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5篇“ 颗粒态磷“的相关文章
水体颗粒溯源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公开水体颗粒溯源方法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域内多个来源的颗粒物的数据;对无机颗粒物进行复合指纹因子分析,得到多个来源的无机颗粒贡献率;对有机颗粒物进行同位素分析,得到多个来源的有机颗粒贡献率;...
杨敏张洪刚钟鸣远
典型河湖水域颗粒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在浅水湖泊中,颗粒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源之一,在总中占比较大,是河湖水环境中可溶性活性的潜在来源。探究颗粒的动变化趋势,可以解释的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揭示其对河湖富营养化的潜在贡献。本文以巢湖水体...
程宏伟
关键词:颗粒态磷
基于HJ-2A/B卫星高光谱数据的湖泊颗粒遥感估算
2024年
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利用HJ-2A/B卫星HSI高光谱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样点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CARS算法筛选颗粒光谱敏感波段,结合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湖泊颗粒遥感估算模型,并进行反演。Pearson-CNN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2)、RMSE、RPD分别为0.765、32.49μg/L、1.97。这表明该模型能够快速捕获颗粒光谱特征,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颗粒遥感模型的估计精度,为湖泊源监测与评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万能胜程宏伟余寒明程佳美唐晓先杨富宝熊竹阳齐鹏云潘邦龙
关键词:颗粒态磷高光谱遥感
长江上游临江河流域颗粒流失风险评价
2024年
流失风险评价是流失治理的重要依据。基于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结合土壤全含量、颗粒泥沙的富集系数和泥沙输移比构建颗粒指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临江河流域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颗粒流失量分布并识别关键源区。结果表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临江河流域面源颗粒流失量最大值分别为495.9、815.8和936.1 kg/hm^(2),平均值分别为0.8、0.9和2.2 kg/hm^(2);以面源流失阈值2 kg/hm^(2)为标准识别关键源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关键源区面积分别为86.7、77.6、182.5 km^(2);识别出的关键源区面积分别占流域面积的11.8%、10.6%、24.9%,贡献了流域84.7%、92.0%和92.6%的面源颗粒流失量。关键源区主要分布在临江河上游、圣水河、大竹溪和金门河子流域的低丘缓坡区,对关键源区进行分区治理,提出以化肥减量、工程拦截为主的临江河流域颗粒流失治理措施。
孙安娜刘海霞白静赵健宋永会
关键词:面源污染
呼伦湖流域分布及颗粒的溯源被引量:3
2023年
选择呼伦湖研究区23个点位,调查呼伦湖流域水体中不同形的浓度,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解析沉积物颗粒(PP)来源及不同来源对PP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呼伦湖流域水体总(TP)浓度范围为0.04~0.33mg/L,平均值为0.14mg/L,水体中颗粒(PP)占TP比例范围为45.79%~92.78%.呼伦湖沉积物PP来源主要为退化草地(34.1%~100.0%)、其次为草地(0%~50.7%)和农田(0%~15.2%);乌尔逊河沉积物PP来源主要为退化草地(49.4%~57.1%)和草地(42.9%~50.6%);新开河沉积物PP来源是退化草地(100%);引河济湖(人工河)沉积物PP来源主要是退化草地(83.6%).本研究为呼伦湖流域污染的治理及湖泊水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芦晓峰郭轶男王国曦姜霞王坤
关键词:
农田土壤颗粒的流失特征及阻控策略
近年来,农田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爆发的重要诱因。颗粒是农田素流失的主要形,然而由于现有研究对于农田流失颗粒的生物有效性缺乏深入认知,导致客观描述农田素流失的水环境风险缺失了重要环节和依据,进而导致其...
王艺潼
关键词:颗粒态磷生物学响应RUSLE模型土地利用类型
污水厂生化尾水深度化学除效果优化及其对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3
2022年
后置化学除工艺是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总(TP)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的经济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除剂和助凝剂,以及优化运行参数是保证深度除的重要因素。选取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和聚合硅酸铝铁(PSAF)作为除剂,磁粉和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凝剂,利用实际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在不同组合方式和投加量条件下,分析出水中溶解TP(DTP)和颗粒TP(PTP)浓度特征,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深度化学除工艺。结果表明,单独采用除剂时,PFS对TP去除效果优于PSAF和PAC,投加量为40 mg/L时即可满足出水TP含量小于0.3 mg/L的要求。以PSAF为除剂时,PAM和磁粉为助凝剂可以促进除剂PSAF对TP的去除效果,减少除剂的使用。通过对化学除工艺出水的颗粒物粒径分析,发现微粒径的PTP是高标准出水中TP的主要存在形,优化后置化学除条件形成较大TP颗粒粒径,以促进微粒径PTP的重力分离或采用过滤截留分离含微絮体是实现深度除的技术关键。
彭五庆李彭蔡浩东刘玉学何义亮
关键词:聚合硅酸铝铁粒径分布
基于源解析模型识别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泥沙及颗粒的来源
是影响湖泊、江河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面源是水体负荷的主要贡献者,开展流域污染溯源研究,解析各潜在污染源的贡献对污染的控制及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义乌市岩口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在以指...
杨晓晶
关键词:混合模型泥沙来源颗粒态磷
基于R语言的非点源颗粒指数构建及应用——以丘陵红壤区小流域为例被引量:5
2021年
以南方丘陵红壤区典型小流域为例,构建了基于R语言的流域非点源颗粒污染指数并进行应用.结果表明,(1)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在0.7~15244.2t/(km2·a)之间,超出南方丘陵红壤区容许土壤侵蚀量的区域占流域面积59%;平均非点源颗粒产生强度为0.86kg/hm2,超出非点源流失阈值的区域占流域面积14%.流域侵蚀等级以微、轻度为主,但中度及以上强度区域以较小的面积(7.2%)贡献了较大比例的流域侵蚀产生量(35%)和输出量(43%)、以及非点源颗粒输出量(31%).(2)识别的关键源区占流域面积14%,贡献了65%和58%的侵蚀土壤和颗粒输出负荷;主要分布在近河道的坡地(<25°,水文距离≤800m),林地、耕地、园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组成.(3)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素富集、强降雨条件下低丘缓坡地带的高易蚀性是关键源区形成的主因.研究进一步对关键源区进行分类分区,提出了以水土保持、配方施肥、工程治理为核心的非点源颗粒污染治理组合措施.研究为丘陵红壤区流域非点源颗粒污染的防治提供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思路.
苏静君赵洪涛焦茹媛房志达杨晓晶李叙勇
关键词:R语言
一种测量非生物颗粒和生物颗粒含量的方法
一种测量非生物颗粒和生物颗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取目标水体水样;步骤b:用分光光度法测量目标水体水样的总含量X;步骤c:测定总含量X之后将目标水体水样通过μm级滤纸过滤,再用分光光度...
陆永军吴攀陆彦黄廷杰刘怀湘莫思平李寿千王志力左利钦侯庆志朱明成

相关作者

李大鹏
作品数:356被引量:1,387H指数:22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底泥 磷 磷形态 沉积物 藻类
黄勇
作品数:468被引量:2,209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厌氧氨氧化 磷 底泥 脱氮效能 磷形态
武晓飞
作品数:6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颗粒态磷 沉积物 藻类 磷 悬浮物
刘素美
作品数:150被引量:1,340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沉积物 营养盐 磷 生物硅 沉积物-水界面
韩超南
作品数:11被引量:13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悬浮颗粒物 磷形态 颗粒态磷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