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7篇“ 辽河三角洲“的相关文章
- 辽河三角洲湿地能量交换特征
- 2024年
- 为探究辽河三角洲湿地能量交换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盘锦水稻试验站2019年的观测数据,分析盘锦湿地稻田平均场特征和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以及辐射收支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747.8 mm,降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88.7%;全年以西南风为主,其次为东北风,春季风速较大,其他季节风速较小。各季节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最大值均集中在中午,感热通量在春季最大,全年平均值为9.26 W/m^(2);潜热通量集中在5—9月,年平均值为53.39 W/m^(2)。太阳总辐射是影响净辐射的主要因素,各季节净辐射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向下短波辐射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向上短波辐射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在湿地与大气的能量交换中,全年以潜热交换为主,其中春季和夏季以感热交换为主,秋季和冬季以潜热交换为主;Bowen比与风速、蒸散系数与饱和水汽压差呈正相关,蒸散系数与风速呈负相关,Bowen比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增加至趋于稳定。
- 苗静杨同宇易希延孙琳琳袁潮赵硕
- 关键词:湿地辽河三角洲
- 辽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分析
- 2024年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植被生长和区域生态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辽河三角洲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1995—2009年的NOAA/AVHRR NDVI和2009—2020年FY3/MERSI NDVI数据,通过修正拟合和S-G滤波法构建了1995—2020年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和Hurst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NDVI时空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水田和沼泽湿地的植被生态状况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26 a间辽河三角洲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32%;NDVI年内呈典型的单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2)从空间变化上看,区域内NDVI呈西南—东北方向递增,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水田区,次高值分布在沼泽区。(3)绝大部分水田植被逐年变好,且植被生态状况比较稳定,低波动变化区域占96.72%,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持续改善的区域占61.05%。(4)沼泽植被逐年变好的区域占97.67%,变好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双台子河口附近,且该区域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会持续改善。研究结果可为辽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精准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 王莹张晓月李琳琳史宇迪王婷李航周斌冯锐
- 关键词:辽河三角洲NDVI湿地
-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辽河三角洲油田地面沉降监测与建模被引量:3
- 2024年
- 辽河三角洲油田的持续性开采导致严重地表沉降,影响石油采收率和油田生产作业,对地表基础设施乃至生态环境也构成威胁。为保证该区域石油等地下流体资源的安全开采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将相干性信息作为权重融入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中,获取辽河三角洲地区2017-2020年地表形变信息。采用升降轨数据融合分解方法,提取曙光油田区域的垂直及水平东西向形变,并对曙光采油厂储层压实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储层压实与沉降模型反演。结果显示:(1)辽河三角洲区域内存在多处地面沉降,曙光采油厂和欢喜岭采油厂沉降最为明显,视线向平均沉降速率分别达到158 mm/a和73 mm/a;(2)曙光油田呈现出向油田沉降漏斗中心水平移动的规律,且东西两侧移动速率量级基本一致,最大水平移动速率达到-62 mm/a(朝西运动);(3)基于曙光油田储层参数构建的储层压实与沉降模型能较好地对油田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位置进行反演,且沉降范围和量级与InSAR观测结果较为一致。
- 龚志强唐伟蒋金豹李辉张鑫耿旭卫星
- 关键词:INSAR辽河三角洲地表沉降
- 近30年辽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4年
- 深入研究辽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其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20年辽河三角洲7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当量因子系数修正法建立估算模型评估ESV,综合分析研究区ESV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ESV驱动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辽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大部分为耕地,30年间林地、湿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基本无变化.②辽河三角洲ESV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整体呈现出西南部价值高,东北部价值低的空间分异规律.③辽河三角洲地区的所有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ESV缺乏弹性.④辽河三角洲ESV具有空间正相关性,整体而言,辽河三角洲以HH和LL聚类为主,HL聚类多分布在LL聚类边界处,LH聚类分布在HH聚类周围,少量分布在LL聚类周围.⑤辽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的影响因子中,DEM对ESV的影响最小,HAI对ESV影响最大,其次是GDP,所有影响因子的交互结果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均具有增强作用,其中HAI和降水量的交互作用最强,达到了95.58%.
- 王耕张芙榕
- 关键词:影响因素辽河三角洲
- 辽河三角洲稻田不同管理方式稻飞虱种群动态
- 2024年
- 为探明辽河三角洲稻田不同管理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情况,连续2 a进行了稻飞虱发生总量及种群动态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常规稻田粗放管理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总量最高(65.67头/穴),其次为蟹田清洁生产系统,而常规稻田清洁生产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总量最低(46.80头/穴);三类稻田稻飞虱种群动态趋势大体一致,2022年与2023年没有显著差异。
- 李威
- 关键词:稻飞虱种群
- 基于DPSIR模型的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研究 ——以锦州湾和辽河三角洲为例
- 海岸带资源丰富、环境优良、位置优越,但由于人类持续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加,探索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分析海岸带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对于保护...
- 郭京梅
- 关键词:海岸带脆弱性辽河三角洲DPSIR模型
- 生态修复区盐地碱蓬群落碳、氮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辽河三角洲大凌河口湿地为例被引量:3
- 2023年
- 为揭示土壤环境变化及植物群落结构对修复初期河口湿地碳汇格局的影响,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群落尺度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区碳、氮储量分配格局,并定量阐明了盐度、含水率、高程等环境因子对碳、氮储量的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1)春、秋季,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1.93 t/ha和44.72 t/ha,氮储量分别为8.65 t/ha和8.80 t/ha;植物碳储量分别为8.97 kg/ha和180.48 kg/ha,氮储量分别为0.61 kg/ha和16.27 kg/ha。(2)植物碳氮储量与株高、盖度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氮的周转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性。(3)土壤含水率、群落盖度和高程是影响碳、氮储量的最主要因子,地形高程和含水率能解释幼苗期碳、氮储量分异的45.6%以及成熟期碳、氮储量分异的54.5%。研究结果证明了微地形改造、生态补水等措施对湿地碳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张广帅蔡悦荫吴婷婷闫吉顺闫吉顺宫玮孙家文王权明
- 关键词:河口湿地
- 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碳通量特征及空间代表性
- 2023年
- 基于2019—2020年辽河三角洲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碳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Kljun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碳通量的空间代表性。结果表明:受短波辐射和气温的周期变化影响,2019年芦苇湿地对碳的净吸收周期为156 d,NEE峰值出现在7月中上旬,为-40.59μmol·m^(-2)s^(-1),固碳量显著高于2020年,达到0.561 kgC·m^(-2)。2020年的净吸收周期为131 d,NEE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为-41.39μmol·m^(-2)·s^(-1),比2019年提前,生长季夜间呼吸作用较强,导致固碳量较低;碳通量在春季和夏季呈明显的U型日变化,秋冬季碳通量变化较平稳。2019年和2020年夏季的日平均最大值分别为-16.86μmol·m^(-2)·s^(-1)和-13.61μmol·m^(-2)·s^(-1),2020年最大值出现在11:00,比2019年提前;主导风向和不稳定层结状态90%最远距离贡献点的分布区域均在0°~90°和180°~270°方向。通量源区80%的上风平均距离最远为120 m,通量贡献峰值在距离通量塔10 m的位置。源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也逐渐扩大,主风向70%的通量贡献范围内是芦苇植被;在源区范围内,芦苇提供了76.20%的碳通量信息,水体提供了17.82%的通量信息,通量观测数据在夏季白天属于代表性级别,全年属于可接受级别。研究有助于了解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和减排中的能力和作用。
- 吴琼温日红贾庆宇张大为赵一俊于文颖于文颖王楠
-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 段云莹裴绍峰廖名稳翟世奎翟世奎杨士雄赵俐红叶思源袁红明周攀王锦
- 关键词:滨海湿地辽河三角洲光照营养盐
- 氮肥和养蟹对辽河三角洲水稻土微生物的影响
- 辽河三角洲稻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水稻稳产增产,氮肥常被大量施用;为提高稻米品质并提高稻田增加值,稻蟹共作模式在该地区广泛推广。氮肥和螃蟹的投入势必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发生改变,...
- 郑晗
- 关键词:辽河三角洲氮肥土壤性质
相关作者
- 叶思源

- 作品数:221被引量:1,67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湿地 辽河三角洲 沉积物
- 周广胜

- 作品数:499被引量:12,161H指数:6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玉米 全球变化 植被 夏玉米
- 胡远满

- 作品数:318被引量:6,724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森林景观 岷江上游 景观 驱动力 景观变化
- 肖笃宁

- 作品数:201被引量:9,137H指数:5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景观生态学 绿洲 景观 景观指数 景观变化
- 贾庆宇

- 作品数:101被引量:97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芦苇湿地 盘锦湿地 辽河三角洲 芦苇 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