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66篇“ 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遗传代谢性疾病
李永昶译
关键词:遗传性代谢病
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样本的采集装置及其采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样本的采集装置及其采集方法,属于遗传病检测技术领域,通过智能操作屏的便利,驱动助推组件和采集组件自动移动,方便用户自主取出采样容器,并将样本放置进去后由采集装置自动复位,然后利用封闭组件对...
赛恒付静刘文慧
足跟血采集时间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准确的影响探究
2025年
意在研讨不同足跟血采集时间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精确的作用。此研究聚焦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范畴,期望为优化筛查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出生的 500 例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采血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三组:组 1(出生后72小时(T1)、组 2(出生后72小时至5天(T2)、组 3(出生后5天至7天(T3)。通过对比筛查精确、不良反应发生率、筛查阳率、新生儿后续处理情况、筛查结果一致这五项指标,评估采集时间对筛查效果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采血时间对筛查精确影响明显。组 1(出生后72小时)在敏感与特异上表现突出,在苯丙酮尿症和甲基丙二酸尿症筛查中尤为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组 1 最低(P<0.05)。筛查阳率上,组 1 与组 3 差异不明显,组 2 阳率较高(P<0.05)。新生儿后续管理方面,组 3 的进一步诊断率和治疗率显著高于组 1 和组 2(P<0.05)。结果 一致分析显示,组1的Kappa系数最高(P<0.05),表明出生后72小时采血的筛查结果一致更佳。结论 足跟血采集时间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的精确与结果一致影响重大,出生后 出生后72小时采集为最佳时段。结论 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提供了关键的实践导向,助力提升筛查质量。
闫天茹
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高危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高危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于2023年1月—2024年3月,选择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995例高危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筛查,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期内995例新生儿初筛查阳83例,最终确诊5例,假阳78例,真阴912例,阳率8.34%(83/995),真阳率6.02%(5/83)。确诊病例包括尿素循环障碍及高氨血症4例(其中2例经全外显子组核心家系测序分析确诊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基因变异来源为新发),枫糖尿症1例(基因确诊,变异来源为父亲及母亲)。结论 在高危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的筛查中,运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筛查,及时有效进行专项检查,早期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及时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及生存质量,同时,对遗传代谢病的高危家庭开展咨询,指导优生优育。
罗桂霞张琳罗福永
关键词:串联质谱技术高危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
串联质谱相比于茚三酮-荧光法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对上海财政或医保的预算影响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筛查相比于茚三酮-荧光法(以下简称荧光分析法)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对上海财政或者医保的影响,为MS/MS报销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构建预算影响分析模型,模型研究时限为3年(2025—2027年),基于上海新生儿出生数据以及上海新生儿出生平均降幅预测2025—2027年新生儿人数,临床筛查数据、成本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网站、文献和医院调研数据。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全国和上海的筛查和报销政策,其中,荧光分析法主要用于苯丙酮尿症的筛查,MS/MS可用于多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分别测算MS/MS筛查相比于荧光分析法对上海财政或医保的影响。结果对财政的预算影响分析表明:2025—2027年,荧光分析法财政支出预计分别为158万元、148万元和139万元,MS/MS财政支出分别为2275万元、2137万元和2006万元,MS/MS相比于荧光分析法增加的财政支出分别为2118万元、1988万元和1867万元,财政支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医保基金的预算影响分析表明:2025—2027年,荧光分析法医保基金支出预计分别为111万元、104万元和97万元,MS/MS医保基金支出分别为1593万元1496万元和1404万元,MS/MS相比于荧光分析法增加的医保基金分别为1482万元、1392万元和1307万元,医保基金支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政策梳理方面,串联质谱筛查费用一般由财政支付或患者自付,商业保险、慈善基金会组织等可作为基金补充来源。结论上海市扩大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费用整体可控,为了统一支付口径,方便管理,建议上海市串联质谱筛查费用由财政支付。
肖敦明周善炎陈英耀
关键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财政串联质谱
串联质谱技术联合基因检测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分析串联质谱技术联合高通量基因检测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6 716例新生儿进行48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初筛阳者召回复查,串联质谱复查仍阳者进行相关遗传病的高通量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回顾分析筛查结果。结果 6 716例新生儿中,串联质谱初筛结果为阳者64例,初筛阳率为0.95%(64/6 716),其中男33例,女31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55例;汉族55例,布依族3例,满族2例,苗族2例,土家族1例,彝族1例。共筛查出可疑遗传代谢性疾病16余种,其中氨基酸代谢缺陷病22例,初筛阳率0.33%;有机酸代谢病36例,初筛阳率0.54%;脂肪酸氧化缺陷病6例,初筛阳率0.09%。对初筛阳的新生儿进行召回复查,共召回59例,召回率为92.19%(59/64),有7例新生儿经串联质谱复查后指标仍存在异常,复筛阳率11.86%(7/59),其中男6例,女1例,均为足月儿;汉族6例,布依族1例。检出的疾病包括氨基酸代谢缺陷病2例,有机酸代谢病4例及脂肪酸氧化缺陷病1例。召回复筛阳者4例,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1例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在其ACADS基因上检出c.328G>A和c.1195C>T的复合杂合变异,提示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遗传代谢性疾病总体发病率为0.01%(1/6 716)。另检出遗传代谢性疾病基因携带者2例。结论 串联质谱法是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有效手段,可极大地扩展疾病筛查谱,联合高通量基因检测有助于对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吴芳芳胡亚欣雷榆蒲茜金娟肖丽伍成荣黄靖惠黄海龙余蕾
关键词:串联质谱技术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疾病筛查
广东省佛山地区2018-2023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现状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佛山地区2018-2023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MD)筛查现状。方法:分析329873例新生儿的MD筛查状况、MD患儿确诊情况、MD患儿基因突变情况及氨基酸结构变化。结果:胎龄≤32w、别为男及体重≤1500 g的患儿初筛阳的比例分别相对胎龄33~36w、≥37w、别为女及体重1501~2499 g、>2500 g的患儿更高(P<0.05)。各类MD患儿中,发病例数前三的疾病为原发肉碱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及3-甲基巴豆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发生基因突变的患儿包括希特林蛋白缺乏症SLC25A13基因的c.852_855delTATG突变位点、原发肉碱缺乏症SLC22A5基因的c.51C>G突变位点、瓜氨酸血症I型ASS1基因的c.1087C>T突变位点。除丙酸血症及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患儿各含1例X连锁显遗传(XL)遗传方式外,其余患儿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隐(AR)。结论:广东省佛山地区2018-2023年新生儿MD筛查中发病风险较大的是原发肉碱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及3-甲基巴豆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其中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原发肉碱缺乏症、瓜氨酸血症均较易产生基因突变,且主要通过AR方式进行遗传
邵巧仪袁伟曦余丰张伟岳梦婷苏晞黄湘
关键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振幅整合脑电图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 总结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IEM)患儿不同程度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诊断IEM并行aEEG监测的患儿的围生期资料、不同程度振幅整合脑电图临床特点、头颅MRI表现及随访预后结局。结果 共纳入31例符合诊断IEM,共诊断15种IEM,aEEG结果重度异常23例,轻度异常7例,正常1例;振幅整合脑电图中重度患儿多见于氨基酸代谢障碍(4/4,100%)、尿素循环障碍(5/5,100%)、有机酸代谢(10/12,83.3%),多有肌张力异常、惊厥、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不合并其他畸形,有血氨异常增高、头颅MRI异常。重度aEEG异常患儿死亡率高于轻度aEEG异常和正常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EM是以aEEG重度异常常见,常伴有惊厥、呼吸衰竭、高血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aEEG重度异常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肖倬君彭小明张榕贺芬萍谢晶晶陈孟雨郭琼李军帅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新生儿
串联质谱技术联合基因检测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串联质谱技术联合基因检测即高通量测序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对80例新生儿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男占65%,女占35%,平均年龄为2个月,平均出生体重为3.1kg。这些新生儿因为各种未明原因的症状如反复抽搐、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紊乱、胆汁淤积、黄疸持续不退、慢腹泻和拒乳而受到关注。通过串联质谱技术对80例新生儿进行筛查,结果 表明其中5例为有机酸代谢病,5例为脂肪酸代谢病,14例为氨基酸代谢病,1例为尿素循环障碍,占比达到31.3%。结果 串联质谱技术筛查后结果显示,真阳25例,真阴35例,假阳9例,假阴11例,符合率75.0%;串联质谱技术筛查联合基因检测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真阳36例,真阴44例,假阳和假阴均为0,符合率达到1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串联质谱技术联合基因检测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其筛查诊断的准确和符合率远超串联质谱技术筛查,将其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诊断,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洁琼
关键词:串联质谱技术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2016—2021年漳州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对2016—2021年漳州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初步了解漳州地区先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苯丙酮尿症(PKU)、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和先天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筛查情况及检出率,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检测2016—2021年在漳州地区出生的346976例新生儿干血片中的促甲状腺素(TSH)、苯丙氨酸(Phe)和318570例新生儿干血片中17羟孕酮(17-OHP)、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统计各年份筛查数、筛查率、确诊例数、检出率及各县区确诊情况。结果:2016—2021年CH、PKU筛查率和G6PD、CAH筛查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和2021年筛查率都达到99%以上。6年来共确诊CH患儿224例,检出率64.56/10万;确诊PKU患儿22例,检出率6.34/10万;确诊G6PD患儿3970例,检出率1246.19/10万;确诊CAH患儿7例,检出率2.20/10万。漳州各县(区)中,台商投资区CH和PKU检出率最高,G6PD检出率最高的是平和县,CAH检出率最高的是云霄县。结论: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是早期发现遗传代谢病患儿最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陈田田陈宝英陈美玲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检出率

相关作者

罗小平
作品数:471被引量:2,914H指数:2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儿童 遗传代谢病 新生大鼠 重型肝炎 小鼠
封志纯
作品数:848被引量:4,560H指数:2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婴儿 儿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郝虎
作品数:93被引量:39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质谱技术 代谢组学 早产儿 基因
李思涛
作品数:75被引量:38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代谢组学 文献复习 早产儿 基因 串联质谱
王立文
作品数:181被引量:820H指数:15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患儿 癫痫 TOURETTE综合征 甲基丙二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