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80 篇“ 针阔混交林 “的相关文章
长白山天然针 阔 混交林 优势高估计方法及立地质量评价 2025年 【目的】以长白山天然针 阔 混交林 为研究对象,提出4种林 分优势高估计方法及相应的立地形计算方法,比较不同方法计算优势高的差异,并分析优势高与林 分因子的关系,以确定混交林 优势高的合理计算方法和立地形评价立地质量的适用性。【方法】对吉林 省八家子林 业局127块针 阔 混交林 固定样地进行调查,每块样地实测6株优势木(3株针 叶树、3株阔 叶树)的树高、胸径和年龄。根据加权方法不同,分4种方法估计林 分优势高,分别为不分树种的算术平均优势高(HT1)、考虑针 阔 叶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2))、仅考虑优势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3))和考虑样地全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4)),并基于4种方法计算对应的林 分优势木平均胸径(D_(T1)、DT2、D_(T3)、D_(T4))和林 分优势木平均年龄(A_(T1)、A_(T2)、A_(T3)、A_(T4))。采用相关分析和成对t检验等方法比较4种优势高的差异,分析4种优势高(HT1、H_(T2)、H_(T3)、H_(T4))与林 分密度、生产力、林 分优势木平均胸径和年龄的关系。选取幂函数方程、HossfeldⅡ方程、理查兹方程作为林 分优势木平均树高-胸径关系的候选模型,通过模型评价指标确定最终模型。将优势木分布频数最多的胸径取整后确定基准胸径,代入林 分优势木平均树高-胸径关系模型得到立地形。比较不同优势高对应的立地形与林 分因子的关系,确定最优的天然针 阔 混交林 优势高估计方法和立地形计算方法。【结果】4种方法估计的优势高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HT1、H_(T2)与H_(T3)的优势高相关系数均达0.96以上,且无显著差异;H_(T4)与其他3种优势高的相关性最低,且与其他3种优势高有显著差异。考虑样地全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4))与3种林 分密度指标(林 分断面积、林 分密度、可加林 分密度指数)均不相关。H_(T4)与其对应的D_(T4)、A_(T4)相关性最高,� 吴璧芸 雷相东 何潇 李玉堂关键词:天然针阔混交林 立地生产力 甘肃小陇山针 阔 混交林 物种组成与生境偏好的空间分布特征 2025年 为探究甘肃省小陇山针 阔 混交林 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境偏好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森林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在甘肃省小陇山林 区设置6 hm^(2)大型固定样地,采用系统抽样法对胸径不小于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运用重要值分析法评估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并利用指示种分析(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ISA)方法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类型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共记录木本植物34科69属130种,优势种为锐齿槲栎、白桦等25种,其中锐齿槲栎的重要值最高,达17.38%;共10个物种对特定生境类型表现出显著偏好(指示值不小于40),其中石灰花楸和铁木偏好山脊,葱皮忍冬偏好缓坡,甘肃山楂偏好陡坡,春榆等6个物种偏好沟谷生境。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小陇山针 阔 混交林 物种组成丰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不同物种对特定生境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偏好,这种分异可能是长期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研究结果为人们深入了解当地森林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制订针 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文关键词:针阔混交林 物种组成 生境偏好 空间分布特征 鼎湖山过渡性针 阔 混交林 主要树种树干液流与水分利用特征 2025年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 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 阔 混交林 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或双峰曲线,中午时液流密度达到峰值。具体而言,木荷液流密度的最高峰值为42.08 g m^(-2)s^(-1),马尾松为39.10 g m^(-2)s^(-1),锥为43.98 g m^(-2)s^(-1)。不同树种的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平均液流密度的大小关系为:锥>木荷>马尾松。此外,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液流密度的差异。不同树种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但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揭示了鼎湖山过渡性针 阔 混交林 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过渡性针 阔 叶混交林 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黄婉萱 罗璇 罗璇 杨萌萌 孟泽 孟泽关键词: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特征 吉林 蛟河针 阔 混交林 主要阔 叶树种叶性状对冠层垂直高度变化的响应 2025年 【目的】探究针 阔 混交林 4种主要阔 叶树种叶性状在冠层梯度的分布规律,阐明异质生境下叶性状在种间种内的响应机制。【方法】以吉林 蛟河针 阔 混交林 中的4个主要阔 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春榆(Ulmus japonica)、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Acer mono Maxi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植物叶片单叶干重(LDM)、单叶面积(ILA)、出叶强度(Lim)、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碳氮比(LeafC∶N)共10项功能性状。【结果】(1)植物叶性状在不同冠层高度的整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冠层顶部LDM、Lim、LDMC、LTD、LCC和LNC显著高于底层叶片(P<0.05),而冠层底部ILA和Chl显著高于冠层顶部。(2)在冠层顶部,LDM、ILA、LTD和Chl在物种间变异程度更高;在冠层底部,Lim、LDMC、LNC和LCC在物种间的变异程度更高,色木槭Chl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春榆LCC、LNC显著低于其他物种(P<0.05)。(3)蒙古栎冠层顶部叶片的LDM、LDMC、LTD和LCC显著大于冠层底部(P<0.05);色木槭Chl在冠层梯度呈现为“上高下低”(P<0.05)。【结论】为揭示植物在异质环境下“投资-收益”的资源权衡策略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淑婷 程艳霞 封昕怡 杨芷一 范秀华关键词:针阔混交林 种内变异 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 阔 混交林 的大型真菌多样性 2025年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 阔 混交林 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 阔 混交林 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 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大型真菌与林 分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关系。【结果】共采集并鉴定大型真菌31科52属86种,包括9个优势科和13个优势属。属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北温带分布次之。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 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布最均匀。兴安落叶松、蒙古栎和白桦是影响大型真菌分布和组成的主要树种,郁闭度、树高和海拔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丰富度高的林 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大型真菌多样性主要受湿度、草本盖度、郁闭度等林 内结构因素影响,并与共生树种密切相关。此外,不同科分布与郁闭度、海拔、草本盖度、林 内湿度、乔木胸径、灌木冠幅、乔木树高显著相关。【结论】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受不同植被类型林 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的显著影响,并与特定树种存在共生关系。 白慧 姜海燕 于凤强 张建华 狄佳麟 吴云菊 党海龙 王志平关键词:大型真菌 植被类型 生物多样性 生态因子 针阔混交林 黑龙江中央站蒙古栎针 阔 混交林 树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 2025年 为深入探究黑龙江中央站蒙古栎针 阔 混交林 乔木和灌木层的群落特征,采用永久固定观测样地调查方法。结果表明,样地乔木树种以桦木科、壳斗科数量最多,二者占总个体数88.92%,蒙古栎、白桦、黑桦为建群树种,蒙古栎优势明显,建群树种空间分布受坡位、坡向、土壤等因素限制。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0.8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3,Pielou均匀度为0.70,表明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且分布均匀。乔木空间和径级分布表明,蒙古栎径级加大时大体呈双曲峰线趋势,白桦、黑桦大体下降,群落处于幼龄林 期,演替状态良好。建群树种是蒙古栎、白桦、黑桦,蒙古栎自然更新良好,重要值和大径级个体数多于白桦、黑桦,随演替将成主要树种。 陈曦 刘万生 王彦琦 穆立蔷 张浩关键词:树种组成 群落结构 蒙古栎 东北温带针 阔 混交林 32个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器官间变化与协同 2025年 探索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树种和器官之间的变化特征以及树木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是深入理解植物碳分配特征的重要课题。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老爷岭的典型温带针 阔 混交林 中选择32个树种,系统性分析了叶、枝、树皮、边材、心材、树桩、粗根和细根8种器官NSC浓度随器官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木材孔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NSC及其组分浓度在器官间的变异大于树种间的变异。由碳源器官(叶)向碳汇器官(树皮和粗根)、慢速周转器官(树干木材)浓度逐渐减小,快速周转器官(叶和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比值最高。(2)大多数树种的NSC及其组分浓度在器官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且大部分器官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木材孔性对NSC及其组分浓度有显著影响。从无孔材、散孔材到环孔材,树皮可溶性糖浓度逐渐降低,除心材外的各器官淀粉浓度以及边材和地下器官的总NSC浓度逐渐升高。环孔材树种将更多NSC运输到非光合器官而保持较低的叶NSC浓度,这是保证其整树充足碳供应的重要策略。这些结果表明典型温带树种不同器官存储NSC的功能分化明显,木材孔性对多器官NSC及其组分浓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胡晓慧 王兴昌 董涵君 刘玉龙 苑丹阳 柳荻 王晓春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温带森林 一种针 阔 混交林 地的植被恢复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被恢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针 阔 混交林 地的植被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定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种植区域,对种植区域的边界进行标记;步骤二、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检测,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植物种子,把植物种... 张忠辉 何怀江 罗也 张新娜 周鹏程 孙越 张大伟 王元兴 王红博 于忠亮 朱佳恒 朱红波 王梓默 姜润华 苑景淇 王万峰 闫宏一种针 阔 混交林 中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识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针 阔 混交林 中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识别方法,包括:将待识别的针 阔 混交林 的松林 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识别模型,识别出针 阔 混交林 中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其中,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识别模型基于YOLOv5s模... 林海峰 陈涛 黎程轩 周宏平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 阔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 阔 混交林 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 阔 混交林 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 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 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李静凯 朱丽琴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相关作者
赵秀海 作品数:264 被引量:2,222 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油松林 张春雨 作品数:147 被引量:1,371 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针阔混交林 阔叶红松林 物种多样性 雌雄异株 生物多样性 亢新刚 作品数:148 被引量:1,429 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云冷杉 天然林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 云冷杉林 生态公益林 韦新良 作品数:60 被引量:536 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针阔混交林 森林生态学 树种 森林资源 生态景观林 王云琦 作品数:261 被引量:2,268 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三峡库区 典型林分 根系 针阔混交林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