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8篇“ 青藏高原中部“的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中部不同含盐水体氨基酸分布及组成研究
2025年
研究采集了青藏高原中部7个地区不同盐度梯度的水体(河水、咸水湖、盐泉、盐湖卤水和晶间卤水)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类氨基酸含量以及常量离子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盐度水体中的氨基酸进行研究,发现各水体氨基酸总量在10.10~125.00mg/L范围内波动,其中碱性氨基酸和中性氨基酸占绝对优势,酸性氨基酸相对较少。豆错湖、九四道班盐湖、沱沱河、多伦多盐泉以及尕羊盐泉主要表现为碱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而别勒滩和涩聂湖只有中性氨基酸。根据酸性氨基酸与中性氨基酸比值,我们推测豆错湖现代沉积环境应属于碱性环境,而九四道班湖现代沉积环境应属于酸性环境,两个湖泊中天门冬氨酸/甘氨酸(Asp/Gly)比值分别为0.70、0.67,说明湖泊中的碳源主要是硅质碳源。最后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水体中的氨基酸总量和水化学含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证实氨基酸总量与Cl-和矿化度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湖泊中氨基酸与矿化度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卢晓航王昕博韩雯马云麒苏维刚马喆韩凤清
关键词:青藏高原氨基酸水化学特征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错富锂盐湖水位月际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锂在新能源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其需求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其列为关键矿产。西藏盐湖锂资源丰富,水位变化是锂资源动态评价的重要环节,班戈错是典型富锂盐湖,极具代表性。本文以2016—2023年班戈错现场实测水文及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水位月际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以2018年6月、2021年12月为界,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班戈错水位月际变化剧烈,经历下降—上升—下降波动变化过程,且水位上升速度远大于水位下降速度。(2)蒸发量增大是班戈错两次水位波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蒸发量降低和温度升高是驱动水位波动上升的动力。(3)温度及降水是控制湖泊年内变化的主导因子,且温度主要通过控制蒸发来实现影响。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月际尺度气候变化的盐湖区域响应和班戈错将来开采过程中锂资源保障程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李胜群叶传永赵元艺
关键词:水位月际变化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新生代地层年代、古环境与古高度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24年
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显著的地貌变化就是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长期以来,关于碰撞的起始时间、碰撞方式与过程以及古高度等均有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针对近年在古高度重建方面最受关注的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年代学、古环境演变以及古高度重建方面的进展和分歧.首先,伦坡拉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年代近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和丁青组地层陆续发现了10层左右的凝灰岩,为限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很好的绝对年龄约束,牛堡组的时代已经从此前的古新世-始新世调整为始新世-早渐新世,丁青组则为晚渐新世至晚中新世.其次,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植物化石揭示了早始新世晚期(47 Ma)为热带亚热带湿润的森林环境,始新世晚期(39 Ma)则为亚热带开阔森林环境.丁青组的植被类型以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丁青组中、下部地层记录了40万年准周期的干湿旋回,表明地球轨道的长周期偏心率波动驱动了该时期伦坡拉盆地的古降水变化;而丁青组上部的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4 Ma以来高原中部发生的降温与干旱增强事件,而且该事件是对14 Ma以来东南极冰盖扩张、全球持续变冷事件的响应.此外,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中段及丁青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近年,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证据(包括植物大化石与孢粉)表明,伦坡拉盆地在晚始新世的古高度基本在2000~2700 m左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初期(26~20 Ma)的古高度为3000~3200 m.即便到晚中新世早期的12 Ma,水生浮叶植物的证据表明,伦坡拉盆地古湖面的最大高度为3400 m,由此表明伦坡拉盆地的海拔高度很可能在晚中新世以后仍有1200 m左右的上升.
孙继敏李建国李建国刘卫国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伦坡拉盆地古环境
青藏高原中部北东/北西走向走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和形成机制研究
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由一系列雁行状排列的NW-SE走向右行走滑断裂或“V”型共轭走滑断裂组成的晚新生代构造边界带在青藏高原构造变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入认识该边界带的构造组成和变形性质对研究青藏高原物质运...
刘富财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
青藏高原中部不同研究地和坡位下植被对高原鼠兔分布的影响
2024年
植被对高原鼠兔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为了厘清植被对高原鼠兔分布的影响,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热龙乡、日多乡、羊卓雍措、岗巴拉山及不同坡位的鼠兔洞穴数、植物物种数及植被盖度进行记录.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植被因子对高原鼠兔分布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各研究地及坡位分别进行分析时,热龙地区植被盖度与鼠兔洞穴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植物物种数与鼠兔洞穴数在山脚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植物物种数在研究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植被盖度和鼠兔洞穴数在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植被对高原鼠兔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会因样本量、研究地和坡位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赵淑情米玛旺堆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鼠兔植被因子坡位
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土壤线虫纬度分布模式的研究
陈嘉祺
青藏高原中部风沙沉积光释光测年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并经历着广泛的沙漠化。研究高原过去风沙活动历史和影响因素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对青藏高原中部风沙活动的时代和变化历史知之甚少。  光释光测年...
刘晓静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风沙沉积光释光测年
青藏高原中部草地生产力及驱动要素研究
青藏高原的天然草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既是维持该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在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复杂的生物、非生物因素以及畜牧业的高速发展,青藏高原近八成的天然草地已经出现退化现象,草地生产力大幅下...
黄汐月
关键词:草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
季节降雨特征对青藏高原中部冻土活动层的水热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降水作用会导致冻土活动层的水热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并且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为了分析季节降雨特征对冻土活动层内部水热状态的影响效果,对青藏高原中部北麓河地区的气象资料以及活动层内部的热通量、含水量、温度变化开展了原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北麓河地区是以小雨事件为主,中雨事件为辅的降雨特征,小雨事件占3-11月降雨事件的90%左右。并且,夏季还会发生大雨事件,秋季出现持续降雨事件。其中,各个季节降雨事件导致地表净辐射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夏季大雨事件对净辐射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秋季持续降雨事件导致净辐射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规律与净辐射的变化基本一致。降雨作用通过影响地表净辐射改变了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土壤内部水分场及温度场发生改变。其中,夏季大雨及中雨事件会显著增加浅层土壤含水量,而春季和秋季降雨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各个季节小雨事件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但中雨、大雨及持续降雨事件会显著缓解浅层土壤升温趋势,且随着深度增加,降雨事件对于缓解土壤升温趋势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对于多年冻土区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工程建筑物病害防治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志雄周凤玺张明礼雷兵兵马安静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净辐射
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导致青藏高原中部湿地迅速扩张被引量:3
2023年
阐明青藏高原湿地的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因素,对理解青藏高原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保护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由于湿地边界的不确定性、遥感数据光谱和纹理特征的复杂性,湿地的智能识别监测面临许多技术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遥感场景分类的深度学习框架,实现了基于Landsat遥感图像的青藏高原湿地智能提取.结果表明,近30年(1990~2019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增加了31.2%,其中青藏高原中部,即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面积增长最明显.气温升高引起的多年冻土融化是该地区湿地面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厄尔尼诺而导致的气温和降水异常进一步加剧了湿地面积的增长.
李洋侯正阳张立强宋长青朴世龙林金泰彭书时方克艳杨静渠瀛王跃宾李景文李柔静姚昕
关键词: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

相关作者

田小波
作品数:102被引量:76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中部
王苏民
作品数:197被引量:4,551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古气候 湖泊 气候变化 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
吴艳宏
作品数:97被引量:1,224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古气候 湖泊沉积 湖泊沉积物 沉积物 湖泊
姚檀栋
作品数:429被引量:7,355H指数:5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冰芯 冰川 气候变化 降水
田立德
作品数:102被引量:1,701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降水 稳定同位素 冰芯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