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隆升历史“的相关文章
- 祁连山西段渐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历史: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与沉积演变制约
-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亚欧大陆的重大构造—环境事件,它不但影响着大陆碰撞和岩石圈变形历史,而且对现今亚洲地貌格局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隆升机制及其环境效应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
- 马晓军
- 关键词:磁性地层年代盆-山耦合构造隆升祁连山西段
- 北祁连山晚中新世以来的隆升历史——来自河道高程剖面的约束被引量:2
- 2024年
- 北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的最前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为弥补活动构造与热年代学方法时间尺度上难以链接的不足及提供青藏高原扩展隆升机制相关证据,利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的方法模拟得出北祁连山河道陡峭指数与部分河流地质隆升历史。结果揭示出北祁连山河道陡峭指数与距断裂的距离存在显著关系,且具有从中间向东西两侧减小的特征,表现出北祁连山隆升速率大致也呈现自中向两侧减慢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处于北祁连山非沉积区白杨河、洪水坝河、丰乐河、马营河、大渚马河及洪水河这6条流域的地质隆升历史,发现在4 Ma左右,北祁连山隆升速率逐渐增加,且隆升速率大致在0.20~0.38 mm/a之间。直到0.6~1.0 Ma,隆升速率迅速加快,呈现陡增的趋势。因此,北祁连山的构造隆升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
- 苏晓倩庞建章王一舟郑德文张会平郝宇琦
- 关键词:隆升历史
- 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迁移速率与构造隆升历史研究
- 2024年
- 基岩河道中坡断型裂点是构造活动和水力侵蚀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反演区域构造隆升历史和地貌演化过程。本文采用坡度-面积分析法和积分分析法识别出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和裂点带,并结合河道纵剖面反演岷江上游的隆生历史和河口裂点形成时间,对坡断型裂点溯源迁移过程和速率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坡断型裂点有较明显的分层特征,干流及支流当前形成了海拔1300、2500和3500 m的3条裂点带,其对应的河道信息说明岷江上游流域早更新世以来经历了3次较为强烈的构造运动;(2)构造隆升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缓慢隆升(20~12 Ma)、加速隆升(12~8 Ma)、稳定隆升(8~2 Ma)和强烈隆升(2 Ma以来),其中在2.0 Ma以来,岷江上游流域的隆升速率达到0.6 mm/a;(3)3500 m裂点带对应的坡段型裂点水平迁移平均速率为38.0~127.9 km/Ma,其最小残差平方和最优拟合度均表明1.3 Ma是裂点最可能产生的时间,其溯源迁移速率为79.1 km/Ma。
- 田述军温宇航伍文洽李凯
- 河流纵剖面反演揭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前缘千河流域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历史
- 由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自新生代晚期以来一直表现出强烈的隆起。千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交汇地带,构造格架受陇县—宝鸡断裂带控制,已被证实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横向扩展的前锋。包含...
- 孙现瑶
- 关键词:隆升历史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
- 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隆升历史研究
-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东部,记录了三叠纪扬子、华北板块陆-陆碰撞拼合历史,是世界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出露面积最大的造山带,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前人已经对造山带的俯冲-折返阶段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到目...
- 杨隽豪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锆石U-PB定年
- 山体隆升历史与地貌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约束——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中段的周边年轻上升山地为例被引量:6
- 2021年
- 地貌演化数值模型是分析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再现地表形态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地貌演化数值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中段周边山体的演化过程.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外动力过程相似,但走廊中段南北两侧各山体间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北侧山地:金塔南山东段、金塔南山西段、合黎山;南侧山地:榆木山).首先,各山体内选取典型区域分析了真实地形的特征指标(准周期性谷间距、地形高差与出水口数量);其次利用Landlab平台构建了典型区域的地貌演化数值模型,并通过数值实验正演了各山体地形的演化过程;最后将真实地形与不同时间节点的模拟地形进行比对,以准周期性谷间距等地形特征指标为判识标准,推断了河西走廊中段山体开始强烈隆升的年代和抬升速率.模拟结果与区域已发表的地质地貌证据在年轻上升山地(未达到稳定状态的幼年期地形)地区呈现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地貌演化数值模型结合地形特征指标是约束年轻上升山地强烈隆升年代和速率的可靠工具.本文提出的全新研究思路与方法有望在年轻上升山地推广并成为构造地貌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 潘保田蔡顺耿豪鹏
- 关键词:河西走廊地形特征
- 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流域晩新生代隆升历史:河流纵剖面模拟的约束及启示
- 印度-欧亚板块不断的汇聚、碰撞,推动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的构造变形和持续隆升。形成了青藏高原内部平坦,边缘陡峻且发育大量深切峡谷的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带与相邻的四川盆地存在超过4 km的地形差。目前的研究...
- 马字发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线性反演隆升历史
-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被引量:10
- 2020年
-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 刘奎李宗星李宗星魏小洁施小斌杨小秋任自强
-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剥蚀量隆升柴达木盆地东部
- 华南东部陆缘新生代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8
- 2020年
- 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千米量级的上覆盖层剥蚀和山脉隆升;同时,其东侧的东海陆架盆地经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反转并发育多期反转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内的构造反转与华南陆缘隆升的发生时间和触发机制是否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本文对浙江地区的岩石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演化史反演分析其隆升历史,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时间及其反转所导致的地层剥蚀量;最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其动力学机制。结果发现,华南东部陆缘地区至少存在晚始新世(34.5~33.5Ma)、中中新世(16~11.5Ma)、上新世以来(5~0Ma)三期明显的快速隆升事件,三期隆升导致的地层剥蚀量分别为227m、593m和865m;东海陆架盆地经历了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6Ma)、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三期构造反转,三期反转导致的局部地层最大剥蚀量分别可达1200m、1300m和2000m。在时间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的构造反转分别滞后于浙江的晚始新世(34.5~33.5Ma)和中中新世(16~11.5Ma)的隆升时间,说明这两期挤压-剥蚀事件分别具有自西向东的迁移性,即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导致该迁移特征的原因;在强度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剥蚀量大于浙江境内的地层隆升量、挤压强度东强西弱,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冲绳海槽弧后伸展产生向西的挤压力、这种挤压应力向陆内传递且强度变弱可能是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 王新毓索艳慧李三忠李三忠李玺瑶曹现志王鹏程金宠
-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
- 酒东盆地北大河水系演化和金塔南山隆升历史初步研究
- 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持续汇聚导致青藏高原隆起并不断扩展成为全球最高的高原,对东亚地貌和构造格局以及全球气候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目前有关高原隆升历史、扩展过程、动力机制、环境效应等问题依然是备受国际地学界关注的...
- 董子娟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河流阶地水系演化
相关作者
- 王成善

- 作品数:428被引量:4,586H指数:4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白垩纪 松辽盆地 羌塘盆地 藏南
- 刘永江

- 作品数:159被引量:1,787H指数:29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阿尔金断裂 韧性剪切带 柴达木盆地 年代学 地质意义
- 温泉波

- 作品数:77被引量:68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碎屑锆石 韧性剪切带 晚古生代 佳木斯地块 锆石U-PB年龄
- 张岳桥

- 作品数:174被引量:4,515H指数:4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晚中生代 晚新生代 构造应力场 白垩纪 胶莱盆地
- 丁学林

- 作品数:5被引量:94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隆升历史 隆升机制 隆升 光辉历程 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