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篇“ 青藏高原隆起“的相关文章
- 西秦岭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的背景被引量:13
- 2015年
-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隆升的构造地貌。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上白垩统的研究,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的晚白垩世原型盆地和构造地貌背景,这对探索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起始至关重要。西秦岭腹地岷县地区分布着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且沉积序列相近的上白垩统红层地层。该套红层现今呈离散分布,故多被认为是西秦岭陆内造山阶段不同山间盆地或走滑拉分盆地的沉积物。对不同高程和露头上的该套红层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不整合面之上含砾砂岩和砂岩的粒度组成和颗粒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该套红层底部的胶结砂砾岩和其上的红色砂岩皆具有沙漠沉积的特征,也就是说西秦岭晚白垩世曾出现过干旱沙漠环境。沙漠环境的出现不仅需要干旱炎热气候条件,而且需要相对平坦的地形地貌空间条件。据此,本文提出了西秦岭在晚白垩世可能处于相对平缓的古地貌状态。现今这套红层不连续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顶面,其下部以洪积砾岩、河床砾岩和砂岩、沙漠相砂岩互层,上部则以河一湖相红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等细碎屑沉积为主。经研究分析认为西秦岭在上白垩统红层开始沉积之时,总体已处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洪积平原和宽谷型河流地貌,而晚期则演变为平坦湖盆地貌,其原始盆地为统一宽缓的湖相盆地。现今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弥散性分布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青藏高原崛起和逆冲-走滑作用以及地壳不均匀抬升-侵蚀的结果。西秦岭晚白垩世相对平坦的古地貌状态确定可为研究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过程和高原隆升与板内变形在东北缘的扩展提供重要线索和参考标志。
- 郭进京韩文峰赵海涛李雪峰张帆宇
- 关键词:西秦岭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
- 青藏高原隆起之谜
- 2013年
-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誉,它是中国大陆上地壳运动和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重灾区。青藏高原被认为是打开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金钥匙,
- 江先华
-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动力学地壳运动自然灾害泥石流陆上
- 植物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响应:以高山栎组为例
- 青藏高原的抬升与隆起是新生代的重大地质事件,它改变了亚洲的地理地貌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变迁都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保留了若干古老的生物种类,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动植物种属。...
- 杨青松周浙昆
-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理生态分子遗传
-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
- 本文论述了青藏高原隆起对青藏高原及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认为:青藏高原隆起控制了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大陆形成特征明显的三大气候区;气候变化进一步决定了植被迁移、冻土与冰川发育、黄土分布、沙漠进退等...
- 张立海刘凤民张业成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地质环境
-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
- 本文初步论述了青藏高原隆起对青藏高原及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认为:青藏高原隆起控制了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大陆形成特征明显的三大气候区;气候变化进一步决定了植被迁移、冻土与冰川发育、黄土分布、沙漠进...
- 张立海刘凤民张业成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运动
- 碰撞构造: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与过程——第19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讨论会一瞥被引量:3
- 2004年
- 高锐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演化
- 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被引量:11
- 2003年
-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与幅度以及对邻近地区及全球性气候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亚洲中部隆起的巨大高原山脉 ,不但改变了全球的气候系统 ,形成东亚季风气候区 ,也造成中亚及邻近地区的干旱与沙漠化 ,在东西方之间形成天然屏障 ,阻碍早期人类基因与文化的交流。东亚地区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清楚地记录了这种情况。本文拟通过对早更新世以来东亚与西方旧石器文化关系的比较 。
- 王幼平
- 关键词:青藏高原旧石器文化文化交流
-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被引量:53
- 2003年
-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3属9种和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并通过黄河上游与青海湖隔离的地质时间来校正分子钟,进而探讨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起的关系.结果表明,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群.叶须鱼属的5个种及亚种构成了一个单系群.裸重唇鱼属的3个种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群.其中,全裸裸重唇鱼和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构成姐妹群关系;而厚唇裸重唇鱼和新疆裸重唇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一起与斑重唇鱼形成姐妹群.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可能起源于中新世(约 10 MaBP),3个属的分歧时间发生在晚中新世(约 8 MaBP),主要的种化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和更新世(3.54~0.42 MaBP).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3.6,2.5和1.7 MaBP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时期基本吻合.分子钟数据不支持青藏高原在渐新世或中新世整体隆起已接近现在高度或更高的假设,也不支持在晚上新世(约 2.6 MaBP)仅有 2000 m的观点.
- 何德奎陈毅峰陈宜瑜陈自明
- 关键词:分子系统发育青藏高原隆起线粒体细胞色素B生物地理学分子钟
- 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演变和发展被引量:62
- 2003年
- 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是第三纪古地中海退却,青藏高原成陆以后开始发展演变而来的。化石资料表明,在早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具有同特提斯早第三纪喜暖的樟叶林一致的植物区系;在第三纪中期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旱化而逐步消失;在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和东亚其它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新第三纪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变得干旱,原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取代。一些代表类群:黄花木属、沙冬青属、Anagyris、钩毛草属、无心菜属、铁筷子属,绿绒蒿属,芒苞草科,马桑属、高山栎组、沙棘属等类群分布区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说明了这些旱生的地中海成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进一步分化形成了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北温带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等,并形成了一些间断、残遗和特有的分布现象。因此,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是现代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分析也进一步论证了第三纪早期沿古地中海东西迁移路线和在此路线分别同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进行的南北迁移可能是青藏高原同欧洲、北美、南半球等间断分布格局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 孙航李志敏
- 关键词:古地中海青藏高原植物区系
- 青藏高原隆起和高山栎组(壳斗科)分布的关系被引量:38
- 2003年
- 高山栎是一类硬叶常绿的栎属植物,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是这一地区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高山栎组分布区的形成和喜马拉雅的隆起、横断山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讨论了这种相互关系。先清理了高山栎分类学的混乱,将原来的12种高山栎归并为9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高山栎的现代分布和系统位置,总结分析了高山栎的地史资料。认为高山栎组植物出现的时间不晚于中新世,在中新世高山栎组已经有了较广的分布,分布在当时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上新世,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和抬升,横断山地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变冷、变旱。高山栎组植物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抗寒耐旱的形态特征,如被较厚的毛被,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少等使之在生物竞争中成为优胜者,而逐步成为横断山地区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并以已有地质学、古植物学、形态解剖学、植物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论证了这一假说。
- 周浙昆普春霞陈文允
- 关键词:栎属
相关作者
- 李吉均

- 作品数:229被引量:4,015H指数:42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气候变化 古气候 黄土
- 方小敏

- 作品数:297被引量:3,287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磁性地层 临夏盆地 柴达木盆地
- 潘保田

- 作品数:211被引量:3,210H指数:3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祁连山东段 气候变化 黄河 河流阶地
- 周浙昆

- 作品数:132被引量:2,33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栎属 壳斗科 新生代 植物化石
- 张业成

- 作品数:101被引量:1,17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
- 研究主题:地质灾害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实物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