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8篇“ 食管动力“的相关文章
伴无效食管动力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交界处结构及反流参数的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伴无效食管动力(ineffective esophageal motility,IEM)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胃食管交界处(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结构及反流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共选取GERD患者134例,分为IEM组和食管动力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GJ结构及反流参数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IEM组DCI明显低于食管动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构成、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J指标中,IEM组患者LESP及EGJ-CI低于食管动力正常组,LESP异常及LESL异常发生率高于食管动力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LESL、腹段LESL,腹段LESL、EGJ-CI异常发生率以及HH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流参数中IEM组AET高于食管动力正常组,MNBI(Z1~Z6)低于食管动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eMeester评分、立位AET、卧位AET、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IEM的GERD患者中,LESP异常较LESP正常患者的弱酸反流次数增加,MNBI(Z5~Z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GJ-CI异常与EGJ-CI正常患者相比,DeMeester评分、AET、卧位AET、总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更高,MNBI(Z5~Z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伴IEM的GERD患者,EGJ结构容易出现异常,患者酸反流增加及食管黏膜完整性降低且EGJ指标中LESP、EGJ-CI出现异常,病理性酸反流增多,食管黏膜损伤增加,其中以EGJ-CI异常对患者的影响最大。
刘健贺涛郭娜娜钱环宇段志军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内镜下PECC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效果及其对食管动力食管黏膜病理学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内镜下贲门黏膜套扎缩窄术(PECC)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效果及其对食管动力食管黏膜病理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3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1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9例给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内镜下PECC治疗,对比两组患者24 h动态胃食管pH、食管动力食管黏膜病理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长反流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食管内pH值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值、食管下括约肌长度、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平均值均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病理学积分、环氧合酶-2(COX-2)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E-钙黏蛋白(E-cadherin)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PECC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改善24 h动态胃食管pH,提高食管动力,并改善食管黏膜病理学指标。
魏世鹏汤寅
关键词:食管动力病理学指标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食管动力与临床特征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累及食管功能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动力中心接受HREM检查的S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食管动力特征、临床特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结果29例SSc患者中存在食管症状者18例,吞咽困难为最常见症状(44.8%)。食管体部动力障碍最多见,尤其是失蠕动及蠕动异常。反酸与食管体部无效蠕动百分比(APR)呈正相关(r s=0.497,P<0.05)。消化道外受累系统数量与平均远端收缩积分(DCI)呈负相关,与APR呈正相关(r s=-0.466、0.408,P<0.05)。血沉与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及DCI呈负相关(P<0.05),补体C3、C4含量与APR呈负相关(P<0.05)。结论SSc患者易出现食管动力异常,伴有食管症状,且食管功能障碍可发生在无食管症状时。SSc累及系统越多、病情越重、疾病活动更易伴有食管功能异常。
施赛男鲍云王美峰林琳姜柳琴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症食管症状食管动力
睡眠障碍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异常酸反流及食管动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抑郁、酸反流和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拟诊为GERD的患者,同时行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为睡眠障碍组和睡眠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评分(GerdQ)、内镜下食管炎程度、焦虑/抑郁评分(SAS/SDS)、24 h pH-阻抗监测及HRM参数,并分析年龄、BMI、SAS/SDS、PSQI与酸暴露时间(AET)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ERD患者发生异常酸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拟诊GERD患者92例,其中睡眠障碍组39例(42.4%),睡眠正常组53例(57.6%)。相较于睡眠正常组,睡眠障碍组GerdQ评分更高(P<0.01),且睡眠障碍组反流、烧心症状及额外服药频率更高(均P<0.05)。睡眠障碍组SAS评分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组(P=0.009)。与睡眠正常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异常酸反流(AET>6%)比例及AET均值更高,酸反流次数及总反流次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LES长度、腹段LES长度、无效吞咽百分比、无效食管动力患者比例和胃食管连接部收缩积分(EGJ-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PSQI评分与AET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BMI偏高及睡眠障碍是异常酸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1.139,均P<0.05)。结论睡眠障碍与患者反酸、烧心症状相关,并且独立于焦虑/抑郁加重患者酸暴露,但不影响食管动力
钱栋俞汀衡定
关键词:睡眠障碍胃食管反流食管动力
伴有无效食管动力的胃食管反流病用药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
2024年
目的 探讨伴有无效食管动力(IEM)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进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依据选择标准纳入57例伴有IEM的GERD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进行1 2匹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GERDHRQL生活质量评分、食管动力和治疗后消化道症状。结果 (1)经PSM匹配后纳入39例患者,其中手术组13例(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药物组26例(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方案),两组基线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食管裂孔疝伴发情况和病程达到均衡。(2)手术组治疗后1、6个月分别比药物组GerdQ评分值低(均P<0.05)。(3)手术组治疗后6个月的GERD-HRQL评分改善值比药物组大(均P<0.001)。(4)药物组患者远端收缩积分(DCI)较基线增大(P<0.05)。手术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松弛压4 s中值、LES残余压与术前相比增大,且均高于同期药物组(均P<0.05)。(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时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药物组(P<0.001),6个月后缓解且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结论 LES低压的GERD患者存在IEM,如果多次快速吞咽试验有吞咽储备,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可以有较好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与药物治疗相比,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能较好地改善伴有IEM的GERD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但要防范术后短期出现的吞咽困难。
屈少华胡晔东赵修浩李文娜向鹏程肖子添马启明韩俊毅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药物治疗
食管反流病合并喉咽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和反流特点分析
焦阳
荜铃胃痛颗粒联合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观察荜铃胃痛颗粒联合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GER)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收治的GER患者1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荜铃胃痛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食管动力学指标[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5.00%(χ^(2)=4.444,P=0.035)。治疗8周后,2组胃灼感、反酸、反食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UES与LES压力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5%vs. 7.50%,χ^(2)=0.662,P=0.416)。结论 荜铃胃痛颗粒联合雷贝拉唑可提高疗效,有效改善GER患者临床症状及食管动力学,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黄国彬彭薇淇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雷贝拉唑食管动力学
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亚型食管动力异常与反流特点之间的关联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究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亚型食管动力异常与反流特点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该研究,有望深入理解不同亚型在食管动力和反流方面的差异,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结果 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不同亚型的食管动力异常与反流特点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对于高食管括约肌压力亚型,其反流时间明显缩短,反流次数减少,酸蚀损伤较轻。而低食管括约肌压力亚型则呈现相反的情况。此外,食管蠕动频率与反流时间呈正相关,食管蠕动强度与反流次数呈负相关。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亚型的食管动力异常与反流特点之间的密切关联,为疾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指导。针对不同亚型的个体化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疗效,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秦艳春尹兰兰
关键词: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伴无效食管动力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交界结构及反流参数的研究
背景及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以反酸、烧心为典型症状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GERD的病因是多机制的,其中胃食管交界(Esop...
刘健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替戈拉生与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动力学及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2024年
目的为分析替戈拉生与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GER)患者食管动力学及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前瞻性分析,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2月112例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GE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替戈拉生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上段括约肌压力(UESP)、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连续治疗8周,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灼感、反酸、反食低于治疗前,LESP、UESP和GAS、MTL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胃灼感、反酸、反食低于对照组,LESP、UESP和GAS、MT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戈拉生与雷贝拉唑的联合使用对GER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食管动力学及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肖文秀温艳周围汪根娥李碧云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雷贝拉唑食管动力学血清胃肠激素

相关作者

邹多武
作品数:407被引量:5,480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华医学会
研究主题: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
杨云生
作品数:651被引量:5,081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内镜 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内镜 内镜治疗
郭荣斌
作品数:61被引量:35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食管动力 肠易激综合征 胃电图 胃肠激素 胃炎
谢鹏雁
作品数:136被引量:944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足三里穴 多中心 食管动力 幽门螺杆菌 肠易激综合征
彭丽华
作品数:176被引量:1,11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内镜 功能性胃肠病 军事人员 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