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陆栖脊椎动物“的相关文章
- 输水渠道对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影响及缓解措施
- 2025年
- 输水渠道作为线性工程对陆栖脊椎动物及其栖息地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负面生态影响,其阻隔作用造成栖息地片段化、动物迁移受阻、个体基因交流中断,并可改变动物个体行为、造成动物溺水致死、助长外来物种传播等。在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公路、铁路,针对线性输水工程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多借鉴交通工程。本研究梳理了197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案例,归纳了缓解输水渠道对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影响的措施,包括设置保护围网、野生动物通道、逃离设施、植被缓冲带、人工饮水点等,并对其适用条件与范围、建设规格与参数、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为未来水利工程中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夏霖程继龙陈国亮杨奇森许玉
- 关键词:输水渠道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影响
- 森林公园陆栖脊椎动物调查分析
- 2024年
- 为了解云南某国家森林公园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数据和文献记载,对该区域陆栖脊椎动物名录进行整理、更新及分析,包括分类、保护级别、濒危等级、区系及分布型等。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陆栖脊椎动物一共有4个纲,26个目,61个科,126个属,181种,其中,两栖纲1目4科7属9种,爬行纲3目5科12属15种,鸟纲13目33科79属118种,哺乳纲9目19科28属39种。在181种陆栖脊椎动物中,东洋种为110种(占60.77%),古北种为24种(占13.26%),广布种为47种(占25.97%)。通过对各类群进行分析发现,该地鸟类相对丰富,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少。
- 邵志鹏伏露红李文刚高维全
- 关键词:陆栖脊椎动物野外调查森林公园
- 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对陆栖脊椎动物的影响
- 2024年
- 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人为因素之一。其致使动物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造成一系列负面生态效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种群破碎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边缘效应、生态竞争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等。大型水坝还会阻碍河狸(Castor fiber)、水獭(Lutra lutra)等半水生哺乳动物的季节性迁移和扩散,在水库蓄水过程中亦可能淹没栖息地,造成动物被困和溺水死亡。鉴于此,本文梳理了自197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案例,归纳了缓解水库对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影响的措施,包括在库区周边及上下游目标物种的适宜栖息地范围建立严格保护区域,在专业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对动物加以救助和转移,在水库淹没区建设大型的陆桥岛屿以维持更高的动物多样性,利用连续的小型岛屿设置“水上动物通道”等,以期为未来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夏霖许玉程继龙陈国亮杨奇森
- 关键词:水库水电站大坝陆栖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
- 秦岭国家植物园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了解秦岭国家植物园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该区域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2019—2022年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监测数据和文献记载,对该区域陆栖脊椎动物名录进行整理、更新及分析,包括分类、保护级别、濒危等级、区系及分布型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国家植物园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9目99科208属306种,其中,两栖纲2目7科11属11种、爬行纲2目9科15属18种、鸟纲18目60科143属234种、哺乳纲7目23科39属43种,较《秦岭植物园科学考察报告》所记录的142种新增了164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中国特有种31种,受威胁物种2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以东洋界物种占优势(45.42%),兼有古北界物种(31.70%)和广布种(22.87%);从分布型来看,分属13个分布型,其中以东洋型、古北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物种占明显优势,同时其他分布型也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各类群进行G-F指数分析可知,鸟类的G指数、F指数和G-F均最高,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结论】秦岭国家植物园处于东洋古北两界物种的交融汇集区,具有较高的陆栖脊椎动物丰富度,重点保护及特有物种较多;同时物种数呈明显增长趋势,说明物种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在科、属多样性水平上,鸟类相对丰富,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大调查范围和频次,采用多种技术开展物种本底调查。
- 张勇徐哲超吴力博刘佳陇樊卫东张筱
- 关键词:陆栖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动物区系
- 云南省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判识与保护状况评价被引量:4
- 2021年
- 保护优先区系统判识是实现生物多样性高效保护的关键途径之一。云南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还未见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规划研究,且已有研究仅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状况,而对其他保护地类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文以保护物种为指示对象,首先应用物种分布与系统保护规划模型判识出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然后,通过与3个已有保护优先区图层对比分析,研究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评估了6种已建保护地类型对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状况。结果表明:(1)按照17%和31%的面积保护目标,判识出的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于滇西北、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北及沿国界边境地区;(2)31%目标下的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与3个已有保护优先区图层的重叠面积比均在44%以上,同时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也识别出大量不重叠的优先区域;(3)17%和31%目标下,保护优先区的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分别为14.11%和11.39%,而全部6类保护地的覆盖率上升为24.01%和20.95%,说明其余5类可持续利用型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与水源地保护区)能够极大地提升保护覆盖率,填补保护空缺。本研究能够为云南省正在实施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数据与方法支持。
- 周键杨飞龄王军军王一婷张晨封志雪武瑞东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地
- 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丰富度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6
- 2020年
- 生物多样性的大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内容。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明确该区域动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分布数据,结合气候、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等信息,探讨了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在区域尺度具有相似的分布格局:南部山地动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而东部高寒区和北部干旱区物种丰富度最低。回归树模型表明,冠层高度范围和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分别是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当移除空间自相关影响后,环境异质性和气候因子依然对区域尺度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度具有较高且相似的解释度。表明环境异质性和气候共同决定了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格局,而人类使用土地面积并不是影响黄河流域动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若针对不同区域筛选出更精准的环境驱动因子或选用更多不同类别的环境异质性因子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物种多样性格局的成因。
- 孙远胡维刚姚树冉孙颖邓建明
- 关键词:被子植物陆栖脊椎动物气候环境异质性黄河流域
- 一种非损伤性捕捉小型陆栖脊椎动物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损伤性捕捉小型陆栖脊椎动物的捕捉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围栏、铁杆、固定绳索、和诱捕器,围栏十字交叉,围栏交叉处和两个末端分别通过铁杆固定在底面,固定所述围栏末端的铁杆通过套索与另一插入底面的铁杆连接,使围...
- 吴军李成崔鹏李建南郭伟波王乐
- 近40年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及其生境变化评估被引量:5
- 2018年
-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维持和生态过程与功能实现的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研究和探讨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与生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物种调查数据和生境遥感观测数据,以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系统面积和破碎度等指示性指标,综合评估了近40年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及其生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2010年,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近70.1%,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近80.9%,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了近180.9%。1980—2010年,湿地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了近75.7%。1980—2015年期间,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幅分别达到25.2%和32.3%,不断挤占和蚕食着自然生态空间,致使自然生境面积不断减少,减幅约为8.0%。自然生境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现加重趋势,尤其是森林生境,破碎化指数增加约42.7%。但是,2005年之后,自然生境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趋势趋缓,与2005年之后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幅度减缓趋势一致。森林砍伐、人口增长、城镇化、交通建设等造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破碎度增加和栖息地质量下降对大型兽类影响比较显著。
- 万华伟夏霖侯鹏刘玉平蔡蕾彭慧芳赵书慧杨奇森孙晨曦徐新良
- 关键词:脊椎动物生境变化生态系统
- 辽宁宽甸地区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种类分布及保护对策被引量:1
- 2016年
- 宽甸地处辽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在生态适应性和地理分布方面有明显的特点,形成适应于各种环境的动物基本类群。即:村屯耕作区、溪谷河床、山地杂林木林、山地针阔混交林。提出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建议,首先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其次是易地保护,建立人工饲养场;再次规划禁猎区和禁猎期,最后提出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
- 张元霞
- 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野生陆栖脊椎动物分布型研究
- 2014年
- 采用实地调查、访谈和查阅文献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共有131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含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护物种总数的37.68%,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同时对该保护分区内物种进行了分布型分析,结果表明: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特征分析,物种组成以古北界成分居多,占总数的80.15%,东洋界成分仅占19.85%;从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分布型角度分析,共计11个分布型,其中高地型动物种类最多并占所有种数的32.06%。
- 段培鲍敏张营马继雄马永贵陈振宁
- 关键词:动物学分布型
相关作者
- 杨宇明

- 作品数:313被引量:1,767H指数:23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生物多样性 滇牡丹 基因克隆 自然保护区 多样性
- 刘宁

- 作品数:59被引量:180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拉市海 孟加拉虎 鸟类 行为时间分配 黑叶猴
- 夏霖

- 作品数:62被引量:50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兽类 头骨 圈养马麝 马麝 兔形目
- 杨奇森

- 作品数:89被引量:77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马麝 圈养马麝 兽类 MOSCHUS SIFANICUS
- 刘坪

-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西部林业局
- 研究主题:区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陆栖脊椎动物 陆栖 动物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