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03 篇“ 部分肝切除术 “的相关文章
基于D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内胆管癌辅助化疗获益价值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RN)预测肝 内胆管癌(ICC)肝 部分 切除术 (HPx)后辅助化疗(AC)获益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行HPx的85例ICC患者的MRI和临床病理资料,分为训练集60例和验证集25例。用随机森林算法行基于DWI的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并建立预测早期复发(ER)的影像组学模型(RS),并计算的影像组学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临床、病理、常规影像中与ER相关变量建立临床-病理-影像(CPR)模型。筛选出的变量与影像组学评分构建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RN),评估并验证上述模型的辨别度和校准度。用Kaplan 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组预后差异。结果 验证集中,基于DWI的RS与CPR模型在预测ER有相似的区分性能(AUC:0.762 vs 0.624,P=0.271),而RN模型(AUC:0.833)预测效能显著优于RS(P=0.012)。RN模型预测的ER高危组患者中,行手术 +AC患者的OS与DFS较仅行接受手术 治疗患者显著延长(DFS,P=0.035;OS,P=0.020)。结论 基于DWI的RN模型不仅可有效预测ICC患者术 后发生ER,还可有效筛选术 后AC获益人群。 何吉云 杨季春 杨民正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肝部分切除术 肝内胆管癌 辅助化疗 双重动脉血供联合部分 肝 切除术 大鼠模型中线粒体分裂融合自噬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 再生的关系 刘赫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部分 肝 切除术 围术 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部分 肝 切除术 围术 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行腹腔镜部分 肝 切除术 的患者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 后胃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 后24 h和48 h时疼痛缓解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向患者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反馈表,评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ERAS组患者术 后胃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 后24 h、48 h时的VAS和PSQ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用于腹腔镜部分 肝 切除术 患者围术 期的护理中,能够优化术 后临床指标,减轻患者术 后的疼痛程度和改善睡眠质量,且术 后并发症少,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 憨春红 刘金鑫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快速康复外科 医护一体化联合集束化护理模式对肝 癌行部分 肝 切除术 患者的影响 2023年 对医护一体化联合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肝 癌行部分 肝 切除术 病人的围术 期影响的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 癌病人92例,均行部分 肝 切除术 ,对照组用传统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围术 期护理,观察组除了传统模式外,还采用医护一体化与集束化护理联合模式实施干预。结果 观察组术 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 后开始进食时间、术 后住院总天数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出院时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医护患沟通,能更好落实集束化护理措施,值得推广。 尹秀芬 李铂 黄伶俐 孙甜 农路霓关键词:医护一体化 部分肝切除术 护理 托伐普坦用于原发性肝 癌行部分 肝 切除术 后患者水负荷调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考察具有原发性肝 癌合并肝 硬化的患者在行肝 部分 切除术 后出现腹水的情况下,托伐普坦是否具有加快腹水消退时间,缩短住院日的作用,为临床肝 切除术 后肝 硬化腹水患者提供治疗指导。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9.12~2020.11天... 宫业宏关键词:托伐普坦 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 腹水 小鼠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功能指标及干细胞再生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肝 再生是多种效应细胞高度协调的增殖反应,文章旨在揭示小鼠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再生过程中肝 功能指标和干细胞增殖进程,为探究肝 再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C57BL/6小鼠行肝 左前叶切除术 ,建模成功后分别于术 后第2、4、8天收集血清和肝 组织标本。将小鼠分为假手术 组、术 后2天、术 后4天和术 后8天组,每组3只。通过血清生化检测、HE染色评估小鼠肝 部分 切除术 后肝 功能和肝 组织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SOX2 and S100B在肝 再生不同阶段的表达特征。结果PHx后2、4、8天肝 比重均未达到假手术 组水平(P<0.05)。手术 后2~4 d为肝 比重上升的高峰期,术 后4~8 d肝 比重不再明显增加。与假手术 组相比,术 后2天组ALT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AST水平呈现出类似改变,均为术 后第2天急速升高,术 后4、8天较术 后2天有明显下降(P<0.01);与假手术 组比较,术 后2天组ALT/AST升高、AST/ALT降低(P<0.05);与术 后2天组比较,术 后4、8天组ALT/AST降低、AST/ALT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假手术 组小鼠肝 正常增殖细胞(Ki67+)数为38.00±6.24,呈点状分布。PHx后第2天,小鼠肝 组织内Ki67+细胞数为143.00±14.18,增殖程度明显强假手术 组(P<0.01),增殖的细胞多散在分布于肝 实质细胞中。术 后第4天,除肝 实质细胞外,增生的纤维组织细胞和浸润的炎细胞Ki67+(345.00±50.02),呈现出围绕血管分布的特性,且与术 后2天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术 后第8天Ki67+细胞数(42.00±3.51)较术 后2天组显著下降(P<0.01)。与假手术 组比较,术 后2天组SOX2、S100B表达增加(P<0.05);与术 后2天组比较,术 后4天组SOX2、S100B表达增加(P<0.05),术 后8天组S100B表达减少(P<0.05)。结论AST/ALT可以作为评价肝 损伤再生的指标。肝 细胞和非实质细胞共同参与并加速肝 再生的发生,SOX2和S100B阳性细胞在肝 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洋 柯镜 朱可心 邓浩君 饶慧玲 于娟 国宏莉 李珊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 肝再生 SOX2 S100B R2*值评价兔肝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调控部分 肝 切除术 后的肝 再生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R2*值评价不同程度兔肝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WIRI)及其对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和不同热缺血时间组,均行肝 尾叶切除术 。各组分别于再灌注6 h、3 d、7 d、14 d、30 d进行常规MR及BOLD MRI扫描。测量并计算R2*值及肝 再生率(LRR)。30 d扫描结束后检测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冻存肝 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水平,并获取病理切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不同随访时间、不同热缺血时间的R2*值、LRR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R2*值与LRR及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随访时间和不同热缺血时间的交互作用(F=24.600,P<0.001)及两者的单独效应对R2*值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随访时间和不同热缺血时间的交互作用对LRR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5,P=0.528),但二者对LRR的主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随访时间,除热缺血40 min组外,R2*值与LRR均呈显著正相关(术 后3、7、14、30 d r值分别为0.510、0.681、0.612、0.541,P值均<0.05)。同一热缺血时间,R2*值与LRR均呈显著负相关(热缺血0、10、20、30、40 min r值分别为-0.800、-0.852、-0.893、-0.648、-0.853,P值均<0.05)。术 后30 d R2*值与各生化指标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R2*值可无创、定量评价兔肝 WIRI的微观结构改变及其对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再生的影响。一定程度的WIRI(≤30 min)对兔肝 部分 切除术 后肝 再生具有促进作用,且热缺血时间越长,促进作用越明显;超过30 min促进作用明显减低。 陶征征 褚志强 蒋嘉炳 季倩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再生 射频消融术 联合部分 肝 切除术 对原发性肝 癌患者术 后肝 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文章回顾性分析实施射频消融术 联合部分 肝 切除术 (甲组)和单一部分 肝 切除术 (乙组)的原发性肝 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术 后肝 功能指标、术 后并发症情况及术 后18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与单一部分 肝 切除术 比较,射频消融术 联合部分 肝 切除术 对原发性肝 癌患者的肝 功能损害更小,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更低。 方晓锋 刘江海 林冬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部分肝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 复发 肝 脏类器官构建及其对小鼠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再生的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肝 脏类器官对小鼠部分 肝 切除术 后肝 再生的作用。方法体外构建肝 脏类器官,通过形态学、PCR和免疫荧光对类器官进行初步鉴定。C57BL/6小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对照组进行肝 左叶、中叶切除术 +肝 包膜注射200μL PBS;治疗组进行肝 左叶、中叶切除术 +肝 包膜移植200μL类器官悬液。建模成功后分别于术 后第1、4、7天收集标本。通过血清生化检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评估肝 脏类器官对小鼠肝 部分 切除术 后肝 再生的作用。结果类器官体外培养3 d,从直径20μm的囊性结构扩增到约125μm的细胞团(P<0.05),直径扩增近6倍。肝 脏干细胞标志基因EPCAM、SOX9和CK19明显上调(P<0.05),传代前后基因保持稳定。免疫荧光显示CK8、Desmin、AFP和PCNA呈阳性。HE显示术 后第4天,治疗组肝 细胞形态大小基本恢复正常,形态较清晰,无炎症细胞浸润,无脂肪或气球样变。对照组小鼠肝 细胞核仁染色加深,仍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 区域存在肝 细胞坏死区。免疫组化Ki67和Western blotting对增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增殖能力是对照组的3倍。肝 功能检测发现治疗组在术 后第4天ALT、AST、TBIL和DBIL明显下降,ALB合成增加(P<0.05)。结论具有肝 脏干细胞属性和增殖能力的肝 脏类器官,能通过保护肝 细胞、改善部分 肝 切除术 后小鼠肝 功能,发挥促进肝 再生作用。 薛瑞丰 汤宁 汤宁 董春龙 蔡佳晖 袁献温 袁献温 任昊桢 任昊桢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 肝再生 小鼠 3D可视化联合3D打印在肝 癌大部分 肝 切除术 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3D重建系统软件的肝 体积评估和3D可视化、3D打印辅助肝 癌大部分 肝 切除术 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要求的肝 癌行大部分 肝 切除术 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3D组)患者采用3D可视化技术 和3D打印模型进行围手术 期规划和指导,主要基于肝 体积评估等术 前规划和3D可视化分析、3D打印指导肝 切除术 手术 ;对照组(CT组)患者采用传统CT资料进行肝 体积评估等术 前规划、CT二维影像资料指导肝 切除术 。观察指标:虚拟切除 肝 体积、实际切除 肝 体积、残肝 体积、标准残肝 体积比、手术 时间、术 中出血量、术 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3D组与CT组虚拟切除 肝 体积与实际切除 肝 体积、虚拟(术 前)残肝 体积与实际(术 后)残肝 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虚拟切除 肝 体积与实际切除 肝 体积呈正相关性(3D组r=0.990,P<0.001;CT组r=0.943,P<0.001)。3D组与CT组虚拟残肝 体积比、实际残肝 体积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3D组r=0.931,P<0.001;CT组r=0.902,P<0.001)。3D组术 中出血量少于CT组(P<0.05),3D组患者满意度优于CT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 时间、术 后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重建系统软件和CT软件在评估肝 癌大部分 肝 切除术 的肝 体积均可行、准确,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肝 切除术 的安全实施。3D可视化联合3D打印在围手术 规划可减少手术 出血,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潜在优势。 洪峰华 黄大海 叶彬 邱玉芬 梁志银 方兆山关键词:3D打印 肝癌 肝体积
相关作者
杨龙 作品数:39 被引量:135 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肝再生 部分肝切除术 肝切除术 肝肿瘤 人源性 张雅敏 作品数:318 被引量:967 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肝切除术 移植后 肝肿瘤 崔子林 作品数:55 被引量:106 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再生 活体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肝切除术 杨超 作品数:13 被引量:19 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肝再生 肝移植 自噬 肝再生过程 肝细胞生长因子 喻智勇 作品数:44 被引量:125 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肝再生 三氧化二砷 肝切除术 肝脏 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