能,并进行大脑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扫描,计算皮质厚度值、分形维数值、脑沟深度值、脑回指数值,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统计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统计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及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2组差异脑区皮质厚度值、分形维数值与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临床症状对差异脑区的皮质厚度值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侧枕叶皮质厚度减少(FDR校正,P<0.05),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右侧颞横回分形维数增加(TFCE未校正,P<0.001)。相关分析显示,左侧枕叶皮质厚度值与ERQ中认知重评评分(r=0.315,P=0.029)、CD-RISC评分(r=0.366,P=0.016)、BIS-11中非计划冲动性评分(r=0.354,P=0.014)呈正相关;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皮质厚度值与非计划冲动性评分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仍存在线性相关(r=0.467,P=0.001);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上述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健康个体,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右侧岛叶、右侧颞上回、右侧颞横回分形维数增加和左�
邓霏李雪马伶丽戴林栖郁仁强李晓洪素况利
关键词:抑郁症青少年皮质厚度分形维数
残余胆固醇与青年心肌梗死首次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与青年心肌梗死首次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首次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共190例为心肌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行心脏CT血管造影或冠脉造影术明确排除冠心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190例为对照组,收取患者入院后次日相关生化包括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按照同一标准由同一实验室化验,记录一般基线资料及血脂水平,探讨残余胆固醇与首发青年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相比,青年心梗患者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LP(a)、N-HDL、RC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水平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总胆固醇(OR=1.411)、低密度脂蛋白(OR=1.269)、载脂蛋白B(OR=2.545)、LP(a)(OR=1.002)、N-HDL(OR=1.525)、残余胆固醇(OR=2.808)是患者发生心梗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水平每增加一个SD的数值,发生心梗的风险升高为原来的1.411、1.269、2.545、1.002、1.525和2.208倍。相对于其他血脂指标,残余胆固醇与青年心肌梗死首次发病更有关联性,且是独立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1(OR=0.074)、高密度脂蛋白(OR=0.489)是患者发生心梗的保护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水平每增加一个SD的数值,发生心梗的风险降低为原来的0.074、0.489倍。结论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可明显增加青年首发心肌梗死发病率,有可能作为这一年龄群体新的心梗危险标记物。
董自双李君冯春光陈爽
关键词:青年心肌梗死
首次发病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深入了解首次发病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对相关知识了解现状及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9例青年脑卒中患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收集资料。采用现象学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分析,整理、归纳得出主题。结果得出了3个主题,包括(1)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的严重缺乏(对脑卒中疾病预防知识的缺乏、主动学习疾病知识意识的缺乏、疾病管理意识的缺乏)。(2)疾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疾病预后压力)。(3)健康需求(病情现状与疾病发展情况、出院后注意事项)。结论青年脑卒中患者严重缺乏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在首次发病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行为上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卞睿华王岚陈勤勤朱倩芸李清赵玉武
关键词:青年脑卒中首次发病住院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和MOG抗体相关疾病首次发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是一种主要定位于髓鞘最外层和少突胶质细胞表面的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anti-myelin oligodend...
李悦
关键词:首次发病病变程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系统评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减少BPPV的危险因素暴露、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Stata 14.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结局指标的计数比(OR)和95%置信区间(CI),采用亚组分析、发表偏倚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评价异质性。结果共纳入国内外文献21篇,包含共216416例患者,涉及相关危险因素14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血压、糖尿病、中风、骨质疏松、中耳疾病、年龄、颈椎病、偏头痛、甘油三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维生素D均是BPPV患者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血压、糖尿病等13项危险因素与BPPV首次发病相关。
张志强葛思彤翟贯虹于司函司淑瑞崔哲洙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ETA分析
56例MOG-IgG相关疾病首次发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索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 associated disorder,MOGAD)首次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临床确诊MOGAD患者首次发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眼底、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MOG-IgG)滴度水平、扩展功能障碍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与第2次复发的间隔时间等。结果:首次发病年龄10~58岁,中位年龄23岁。男女比例为1.8∶1。主要临床表现是脑膜脑炎(32.14%)、视神经炎(25.00%)、脊髓炎(17.86%)、脑干脑炎(14.28%)及多症状(10.71%)。MRI表现无特异性,颅脑MRI显示病灶体积大、分布散,脑干病灶常伴随大脑半球病灶;脊髓受累以短节段损害为主。约一半患者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轻中度升高。以视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眼底常见显著视乳头水肿。EDSS评分0.5~8.5分。MOG-IgG抗体滴度以弱阳性多见,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复发风险无相关性(P>0.05)。首次发病后96.43%的患者(54/56)恢复良好,3.57%的患者(2/56)有后遗症。75.00%的患者(42/56)有复发,与首次发作间隔1~60个月。未接受免疫调节治疗患者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接受免疫调节治疗患者(P<0.05)。第2次复发时的症状与首次症状无相关性(P>0.05)。结论:MOGAD首次发病大部分在青少年及青年时期,40岁之前占75.00%,未见老年期发病者。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后恢复良好,免疫调节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张纪红陆杰陈道文石静萍田敏捷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

相关作者

赵靖平
作品数:437被引量:5,298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
陈大春
作品数:124被引量:802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首发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张向阳
作品数:163被引量:1,107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利培酮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首发精神分裂症
王宁
作品数:109被引量:473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首发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首次发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
谭云龙
作品数:356被引量:2,348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