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3篇“ 非粮化“的相关文章
- 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数字参与的调节效应
- 2025年
- 耕地“非粮化”整治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系统探讨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户数字参与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从总体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越严重,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程度越高;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分样本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仍较为稳健,但在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从平原、丘陵和山区地形的分样本估计来看,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耕地细碎化会推动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但这一影响在山区并不显著;从农户不同经营规模分样本估计来看,对于经营规模在5亩以上的农户,耕地细碎化会对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经营规模在5亩以下的农户,这一影响并不显著;农户数字参与将加剧其种植结构“非粮化”趋势,且在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中具有调节效应。据此,政府在遏制“非粮化”过程中,应合理开展耕地细碎化整治,防范数字化演进所引致的种植结构“非粮化”倾向。
- 王婷昱蓝红星
- 关键词:耕地细碎化非粮化
- 耕地细碎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基于7省179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
- 2025年
- 基于全国7省的农户调研数据,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有序Probit和Tobit模型,探究耕地细碎化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细碎化对农户“非粮化”种植行为和耕地“非粮化”种植规模均有正向影响;(2)农机社会化服务抑制耕地“非粮化”,且负向调节耕地细碎化对“非粮化”的促进作用;(3)劳动力年龄、非农就业、农业培训参与、互联网农业信息获取、种粮补贴获取、耕地经营规模、村庄到县城距离和粮食产区分布也是影响耕地“非粮化”利用的重要因素。耕地细碎化显著促进了耕地“非粮化”,而农机社会化服务能抵消这种影响,应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通过土地整治、经营权适度流转等方式缓解耕地细碎现象,完善耕地保护与种粮补贴,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供给。
- 唐宏唐宏
- 关键词:耕地细碎化农机社会化服务
- 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分析
- 2025年
- 本文简要阐述了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的概念与影响,随后阐述了我国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的原因;最后从四个角度提出控制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的可行路径,以期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帮助各地区切实解决非粮化、非农化问题。
- 万学艳
- 关键词:农村非粮化非农化
- 2002-2022年我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
- 2025年
- 耕地过度“非粮化”将不利于粮食生产,甚至威胁粮食安全,通过探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有利于进行科学管控。本文基于2002-2022年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转移路径,以及时掌握我国耕地“非粮化”的演变情况,为耕地“非粮化”管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均为先升后降,然后缓慢上升,期间耕地“非粮化”总面积增长1.8%,“非粮化”率下降2.43%。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以“H-H”“L-L”聚集为主,高比例“非粮化”呈现“西北-东南”对角式地理分布格局,低比例耕地“非粮化”主要聚集在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非粮化”重心具有从中部地区迁移至南部,并向西北部地区扩散的态势。
- 邹留文肖智韦冬露
- 关键词:粮食安全
- 耕地资源“非农化”“非粮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 2025年
- 本文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的快速发展与定位需求,利用遥感智能解译方法,以“三调”成果为基础,结合作物物候信息和人工判读,构建了一套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流程。通过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的结合,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样本扩增变化检测方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增强学习模型,实现了监测范围内样本增选和变化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区分识别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为耕地管理提供了实时、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 刘俊胡玉峥
- 关键词:耕地保护非农化非粮化遥感监测
- 大食物观视域下如何避免耕地“非粮化”
- 2025年
-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但传统“非粮化”的定义没有与时俱进,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传统耕地“非粮化”定义的分析和认识,探讨了如何在大食物观视域下,科学合理地界定新时代耕地“非粮化”定义,提出了避免耕地“非粮化”路径,以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 凌华
- 庆阳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 2025年
- 为探究庆阳市的耕地“非粮化”状况、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以甘肃省庆阳市及8个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地理探测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因子探测及交互探测模型揭示庆阳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2017-2021年,庆阳市耕地“非粮化”率由18%上升到26%,存在缓慢增长趋势,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整体呈现出由低度“非粮化”向中高度“非粮化”逐渐发展的态势。(2)经济发展维度的影响力较为明显,自然禀赋维度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两个维度的大部分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因子增强的结果,说明二者共同作用对耕地“非粮化”水平的影响程度优于单因子。这一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管控耕地“非粮化”指明了方向,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高梦莹程文仕
- 关键词:耕地驱动力
- 大湾区县域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与治理路径
- 2025年
- 为探究耕地“非粮化”的形成机制,该研究以大湾区某县级行政区A为研究案例,采用GIS空间信息分析、多项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并提出大湾区某县级行政区A耕地“非粮化”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20年,A区耕地“非粮化”比率稳定在65%左右,其中,微弱损害类占比六至七成。2)以耕地地块为分析单元,探究自然、区位、制度等多因素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影响,对耕地“非粮化”转化贡献排前3的因子分别是耕地质量等级、距镇中心距离、是否位于高标准农田内。3)提出对不同类型耕地非粮化现象采取差异化行政管制措施,制定“监测-评价-预警-调节”的框架流程,对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管控。因此,耕地“非粮化”现象在大都市郊区应当差异化行政管控,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监测、评价、预警、调节。
- 张晓雯侯丽岳文泽
-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 中国东部地区农户经济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关系
- 2025年
-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低;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不会过度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部地区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入的增长。因此,需要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愿景相结合,针对东部地区的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助力。
- 徐文杰刘兆普
- 关键词:农户经济收入向量自回归模型
-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因子研究
- 2025年
- 粮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可为湖南省耕地非粮化防治、耕地资源配置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测算湖南省各县域、各乡镇的耕地非粮化率,运用社会经济数据,从自然资源、经济水平、社会发展3个维度15个方面构建驱动因子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洞庭湖地区耕地非粮化率最低,湘西地区非粮化率最高;(2)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异,耕地非粮化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山区以及具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的地区,耕地非粮化率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以及农业重视程度高的地区;(3)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间表现出特定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根据湖南省不同区域的耕地非粮化现状与研究结论,从尊重种植习惯、加强整体谋划,提高种粮效益、保障农民权益,建立耕地数据库、精细化管理耕地等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胡娈运段佳段佳朱小叶张望
- 关键词:空间分异空间自相关
相关作者
- 陈印军

- 作品数:250被引量:2,683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研究主题: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观 耕地 农业 耕地质量
- 易小燕

- 作品数:90被引量:1,14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农户 耕地 耕地资源 耕地流转 粮食安全
- 吴克宁

- 作品数:526被引量:4,555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农用地分等 土壤 耕地质量 耕地
- 薛选登

- 作品数:76被引量:31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黄河流域 粮食安全 对外贸易 差异化 粮食主产区
- 朱忠贵

- 作品数:66被引量:249H指数:9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
- 研究主题:农村 土地流转 粮食安全 农民负担 非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