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21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相关文章
超临界CO_(2)作用下页岩微观孔隙结构与多尺度分形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73亚段为例
2025年
为明确超临界CO(2 ScCO_(2))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73亚段(长73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有机地球化学和矿物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低温气体(CO_(2)、N2)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NMR)扫描方法,结合多尺度分形理论,全面分析了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多尺度分形特征,详细阐明了ScCO_(2)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cCO_(2)作用后,页岩样品的总有机质(TOC)含量下降,石英含量增加,而黏土矿物和长石含量减少。相比于温度变化,TOC及矿物分对压力变化的敏感性更高。此外,页岩孔隙主要分布在对比表面积贡献较大的微孔(0~2 nm)和中孔(2~50 nm)范围内,大孔(>50 nm)的数量较少,但其对总孔体积的贡献显著。ScCO_(2)作用后,页岩样品的总比表面积减少,而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和有效孔隙度均增大。其中,总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而总孔体积和有效孔隙度则受压力影响显著。同时,页岩孔隙表现出多尺度分形特征:微孔具有较高的分形维数,而中、大孔的分形维数较低。ScCO_(2)作用后,各尺度分形维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页岩样品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改善。微孔分形维数与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中大孔分形维数与石英、黏土矿物含量的相关性更强。由此可知,页岩矿化特性的变化是影响微观孔隙结构的内在因素,ScCO_(2)作用条件则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优选层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
蒋丽丽蒋丽丽田冷陈掌星黄文奎柴晓龙
关键词: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多油源贡献比例与分布规律:基于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发育多套潜在的烃源岩,但不同烃源岩之间生物标志物特征相似,常规油源对比方法效果不佳,相关认识长期存在争议。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油源对比方案,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油源对比研究,所开展的工作和认识有:(1)以延长不同层位大量泥岩、页岩样品的42种生物标志物参数作为学习数据,构建了一种识别未知样品油源类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长7泥页岩、长8—长10泥页岩的判别正确率分别达到了79.6%和83.0%,实现了延长主要烃源岩生烃产物的有效区分;(2)通过模型分析了大量砂岩、原油样品的油源分类,统计了不同烃源岩对于延长各个油层原油的贡献比例,总结了它们的分布规律;(3)基于目前较为先进的置换特征重要性(PFI)算法,对所得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初步揭示了延长两类主要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差异。本文对于人工智能方法、技术在石油分子地球化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苏恺明徐耀辉徐旺林张月巧白斌李阳严刚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对比
沉积环境对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7段页岩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特征是岩石的基本属性,影响细粒沉积岩的物理化学行为。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7段页岩为例,根据多尺度多视域扫描电镜拼接和图像识别技术,分析细粒沉积颗粒的几何形貌特征,探讨沉积环境对细粒沉积颗粒几何形状和排列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沉积颗粒为细颗度(2~3μm)、扁平和棱角形,颗粒沿某一段连续区间呈定向分布,强度分布呈扁平的仿锥状,定向排列程度好;浅湖相细粒沉积颗粒为中细颗度(2~8μm)、扁平和棱角形,颗粒沿某一区间呈尖状分布,规律性不明显,定向排列程度中等;三角洲相细粒沉积颗粒为细粒度(8~12μm)、似圆形,颗粒分布杂乱无章,强度分布呈似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周长棱角性指数和扁平度越好,越有利于定向排列结构的形成;颗粒各向异性率和粒度越大,越不利于定向排列结构的形成。该结果有助于了解细粒沉积岩的微观结构特征,建立岩石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联系。
解馨慧邓虎成胡蓝霄毛金昕刘佳杰夏宇王园园张鑫
关键词:微观结构页岩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等时格架下的深水坡折带特征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依据传统似等厚岩性地层划分方案识别出的沉积坡折带有待商榷。采用井震结合、标志层控制、逐井反复对比等综合方法,通过对多个典型标志层的识别和追踪对比,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环县地区延长长7段—长4+5段部分地层的等时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具有典型地貌学特征的深水沉积坡折带。结果表明,环县地区延长长7段—长4+5段实际由从西南往东北呈多期逐渐减薄的“S”型楔状前积层构成,其内部各套等时地层发育一系列坡折明显且逐渐往东北迁移的深水沉积坡折带,这些坡折带相对于长7段底界最大倾角可达1.9°、宽约6~8.6 km;各期重力流砂体和致密油层主要分布在坡折带处或坡折带前端的斜坡坡脚处,且平行于坡折带呈带状展布,坡折带控砂和控藏作用明显。研究对其他地区延长深水沉积坡折带的有效识别和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波刘长春李杰王义俊杨雯婷雷启鸿户彬李德胜冷先刚赵中平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等时地层格架坡折带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开发参数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为低渗透油藏,常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并不利于油田进行油藏地质研究、开发政策制定与成本控制。对延长油田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产量递减规律、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采比、含水率、注水利用状况及采收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产量递减规律为双曲递减模式;区块注水开发潜力较大,目前该区块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74.54%,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36.94%,注采连通率为27.27%;合理注采比约为2.5,随着采出程度增加,含水率上升速度先增大,后有所减小;根据存水率、耗水指数及水驱指数可知,开发后期,区块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好,最终采收率增加,研究区在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率应尽量小于6.1%,地层合理压力应大于9.1 MPa,在该开发条件下,研究区最终采收率约为23%。
陈军军杨兴利辛毅超柳朝阳仝波文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藏注采比采收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层底面古构造定量化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2024年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长8沉积期末,地层底面构造高程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主湖盆范围的构造等高线在-600 m以下;长7地层沉积期末,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主湖盆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构造高程达-1 150 m以下;长4+5沉积期末,凹陷区分布在盆地西北区域、分布范围和构造高程差变小、约为200 m;长1沉积末期,地层底面构造面貌格局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地层底面凹凸构造高程差为300~400 m。各沉沉积期底面凹凸构造发育,缓坡构造面貌区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
高胜利高纪杨魏雪珂
关键词:油藏分布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被引量:3
2024年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_(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_(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_(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_(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丁帅伟张蒙李远铎许川周义鹏高群于红岩
关键词:致密油藏注采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分析
2023年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为构造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发育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发育较广泛,中生界多为碎屑岩沉积,上新生界黄土沉积较发育且广泛分布。通过对延长的地质特征及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取得了一些烃源岩评价认识,为后期油气田开发提供参考。
吴琳王宁吴春燕隋筱锐王娟周武刘庆海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油源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被引量:9
2023年
为确定断裂发育区油气充注聚集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有序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畛子—转角地区为例,分析裂缝形成期次与油藏分布的关系,探讨裂缝对延长油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延长主要发育燕山运动期二幕、燕山运动期三幕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共3期裂缝,不同期次裂缝对油气运聚的作用不同。近源油藏捕获了烃源岩从低熟到成熟阶段的所有产物,在燕山运动期三幕和喜马拉雅运动期遭到破坏,原油向远源区调整。研究区南部靠近渭北隆起,其裂缝的纵向连通性及砂体发育程度较强,原油在远源储集层中富集;研究区北部原油主要滞留在近源储集层中。因此,裂缝与砂体对接形成的输导网络,可以对油藏起到调整作用,在多期次裂缝的沟通下,近源和远源油藏的资源量立体互补。
肖正录路俊刚李勇李勇张海周翔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油气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7-8段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被引量:5
2023年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志丹地区延长7-8段深水细粒层系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利用研究区测录井、岩心、薄片,结合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全岩X射线衍射等资料识别细粒沉积岩的岩相类型,分为粉砂岩和泥页岩2大类,细分为7亚类,分别是风暴粉砂岩、地震滑塌粉砂岩、异重流粉砂岩;中低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高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高有机质纹层状黏土岩、低有机质块状长英质页岩。利用标志层、测井响应特征、地球化学等高精度测试资料将研究区长7-8段划分为一个Ⅲ级层序、3个体系域、7个准层序,并建立剖面精度到准层序(10~20 m)的精细层序地层格架;讨论精细层序地层格架演变约束下的细粒沉积岩分布规律。对于粉砂岩:低位和高位体系域晚期水深相对较小,受风暴影响大,发育风暴粉砂岩;高位体系域早期,受陆源洪水影响,发育异重流粉砂岩;地震滑塌粉砂岩的分布受幕式构造运动控制,在低位和湖侵体系域均有分布:对于泥页岩:中低有机质泥页岩分布在低位和高位体系域晚期,高有机质泥页岩则分布在湖侵和高位体系域早期。可见湖平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不同岩相类型的垂向分布,体现为粉砂岩与泥页岩高频互层,其中地震滑塌粉砂岩主要受控于幕式构造运动。此外,平面岩相分布规律表明,泥页岩和粉砂岩生储配置关系较好,且分布范围较广,整体呈条带状沿物源方向平行岸线分布,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有利区。
申静静张建国葛云锦杜克锋姜在兴王力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相关作者

李相博
作品数:142被引量:1,495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砂质碎屑流 深水沉积
刘化清
作品数:154被引量:1,43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地震沉积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地层切片
廖建波
作品数:85被引量:92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砂质碎屑流 砂体
李士祥
作品数:116被引量:2,372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延长组 延长组长 油层组
完颜容
作品数:41被引量:729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砂质碎屑流 三叠系延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