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05篇“ 食源性致病菌“的相关文章
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将待测样本的特征基因置于检测管内,然后采用明胶将CRISPR/Cas12a检测体系固定在所述检测管的盖子上,待所述检测管内的待测样本的特征基因3...
山珊杜雯宇陈茵刘道峰王双龙黄艳梅
一种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装置,涉及病菌快速检测装置领域。本发明包括机体、轨道移动组件、储气组件、调节组件、清洗组件、杀菌组件以及检测组件;轨道移动组件、清洗组件、杀菌组件以及检测组件均设置在机体上,轨道...
陈洪周李琦姚杰曹品品张媛吴明明周文娟刘合超王忍周月兰段佳丽曹维
食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数据分析
2025年
本文旨在研究并分析2020年至2023年期间,鄂尔多斯市内不同种类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及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种类食品、不同采样地点食品中的检出情况,为鄂尔多斯市食品安全提供数据支持。2020年至2023年期间,选取了鄂尔多斯市的2075份食品样本,对这些样本中不同种类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种类食品、不同采样地点食品中的检出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至2023年,在针对本市的2075份食品样本进行的检测中,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在本市肉类产品中,相较于熟肉类食品,生肉类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显著更高,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本市农贸市场、餐饮机构、超市及饭店中的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后发现,其检出率之间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由此可见,2020年至2023年鄂尔多斯市总体食品安全情况良好,但仍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在各类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位居首位。肉类食品,尤其是熟肉制品,主要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影响显著。同时,水产品及生肉类也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问题。农贸市场中的食品污染状况尤为突出。鉴于此,未来应针对上述情况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期有效辅助降低食品污染的风险。
薛英伟乔璐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检出率
潍坊市生菜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潍坊市生菜生产消费全过程各个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掌握基线数据和风险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潍坊市生菜种植、流通和餐饮环节中生菜样本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结果:202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7份,检出率为8.42%。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6.44%),以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dhesive Escherichia coli,EAEC)为主(86.67%)。其次为沙门菌(1.49%)和单增李斯特菌(0.99%)。流通环节检出率最高(11.88%),其次为餐饮环节(5.81%),不同采样环节检出率略有差别(χ^(2)=2.906,P>0.05)。不同采样地点检出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χ^(2)=17.606,P<0.01)。第三季度检出率明显高于第四季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0,P<0.05)。不同生菜品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5),以直立生菜检出率最高(33.33%,2/6),其次为皱叶生菜(10.48%)。结论:潍坊市生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尤其是流通和餐饮环节较为严重。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督,提升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汪忆梦郝晓艳李东英
关键词:生菜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
2025年
食源性致病菌种类多、来源广、危害大且繁殖迅速,现已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子,因此,选择科学并高效的检测手段尤为重要[1]。PCR技术作为传统培养法的辅助手段,被广泛应用到食品检测中。本文从人员、环境和仪器设备等方面探讨了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旨在提高PCR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缩短检出时间,为食源性疾病或食物中毒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赵炳岩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PCR技术
微/纳材料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2025年
食源性致病菌(foodborne pathogens)是引起动物和人类食源性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具有强大的侵袭和定植能力,可污染多种蔬果及动物源性食品,并可沿“农场-餐桌链”传播。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抗菌药物逐渐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导致食源细菌性疾病面临治疗药物选择受限、生物利用度差、毒性难以控制等诸多挑战。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多种微纳材料(micro/nano materials)逐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展示出优异的治疗性能。微纳材料主要指平均粒径在微米或纳米级的一系列复合材料。抗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研究中的微纳材料主要是指将微米材料与纳米材料结合而成的药物递送系统,兼具微米和纳米尺度材料的优势,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靶向性药物递送、可控与长效释放及多重抗菌作用等多种优势。笔者综述了微纳材料的基本概念、常见种类、独特优势及微纳材料在各种抗食源性致病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微纳材料在应对多种食源性细菌感染、缓解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目前存在的应用瓶颈,以期为微纳材料在食源细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李清萌谢言之沈建忠马晓溦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纳米材料微米材料
2019—2022年金山区肉类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分析
2025年
目的对上海市金山区肉类致病菌污染及耐药情况进行监测,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预警。方法对2019—2022年在网店、零售店、熟肉制品加工厂、超市、农贸市场、小餐馆采集的257件肉类及其制品(生肉、熟肉、调理肉),开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测和药敏试验,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致病菌的总体检出率为15.56%(40/257)。检出率最高和最低的致病菌分别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88%)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0.76%)。不同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35,P<0.05)。网店检出率最高,小餐馆检出率最低,不同购买场所采集的肉类及其制品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7,P<0.05)。不同肉类及其制品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0,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率高达84.62%,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的耐药率达到76.9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达76.92%,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率高达76.92%。结论上海市金山区肉类及其制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致病菌耐药较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和消费者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耐药迁移。
阙凤霞韩东方钟海明宋灿磊袁佳春李晨晨叶玉龙
关键词:肉类致病菌食源性疾病
肉桂醛防控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5年
生物被膜是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加工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浮游细菌不同,生物被膜结构复杂,黏附性强且抗逆性高,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将其根除。肉桂醛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在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肉桂醛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抗菌及其抗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进展,从抑制细菌黏附、抗菌作用及抗群体感应作用3个方面系统分析肉桂醛抗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并阐述纳米级肉桂醛在抗菌方面的应用,旨在为食品行业生物被膜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都雪莹胡欣冯泽银孙静李向菲庞心怡陆颖健
关键词:肉桂醛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抗菌
一种基于无酶级联信号放大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酶级联信号放大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具体通过在磁珠和聚苯乙烯微球上分别修饰与目标菌DNA互补的探针1(Probe<SUB>1</SUB>)及DNA探针2(Probe<SUB>2</SUB>)和引发...
陈翊平魏巧玲任亮琼
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抑制剂包括纳米粒子内核,所述纳米粒子内核的外表面偶联有右旋氨基酸,形成可被细菌吞噬的右旋氨基酸修饰硅纳米粒子;所述抑制剂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72h后,...
刘洪林尹亚光丁中祥胡繁苏梦可

相关作者

赖卫华
作品数:285被引量:962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食源性致病菌 免疫磁珠 致病菌 SUB 顺磁
张锦胜
作品数:250被引量:549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食源性致病菌 顺磁 纳米探针 弛豫 厌氧菌
唐群
作品数:75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食源性致病菌 致病菌 SUB 顺磁 探针
董庆利
作品数:285被引量:1,332H指数:18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单增李斯特菌 食源性致病菌 风险评估 猪肉 冷却猪肉
赵勇
作品数:617被引量:2,43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致病菌 单增李斯特菌 酸性电解水 生物被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