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8篇“ 钉棒系统“的相关文章
- 一种用于无螺塞钉棒系统的上钉器及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无螺塞钉棒系统的上钉器及使用方法,所述上钉器包括移动机构,与将送入体内的球头钉和钉座可拆卸连接;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芯杆;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设于芯杆第二方向...
- 许小波管凯刘薛韬庄寅邹海贝赵晓栋
- 一种多轴钉及钉棒系统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轴钉及钉棒系统,包括万向钉帽、压帽、骨锚和止推环,其中,万向钉帽的内部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置有内螺纹、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万向钉帽沿径向开设有槽口;在矫形棒的轴向上,第一内孔经槽口截断;在与矫形棒的轴...
- 郑晓明倪小兵唐小雄丁建飞李爽
-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程度、胸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2.31±5.49)ml少于对照组的(66.89±7.21)ml,手术时间(82.43±6.21)min、住院时间(8.06±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103.75±8.97)min、(10.59±1.88)d(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63±2.38)°、(13.31±1.69)mm,术后分别为(10.36±1.39)°、(20.37±2.72)mm;观察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71±2.20)°、(13.65±1.31)mm,术后分别为(10.21±1.30)°、(20.45±2.76)mm。术前、术后,两组组间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低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为(5.31±1.02)、(32.49±2.57)分,术后分别为(2.95±0.63)、(15.59±1.42)分;观察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5.40±0.97)、(32.63±2.21)分,术后分别为(2.24±0.38)、(15.67±1.35)分。术前,两组VAS、ODI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可减轻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其术后迅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 李振肃曹玮宫金涛秦晓宇
-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 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3-03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6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末次随访时评估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采用Lee改良放射学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全身症状和腰背部疼痛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不愈合、继发感染、钉棒系统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恶化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获得理想的椎间骨性融合。术前5例ASIA C级,1例末次随访时恢复至D级,4例末次随访时恢复至E级;术前19例ASIA D级,术后第3个月恢复至E级。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3、6、12个月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3、6个月持续降低,术后6个月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可以彻底清除病灶组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重建脊柱稳定性并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效果。
- 徐清泉朱宗波刘科保汤海赵奎吉克阿木郑烨
- 关键词:布鲁氏菌脊柱炎前路手术植骨融合
- 钉棒系统固定Tile C1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中骶髂关节界面对骨盆生物力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固定Tile C1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中骶髂关节界面不同设置类型对骨盆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获取1名健康青年男性骨盆三维CT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Tile C1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模型A)、钉棒系统固定后患侧骶髂关节界面非接触模型(模型B)、钉棒系统固定后患侧骶髂关节界面绑定约束模型(模型C)。对髋臼的6个自由度进行固定,在骶骨上表面施加垂直向下500 N的载荷以模拟双腿站立状态下受力情况,比较模型B与模型C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差异。结果模型B与模型C最大位移均出现在骶骨最末端,模型B最大位移大于模型C。模型B髂骨最大位移出现在健侧髂骨翼后上部和骶髂关节处,前后方内固定最大位移均出现在健侧螺钉与连接杆结合处,而模型C最大位移出现在患侧相应位置。模型B骨盆最大应力出现在健侧坐骨大切迹附近,而模型C出现在患侧坐骨大切迹附近,模型B骨盆最大应力大于模型C。模型B前后方内固定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健侧螺钉与髂骨结合处,模型C前后方内固定最大应力均发生在患侧螺钉与髂骨结合处。结论钉棒系统固定Tile C1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中骶髂关节界面构建方法影响骨盆和内固定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患侧骶髂关节复位和加压效果越好,界面越稳定,骨盆整体稳定性越高,内固定失效风险越小。
- 杨锡明沈冰宋远征刘志满佳张永琪
- 关键词:钉棒系统骶髂关节生物力学
- 一种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
- 2025年
- 目的基于椎弓根钉棒系统圆形棒存在旋转不稳定及易于爆丝的不足,设计一种新型U型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方法将传统的连接棒从圆柱形改为拱门型设计,依照YY/T 0857-2011测试标准,对设计样品进行静态压缩测试、静态拉伸测试、静态扭转测试、压缩疲劳测试、静态前屈和后伸及侧屈测试。结果每组测试5个样品,静态压缩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13.26±0.18)mm,拉伸弯曲屈服载荷(537.48±11.83)N,拉伸弯曲刚度(40.54±1.05)N/mm;静态拉伸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13.28±0.17)mm,拉伸弯曲屈服载荷(564.56±16.17)N,拉伸弯曲刚度(42.54±1.69)N/mm;静态扭转测试:2%残余角位移(1.95±0)°,弹性角位移(15.07±0.18)°,屈服扭矩(25.08±0.71)Nm,扭转刚度(1.67±0.06)Nm/°;压缩疲劳测试:载荷16~160 N,循环5000000次,未失效;静态前屈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21.23±0.13)mm,压缩弯曲屈服载荷(849.92±19.20)N,压缩弯曲刚度(39.46±0.66)N/mm,压缩弯曲极限位移(39.97±0.59)mm,压缩弯曲极限载荷(987.16±16.10)N;静态后伸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21.11±0.15)mm,拉伸弯曲屈服载荷(732.75±15.20)N,拉伸弯曲刚度(36.23±3.55)N/mm,拉伸弯曲极限位移(37.50±0.47)mm,拉伸弯曲极限载荷(802.71±13.18)N;静态侧屈测试:2%残余角位移(1.95±0)°,弹性角移位(11.36±0.22)°,屈服扭矩(20.49±0.45)Nm,扭转刚度(1.77±0.08)Nm/°。测试过程中未见顶丝爆丝及U型棒旋转松动,测试结果符合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生物力学行业标准。结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顶丝在同等锁定效果下面对面平分正压力,显著降低顶丝爆丝发生率,同时避免连接棒发生旋转松动,能够减少临床术后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李鹏刘琪赵金柱陶春生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系统生物力学脊柱疾病内固定术
- 一种骨科脊柱钉棒系统中的持取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科脊柱钉棒系统中的持取器,包括持取杆,所述持取杆的一端连接有伸缩部,且伸缩部的一端连接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与伸缩部的连接处安装有定位旋钮,所述延长杆一端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延长杆的一侧安装有直角...
- 邢利雅
- 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康复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25年
- 探究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康复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三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实施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50例实施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康复锻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具体疗效、VAS评分、OD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具体疗效更好,VAS评分、OD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手术相关指标均更优(P<0.05)。结论 采用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定制化康复锻炼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不仅大幅度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历程,助力其迅速重返日常生活轨迹,而且让患者享受到更为显著的疼痛缓解与神经功能复原,还在术后维持了优越的生活品质,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概率,为患者带来了全面的康复保障。
- 尹珍光艾纯华裴冰冰张斌
- 关键词:康复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
- 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多模块康复模式在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
- 探究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多模块康复模式在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队医院进行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120例。按照护理模式差异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n=60),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多模块康复模式(n=60)。对比两组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首次排气、导尿管留置、首次进食、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干预前后(3个月后)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改善程度[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评分)]、自我护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更优(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JOA 评分、ES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1.67%)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67%)更低(P<0.05)。结论 实施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应用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多模块康复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脊柱功能,提升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并发症发生。
- 王红英杜箐钟永红谢娟
- 关键词:腰椎骨折内固定护理
- 椎弓根钉及钉棒系统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椎弓根钉及钉棒系统,椎弓根钉通过在限位件设置用于避让钉杆的第一避让口,并使第一避让口位于限位件沿第二方向的一侧,使骨螺钉相对钉座沿地第二方向摆动时,限位件的第一避让口能够对骨螺钉进行避让,从而使骨螺钉能够...
- 曾超王春丁正石杜芳刘梦星
相关作者
- 郭卫

- 作品数:617被引量:2,221H指数:2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骨肿瘤 骨肉瘤 外科治疗 骶骨 假体
- 王彩梅

- 作品数:1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修复体 髂骨 骶骨 钉棒系统 端部
- 马维虎

- 作品数:747被引量:2,299H指数:20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后路 椎弓根螺钉 下颈椎 枢椎
- 姬涛

- 作品数:157被引量:48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骶骨 骨盆 外科治疗 骨肿瘤 假体重建
- 段洪

- 作品数:200被引量:34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 后路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