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9篇“ 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章
- 颈源性眩晕
- 本书包括七章:寰椎沟环、颈源性眩晕的发生与颈椎周围组织的关系、颈源性眩晕的症状、颈源性眩晕诊断和鉴别诊断、颈源性眩晕的非手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保健与康复。
- 徐印坎
- 关键词:寰椎综合征
- 微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验案一则
- 2025年
- 颈源性眩晕是由颈椎的退化、劳损或外伤等颈源性原因引起的疾病。浙江省名中医郎伯旭教授指出,椎动脉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骨质增生、血管硬化等内在因素,可能并不直接引发颈源性眩晕,但在这些内在因素基础上,外在因素如寰枢关节的不稳定和软组织的损伤,可能成为诱发眩晕的直接原因。基于这一理论,作者采用微针刀技术对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上颈段枕寰枢关节区的筋结病灶点进行治疗,解除组织粘连,恢复其原有弹性,缓解对椎动脉和椎旁交感神经等结构的压迫,2次治疗后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 徐文斌郎珈望王罗丹陈辉罗建昌郎伯旭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上颈段
- 微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分析微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社区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更高,P<0.05。实验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在颈源性眩晕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微针刀治疗,可以更有效地缓解颈源性眩晕的症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且能够更好地优化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从而有效的提高治疗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丁鹤峰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疗效
- 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对颈源性眩晕患者症状改善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分析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症状改善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7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脑部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分、眩晕频率均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眩晕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试验组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左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平均流速(Vm)、右椎动脉Vs和Vm均加快,且试验组均快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颈源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应用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 袁敏玲伍小玲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夹脊穴针刺透穴刺法经颅多普勒超声
- 董氏奇穴针法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025年
- 探析董氏奇穴针法+天麻素注射液对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抽签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比组实施天麻素注射治疗,实验组实施董氏奇穴针法联合天麻素治疗,比较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液流变学、颈部疼痛和眩晕症状。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86%高于对比组81.2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张患者颈痛、眩晕等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颈痛、眩晕等分数均低于对比组(P<0.05)。治疗前,两张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低于对比组(P<0.05)。治疗前,两张患者ESCV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得分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 董氏奇穴针法+天麻素注射治疗起效更快,临床效果更佳,同时还可降低症状评分,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颈源性眩晕病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健康状况。
- 覃建康吴子明
- 关键词:天麻素注射液颈源性眩晕血液流变学
-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及对全血黏度影响研究
- 2025年
- 研究针灸对于由颈部问题引起的眩晕症状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本接诊的80位颈性眩晕症患者,将随机分配成两个等量的小组,每组40位;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低(P<0.05);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结论 对于遭受颈椎疾病引发的眩晕困扰的患者群体,实施针灸治疗策略能够有效地增强治疗效果,通过改善血液的流动性来降低血液黏度,最终达到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目的。
- 梁源杨帆刘晨刘子星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针灸全血黏度疗效
- 毫针速刺法联合葛根定眩胶囊对颈源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前庭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观察毫针速刺法联合葛根定眩胶囊对颈源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前庭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颈源性眩晕患者72例采用区组随机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试验组予以毫针速刺法联合葛根定眩胶囊(院内制剂)口服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前庭双温试验半规管轻瘫(CP)值、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Vm)等指标的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7.78%(P <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升高、DHI评分降低(均P <0.01),两组前庭双温试验CP值下降,且试验组各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 <0.01)。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加快者,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下降(P <0.01)。试验组右椎动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者,试验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P <0.01),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 0.05)。结论 毫针速刺法联合葛根定眩胶囊可有效缓解颈源性眩晕急性期患者症状,改善前庭功能,实现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相对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具备一定优势。
- 何雷张磊李志伟侍昊黄谦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前庭功能
- 牵引及针刺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治疗儿童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评估牵引、针刺、定点旋转复位三联疗法治疗儿童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牵引、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观察治疗12 d后2组的临床疗效和颈椎X线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颈椎X线片提示的寰枢椎关节错位和棘突连线偏曲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X线片提示的C_(2)、C_(3)椎小关节紊乱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引、针刺、定点旋转复位三联疗法治疗儿童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 杨卫星郭闪闪
- 关键词:眩晕牵引疗法针刺疗法定点旋转复位
- 毫针速刺法联合推拿对颈源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观察毫针速刺法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就诊的颈源性眩晕患者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采用毫针速刺法联合推拿治疗,由斜方肌起点部条索状痛性结节进针,刺向枕骨和寰椎之间的寰枕筋膜,隔天1次,与推拿治疗交替进行,各治疗7次;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每晚口服,连续服用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并评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ESCV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DHI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各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慢(P均<0.05),且试验组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患者,试验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7%(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针速刺法联合推拿治疗对颈源性眩晕患者平衡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可实现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具备一定优势。
- 何雷黄谦张磊李志伟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推拿椎-基底动脉
- 不同浮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对比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不同浮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浮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浮针再灌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疼痛程度,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Z=4.831,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V、EDV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PSV(96.68±5.07)cm/s、EDV(37.25±6.58)cm/s均高于对照组的(87.25±7.84)、(30.20±7.65)cm/s(P<0.05)。结论 浮针再灌注疗法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与普通浮针疗法相比,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改善脑供血不足。因此,浮针再灌注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何洪英刘小银
- 关键词:再灌注颈源性眩晕颈动脉
相关作者
- 郎伯旭

- 作品数:109被引量:510H指数:14
- 供职机构:台州市立医院
- 研究主题:针刺疗法 针刺 腹针 随机对照研究 针刺治疗
- 费骏

- 作品数:176被引量:479H指数:12
- 供职机构: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结核 手术治疗
- 魏威

- 作品数:153被引量:571H指数:13
- 供职机构: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颈椎 髋臼 针刀治疗 手术
- 石仕元

- 作品数:183被引量:45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 腰椎结核 临床疗效 腰椎
- 赖震

- 作品数:57被引量:153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腰椎结核 颈源性眩晕 针刀治疗 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