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4篇“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相关文章
9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2个年龄组大鲵中的组织分布及活性比较
2025年
为探究大鲵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组织分布和活性变化,利用化学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个年龄组(1龄和2龄)大鲵肝脏、肠道和脾脏中的一氧化氮(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溶菌酶(LYZ)、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补体C3(C3)、补体C4(C4)和转铁蛋白(Tf)等9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9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2个年龄组大鲵的3个组织中均有分布,但其活性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组织中存在一定的差异。1龄大鲵脾脏中LYZ、ACP、AKP和Tf的活性高于肝脏和肠道,肝脏中NO、C3和C4的活性高于脾脏和肠道,肠道中TNOS和iNOS的活性高于脾脏和肝脏;2龄大鲵肝脏中NO、TNOS、iNOS、C3和C4的活性高于脾脏和肠道,肠道中LYZ和AKP的活性高于脾脏和肝脏,脾脏中ACP和Tf的活性高于肝脏和肠道。结果表明,9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1龄大鲵中主要分布于脾脏和肝脏,而2龄大鲵主要分布于肝脏。
钱璟梅亚洁郭琳吴思念史明艳陈万光
关键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免疫组织活性变化
青蒿和槟榔制剂浸泡对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鳃及鳃丝组织病变的影响
2023年
在水温(28.5±1.0)℃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45.00±3.00)g的锦鲤(Cyprinus carpio)放入780 mm×575mm×467 mm(实际加水110 L)的养殖箱中,采用槟榔(Areca catechu L.)和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1∶1混合制剂粉碎后无纺布挂袋药浴,浸泡浓度分别为0 mg·L^(-1)(对照组)、6.25 mg·L^(-1)(A组)、12.5 mg·L^(-1)(B组)、125mg·L^(-1)(C组)和250 mg·L^(-1)(D组)。试验开始的第0 d、3 d、6 d、9 d、12 d和15 d随机取出3尾鱼测定血清中C3a、C5aR、PGE2、PGF-2a、LZM和IL-6含量及鳃部表观变化,研究这两种中草药浸泡对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鳃及鳃丝组织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天中,浸泡组C3a、PGE2、PGF-2a和LZM含量显著上升(P<0.05),C5aR和IL-6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同浓度的C3a、C5aR、PGE2、PGF-2a、LZM和IL-6的含量随浸泡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其中D组中含量变化最大。切片显示,在试验第0 d,鱼的鳃丝正常,无病变。在试验第9 d,各浸泡组鳃丝末端均无血细胞增多导致的膨大现象,炎症细胞未增多;而对照组鳃丝红肿溃烂。由此可见,此中药配方在适量范围内可以调节锦鲤体内的炎性因子,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浸泡浓度250 mg·L^(-1)组效果较好。
马娇娇许斌韦永春曹鑫盛张震张其杰陈成勋
关键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六斑刺鲀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变化被引量:3
2021年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苏志星岳彦峰施兆鸿彭士明夏连军
关键词:仔稚鱼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
WSSV的分离鉴定及3种结构蛋白对克氏原螯虾相关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给全世界范围内的虾蟹类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WSS主要症状表现为头胸甲出现白斑,在临床症状出现10天内感染虾会全部死亡。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台湾地区首次被报...
何琦瑶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结构蛋白非特异性免疫
文献传递
饲料中添加根瘤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和水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迅速发展,这样既能避免自然气候(台风,寒潮)又能够延长养殖期,做到反季节出虾提高养殖效益。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高密度养殖下疾病爆发(弧菌和病毒),养殖中后期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等制约着养殖业的...
管振国
关键词:根瘤菌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消化酶弧菌水质指标
文献传递
鳗弧菌感染对Imd免疫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中国明对虾和脊尾白虾作为重要的养殖虾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其养殖规模不断增加,养殖过程中环境的恶化使得养殖虾类的抗病力下降,伴随病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通过对比不同种虾类的抗病能力,...
葛倩倩
关键词:中国明对虾脊尾白虾鳗弧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文献传递
鳗弧菌感染对两种虾Imd免疫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中国明对虾和脊尾白虾作为重要的养殖虾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其养殖规模不断增加,养殖过程中环境的恶化使得养殖虾类的抗病力下降,伴随病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通过对比不同种虾类的抗病能力,...
葛倩倩
关键词:基因表达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文献传递
中草药对高水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以添加不同浓度复方中草药的药饵饲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2 d后将水温从18℃升至34℃(24 h内),并持续7 d,检测不同时间幼蟹血蓝蛋白(HMC)浓度、血清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SZ)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急升温阶段各组HMC浓度、PO和LSZ活性均急速下降,实验组降幅分别为对照组的77.4%、45.9%和22.7%,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持续性高水温阶段,各组存活个体的HMC浓度、PO和LSZ活性均有明显回升,实验组HMC、PO和LSZ的上升幅度分别高于对照组3.24倍、2.71倍和1.33倍,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HMC、PO和LSZ活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中草药对雌性的影响大于雄性;但0.5%和1%中草药添加组间的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马盛群陈红军
关键词:中草药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壳聚糖是由甲壳素(虾蟹壳中大量存在)脱钙、去除脂肪和蛋白后脱乙酰基得到的一种带正电荷的高分子碱性多糖,化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其化学结构与其它多糖类物质的结构常相似。由于壳聚糖成纤成膜性...
任秀芳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壳聚糖消化酶生化指标
文献传递
竹笋多糖对中华绒螯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为检测竹笋多糖对中华绒螯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分别以1、5、10和2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对中华绒螯蟹体腔注射竹笋多糖(0.1 mL/只),同时设注射等体积氯化钠注射液的对照组,在注射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取样测定中华绒螯蟹血清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表明:在多数取样时间点,4个试验组的PO活性,5、10及20 mg/kg组的ACP活性,5和10 mg/kg组的T-AOC,10 mg/kg组的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10 mg/kg体质量的刺激效果最佳。由此表明,竹笋多糖能提高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可作为中华绒螯蟹潜在的免疫增强剂和饲料添加剂。
俞泉宇李义何沅滨王玉芬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总抗氧化能力

相关作者

李健
作品数:1,471被引量:4,948H指数:33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三疣梭子蟹 中国对虾 脊尾白虾 摩擦学 分子标记
陆宏达
作品数:85被引量:53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组织病理 异育银鲫 克氏原螯虾 组织病理研究
薛飞
作品数:35被引量:214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异育银鲫 海藻粉 甜菜碱 饲料 饲料添加剂
肖国强
作品数:158被引量:399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研究主题:泥蚶 文蛤 滩涂贝类 缢蛏 养殖
刘凯
作品数:93被引量:208H指数:8
供职机构: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三角鲂 杂交鳢 中华鳖 低聚异麦芽糖 乌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