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31篇“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文章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动脉斑块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将225例PD患者分为3组: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gnitive function,NC)组41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76例和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组108例。比较3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等指标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D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与NC组比较,MCI和PDD组的教育水平下降(P均<0.05),Hoehn-Yahr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胱抑素C水平、CIMT、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积分上升(P均<0.05)。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高是PD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P <0.001),而CIMT增厚、Hoehn-Yahr分级高是PD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PD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
- 彭利亚徐耀乔婷婷马灿灿陈兰兰
- 关键词:帕金森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狭窄程度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狭窄程度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12月在聊城市眼科医院确诊的3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根据冠脉的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狭窄组128例、冠脉中度狭窄组95例和冠脉重度狭窄组7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及狭窄程度。比较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和面积;通过ROC曲线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判断冠脉重度狭窄的效能;分析冠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一致性。结果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之增厚,斑块数量随之增多、面积随之增加,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判断冠脉重度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425~1.009),此时截点为1.63 mm、敏感度为73.29%、特异度为90.82%。冠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及管腔狭窄情况,对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较为可靠的提示作用,可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筛查手段。
- 杨贵卿王春泉
-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6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1,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对照组(n=31,采用雷米普利治疗)均持续治疗1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64.5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MT值更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LVEDD、LVESD指数和NT-pro BNP水平更低,LVEF水平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16.1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较雷米普利有更好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IMT值,改善心功能,安全性高。
- 曲玉杰武海彦陈蕊
-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身体活动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PA)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探讨这一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CIMT的关系可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目的分析不同PA水平与T2DM患者CIMT增厚的关系,为患者推荐个性化活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3099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IPAQ)短问卷评估患者的PA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及以下PA组、中度PA组和高强度PA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A与CIMT增厚的关系,并按照不同肥胖程度和血压、血脂及糖化达标状况进行分层分析。将PA水平作为连续变量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价PA与CIMT增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与轻度及以下PA患者(n=981)相比,中度(n=1389)和高强度(n=729)PA患者的年龄较小,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呈负关联(OR=0.775,95%CI=0.629~0.956,P<0.05),这种关联独立于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一步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PA与CIMT增厚的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_(非线性)=0.01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正常(n=996)和超重(n=1395)的患者中未发现PA与CIMT的关系(P>0.05);而在肥胖患者(n=708)中仅中度PA与CIMT增厚相关(OR=0.614,95%CI=0.382~0.987,P<0.05);血压、血脂及糖化3项指标均不达标(n=324)和仅1项指标达标(n=1416)的患者,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呈负相关(P<0.05)。结论PA水平与CIMT增厚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中度PA与CIMT增厚呈负相关,尤其是在肥胖、血压、血脂及糖化控制较差的人群中,
- 孙珍珍崔茜楼青青陈晓栋方丹姚平袁晓丹
- 关键词:身体活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T2DM患者302例,检测患者cIMT、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根据HbA1c和FPG计算HGI,高HGI定义为HGI≥0,低HGI定义为HGI<0。观察患者cIMT与HGI的关系。结果:302例T2DM患者中cIMT增厚者140例(46.4%)。cIMT增厚组高HGI比例较cIMT正常组高(36.4%vs.22.8%,P <0.05),病程、吸烟比例、高血压比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较c IMT正常组高(P <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低于c IMT正常组(P <0.05)。HbA1c、HGI与cIMT呈正相关(r=0.257、0.399,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GI及HbA1c均增加cIMT增厚的风险[OR=1.511(95%CI:1.237~1.846),OR=1.287(95%CI:1.053~1.571)]。结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较高,HGI可能是HbA1c以外的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新指标。
- 张成洲陈健孟民李文和任明慧李雅洁徐宽枫崔岱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
- 四味姜黄汤散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四味姜黄汤散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79例MHD患者和体检科体检的2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时间将MHD患者分为MHD治疗组(41例)及MHD对照组(3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CIMT。四味姜黄汤散治疗前后检测各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五聚素蛋白3(PTX3)水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分析微炎症状态与CIMT关系。结果MHD组hs-CRP、MLR、PTX3的水平及CIMT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治疗组治疗后hs-CRP、MLR、PTX3的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治疗组治疗前后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CIMT值分组后发现,治疗前MHD治疗组中度组PTX3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治疗组中度组和轻度组的hs-CRP、ML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D治疗组重度组hs-CRP、MLR、PTX3水平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与CIMT密切相关。四味姜黄汤散能通过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对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 周娲李青春文君周兰钟爱民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变化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变化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8例(单纯糖尿病组)。入院后次日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均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预后情况,将视力残疾患者归为预后不良。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血清反应蛋白(10.75±2.46)mg/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8±0.25)mm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访期间预后不良15例(41.67%)。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39)。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检测可用于评估预后。
- 杜晓燕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预后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原则,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治疗的OSAH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0人的数据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的OSAHS病情严重程度,实施分组,A组(轻度)32人,B组(中度)48人,C组(重度)20人。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各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_(2))。分析颈动脉IMT和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OSAH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分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AHI、夜间LSaO_(2)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和体质量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AHI呈正相关,颈动脉IMT和夜间LSaO_(2)呈负相关(P<0.05)。体质量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AHI、夜间LSaO_(2)均是OSAH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调整R^(2)=0.875,F=173.971,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AHI、夜间LSaO_(2)均是OSAH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
- 薛小飞付荣韩宁波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体质量指数
-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影响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对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于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宜昌市夷陵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T2DM合并CA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利拉鲁肽(Lir,n=59)组及对照(Con,n=61)组。Lir组在原有降糖方案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Con组在原有降糖方案上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IMT、SIRT6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PG、2 hPG、Hb A_(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Lir组治疗后BMI、TC、TG、LDL-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CIMT降低(P<0.05),SIRT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P<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BMI、FPG、2 hPG、HbA_(1)c、TC、TG、LDL-C、hs-CRP、PAI-1、DM病程呈正相关(r=0.322、0.218、0.202、0.610、0.363、0.238、0.343、0.558、0.183、0.371,P<0.05或P<0.01),与SIRT6、SOD、HDL-C呈负相关(r=-0.525、-0.432、-0.207,P<0.05或P<0.01);SIRT6与BMI、HbA_(1)c、TC、LDL-C、hs-CRP、PAI-1呈负相关(r=-0.320、-0.550、-0.408、-0.422、-0.769、-0.224,P<0.05或P<0.01),与SOD呈正相关(r=0.550,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SOD为SIRT6的影响因素,HbA_(1)c、SIRT6是CIMT的影响因素。结论 利拉鲁肽可改善糖脂代谢,升高血清SIRT6,降低CIMT。
- 刘云涛水芳芳张萌张军周飞
- 关键词:利拉鲁肽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 2024年
-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共有80名受试者参加了体检,其中40名体检显示健康的受试者为对照组,另外40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在接受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的情况下,两组受试者的相关数据被比较分析,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情况,并得出结论。结果 通过对超声测量的结果进行观察,发现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检测中,观察组中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超声测量的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此外,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还可以被用作评估颈动脉硬度是否可靠的指标之一。
- 程晓春
-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