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2篇“ 陆内变形“的相关文章
天山造山带壳幔结构与变形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天山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典型的造山带,对于其深部结构和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地震学方法对天山造山带及其邻区壳幔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存在的争议.这些研究发现包括地壳厚度、莫霍面形态、地幔转换带厚度、地震波速、Q值结构在的多结构参数的变化与区各个大地构造单元的对应性较好,彰显出盆-山深部结构的显著差异.研究区各向异性结构复杂,地壳部的偏振方向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并在上地幔深度转换为和造山带走向基本一致.另外,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天山大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以上结果揭示了俯冲和地幔上涌对于塑造现今天山复杂构造格局与地质地貌特征的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于我国新疆境天山壳幔各向异性、岩石圈底界面以及地幔转换带的分辨率还远远不够,并且对于一些重要的结构参数及其解释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和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并增进对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认识的有效途径.
张秉峰鲍学伟
关键词:壳幔结构各向异性陆内造山
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深部结构与变形机制初探被引量:4
2021年
川东—武陵山地区位于华南大西部,远离板块边缘,区发育有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系,且变形后未经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和岩浆作用改造,是研究挤压变形过程与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总结了针对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进展,梳理了该区褶皱-断裂系统的形成时间、演化过程、可能的壳变形机制与深-浅构造耦合关系,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形成和演化史方面,川东—武陵山地区的褶皱-逆冲作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并在新生代晚期发生了断裂系走滑方向的反转,对前期构造起到强烈改造作用,形成了现今逆冲兼走滑的断裂系统.在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方面,该区壳变形主要受控于扬子块体和江南造山带之间的汇聚作用,这种汇聚作用不仅导致中上地壳朝北西的逆冲推覆作用,也促使扬子块体的Moho界面发生错断并向南东方向下插.然而,由于对该区中、北部和面积性的地球物理探测目前尚缺乏,难以从区域性视角研究该区的深部结构与构造过程,对壳滑脱层是否普遍存在、研究区的差异化构造变形和演化机制等难以提供直接约束,深部结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张永谦严加永李春麟徐峣徐志伍刘振东刘振东赵金花张文文
关键词:陆内变形地壳结构地球物理
阿拉善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变形、古应力特征及构造背景被引量:6
2021年
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变形,是研究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人所做锆石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工作,厘定出狼山地区自晚侏罗世以来发育6期变形。断层面矢量数据反演显示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先存构造和欧亚板块边缘自晚侏罗世以来不同方向的增生是控制狼山地区变形的主要因素。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狼山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进入新生代,狼山地区开始受到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张北航张进曲军峰赵衡牛鹏飞惠洁
关键词: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变形古应力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晚中生代变形
中生代晚期,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形成展布方向不同的边界挤压构造带。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及样式。因此本文选取了位于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作为研究区,以区多条NE-SW向冲断层及其共生...
王天宇
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块晚中生代平衡剖面构造应力场
文献传递
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变形及岩浆作用的制约
东亚大濒临西太平洋,至少从早侏罗世开始大地构造演化受到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叠加作用的影响。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如华北克拉通破坏、燕山运动、华南大再造过程、...
张哲坤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岩浆作用
文献传递
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2
2019年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变形演化阶段。
王静雅任升莲董树文李加好宋传中林寿发韩旭李振强张刚王莹杨青亮
关键词:华北板块南缘陆内变形
“中新生代变形与活动构造”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2019年
传统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缩短变形往往集中在大边缘的狭长的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随着研究的深入,地质学家发现,缘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远程应力可以传播很远,到大部,并在大部形成宽广的变形带。所以,当代地球科学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在远离俯冲边界的大部,地壳是如何变形的?缘的板块碰撞和汇聚作用如何影响大变形成为现今大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早中三叠世,华北与华南地块碰撞拼合,奠定了我国大大地构造的雏形格局。
刘晓春
关键词:陆内变形中新生代碰撞造山带主编专辑板块构造学说
华北板块中部燕山期变形:来自云冈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年代学约束
中生代晚期东亚大经历了一场影响广泛的构造变革—燕山运动,围绕东亚大形成了三条缘造山带,即: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碰撞造山带、东部大边缘造山带和西部班公湖—怒江造山带(Dong et al., 2015)。缘碰撞造...
张宇施炜
关键词:陆内变形燕山期年代学侏罗系
文献传递
华北地块侏罗纪变形与沉积记录 ——以大青山和太行山北段为例
中晚侏罗世,伴随着周缘各板块近于同时向东亚大之下俯冲汇聚,华北地块经历了广泛的挤压变形,形成了围绕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展布的造山系统,其中以东西向阴山—燕山构造带和北北东向太行山构造带为典型代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王永超
关键词:太行山北段侏罗纪陆内造山生长地层
文献传递
新生代腾冲块体变形及其变形分解
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are related to crustal thickening,crustal thinning,exhumation of ...
张波阴从元张进江王佳敏王洋来庆洲越雅惠
关键词:陆内变形新生代

相关作者

施炜
作品数:126被引量:1,941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构造应力场 新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中生代 侏罗纪
张进
作品数:146被引量:1,84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阿拉善地块 中亚造山带 新生代 古亚洲洋
赵衡
作品数:27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阿拉善地块 陆内变形 青藏高原 中亚造山带 新生代
何登发
作品数:433被引量:6,539H指数:5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地质结构 几何学
张北航
作品数:25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亚造山带 新生代 阿拉善地块 陆内变形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