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6篇“ 轻组有机碳“的相关文章
一种提高石灰性土壤有机、重有机含量的施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石灰性土壤有机含量的施肥方法,该方法是将硝酸钙和腐殖酸作为底肥施用,其中,硝酸钙以CaO计的施用量为150 kg/hm<Sup>2</Sup>,腐殖酸的施用量为500 kg/hm<Sup>2</...
俄胜哲赵天鑫袁金华王钰轩
3种不同农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索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的影响。【方法】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土壤、重有机含量。【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含量在0~30 cm土层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0~10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有机的平均含量为枣园>枣麦间作>小麦。农田转变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土壤中有机含量显著增加了46.12%和9.45%,而有机储量则表现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增加了25.10%,农田转变为果农间作园后下降了4.8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及其分配比例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重有机分配比例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农田转变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虽然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层的有机含量,而且在0~40 cm土层,有机及重有机增加均是总有机积累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的作用逐渐减弱。
王卫霞杨光阿丽娅•阿力木王振锡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连续14年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有机有机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依托于2001年布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于2014年测定了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处理下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中表层土壤(0~5、5~10、10~30 cm)总有机(SOC)和有机(LFOC)在作物生育期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有机在土壤剖面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比传统耕作T,NTS和TS处理能显著提高0~30 cm土层中SOC、LFOC的含量,在作物播种前较T分别提高了19.51%、64.58%和13.36%、42.08%,在收获后分别提高了28.00%、85.37%和18.61%、77.82%,而SOC、LFOC含量NT和TP处理与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作物播种前至收获后,各处理下0~30 cm土层SOC含量均有减小趋势,其中NTS和TS处理变化量最小,NT和TP处理加大了作物生育期间SOC和LFOC的消耗;LFOC可以灵敏地反应出土壤有机的变化。因此,在该区推行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的积累和土壤质量的改善,促进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杰李玲玲谢军红邓超超彭正凯Yeboah StephenLamptey Shirley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轻组有机碳
植被恢复对岩溶石漠化区土壤有机有机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SOC)及其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10,15,20a后土壤(0—30cm)SOC和土壤有机(LFOC)的变化。[结果]石漠化土地在进行植被恢复后,SOC和LFOC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使表层0—10cm的SOC和LFOC储量明显增加,且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同时植被恢复对表层(0—10cm)SOC和LFOC储量的影响要远高于下层(20—30cm);植被恢复后LFOC储量的增幅远高于SOC储量。[结论]在石漠化区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石漠化,增加的流通。
李衍青蒋忠诚罗为群邓艳蓝芙宁覃星铭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总有机有机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以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为对象,设置传统的果园清耕与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两处理,分别采集0~5、5~10、10~20cm及20~40 cm土层土样,探讨了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总土壤有机(TOC)、有机(LOCF)、重有机(HOCF)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果园清耕相比,TOC含量及土壤有机密度(SOCD)显著增加,增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0~5、5~10、10~20 cm土层LOCF含量分别比清耕处理增加了7.02、4.57倍和2.49倍,LOCF分配比例(LOCF/SOC)比清耕处理提高了7.01、4.57倍和2.51倍,说明间作白三叶较好地改善了果园SOC质量;与LOCF及SOC含量的增幅相比,HOCF含量增幅较低,说明HOCF受间作白三叶影响较小。LOCF对间作白三叶敏感,是指示果园生草土壤有机变化的良好指标。
张玉岱李同川张道勇贾曼莉郭宏李会科曹卫东
关键词:果园生草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为确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东北温带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采用土壤有机分离方法,研究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农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LFOC)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LFOC含量天然次生林高于农田,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0~20 cm)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LFOC)含量差异显著。天然次生林转变为农田下降幅度为2.48~4.17 g/kg。土壤团聚体LFOC含量、土壤团聚体LFOC分配比例均表现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粒径2.00~1.00 mm最高,0.25~0.50 mm为最低。天然次生林转变为农田土壤团聚体LFOC主要损失在大团聚体>0.25mm中。>2.00 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LFOC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转变为农田时,大团聚体土壤LFOC的下降最明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高于农田,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结论]土壤有机可作为土壤有机库变化的早期敏感指标。
郑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亚热带丘陵几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有机的分布被引量:13
2013年
通过选取亚热带丘陵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分析有机有机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含量(SOC)、有机含量(LFOC)和LFOC/SOC均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分别介于1.49~16.80 g kg-1、0.11~2.58 g kg-1和3.2%~20.2%之间,以表层土壤SOC、LFOC的数量最为丰富、质量最高,且各土壤的剖面分布趋势相似。不同母质发育的剖面土壤发生层有机储量介于66.66~95.83 t hm-2,以板岩红壤最高,花岗岩红壤最低;而有机储量介于6.09~10.37 t hm-2,以板岩红壤最高,紫色土最低。从储量上看,底土层(B、BC、C层)贮存了主要的有机和可观的有机。此外,亚热带林地表层土壤LFOC/SOC要高于温带林地表层土壤,这反映出气候、地形和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李洁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张杨珠
关键词:母质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深层土壤有机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13年
以黄土丘陵区林地(刺槐和柠条)、撂荒地及坡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以浅层土壤(0—100 cm)为对照,采用有机密度分法对不同利用类型深层土壤(100—400 cm)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其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9 1.76 g/kg,分配比例变化范围为4.19%32.24%;各利用类型下亚深层(100—200 cm)、深层(200—400 cm)土壤有机含量为浅层的12.4%39.8%,分配比例为浅层的28.7%66.2%;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降幅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现为刺槐林地>撂荒地>柠条林地>坡耕地;2)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同一土层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不同,浅层、亚深层和深层土壤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表现为林地>撂荒地>坡耕地。3)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浅层土壤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却降低了亚深层、深层土壤有机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即与浅层土壤相比,植被恢复相对增加了深层土壤有机的稳定性。
马昕昕许明祥张金邱宇洁脱登峰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
黔中地区3种林分土壤有机含量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黔中地区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林分土壤有机(SOC)、有机(LFOC)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0~60 cm土层内阔叶林的有机含量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09倍、1.16倍,有机含量阔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27倍、1.40倍。土壤有机分配比例顺序为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不同林分间有机有机差异均以0~15 cm为最大,该层阔叶林有机含量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16倍、1.24倍,有机含量阔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48倍、1.54倍。
姜霞王进李丛瑞戴晓勇张贵云刘兰
关键词: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该研究基于土壤有机在土壤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火干扰后不同年份高强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的影响。用比重分离法对兴安落叶松林火干扰后3年(2008年)、火干扰5年(2006年)和火干扰后9年(2002年)样地及各对照样地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年限火干扰后土壤有机存在显著差异(P<0.05):火干扰后3年土壤有机增加11.99%,而火干扰后5年土壤有机含量减少了8.77%,火干扰后9年土壤有机含量减少了6.27%,减少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与土壤含水率并无显著性关系;火干扰后3年和5年样地有机与pH值呈显著性负相关,火干扰后有机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性负相关(P<0.05)。火干扰后短期内土壤有机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季节动态性。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火干扰对北方森林土壤循环、平衡的影响机理以及火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陆昕胡海清孙龙魏书精
关键词:火干扰

相关作者

李月梅
作品数:51被引量:426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 甘蓝型春油菜 春油菜 土壤养分
杨玉盛
作品数:533被引量:7,291H指数:50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杉木 杉木人工林 土壤呼吸 人工林 亚热带
王启基
作品数:114被引量:2,933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曹广民
作品数:223被引量:2,845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草地 高寒矮嵩草草甸
曾宏达
作品数:58被引量:712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亚热带 土壤呼吸 草坪 马尾松林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