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6篇“ 超低渗透储层“的相关文章
-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适应性判别方法和装置
- 本发明提供的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适应性判别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工区内待判别油藏的储层敏感指数和空气渗透率;将所述储层敏感指数和所述空气渗透率投入预建立的所述目标工区的储层敏感指数‑空气渗透率关系版图,所...
- 张文旗杨阳刘达望顾斐王宇宁董若婧
- 超低渗透储层注水吞吐微观油水运移特征被引量:5
- 2023年
- 注水吞吐已经成为国内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技术之一。为探索超低渗油藏注水吞吐过程中油水运移特征,利用南泥湾长6储层天然岩心与模拟填砂管模型,测试了时间与压力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开展了注水吞吐动态渗吸的作用范围与微观动用特征的研究。分析发现:第一轮和第三轮吞吐效果随着闷井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好,但第二轮吞吐效果逐渐变差,闷井压力的增加可以促进吞吐效果。动态渗吸作用范围与渗吸时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含油饱和度变化差值随渗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渗透率、孔隙尺寸影响吞吐过程中水的波及与大小孔道中原油的二次运移,开发实践中应尽量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同时也需要重视不同孔径孔隙中发生的油水二次运移。
- 崔鹏兴侯玢池孟选刚党海龙王晨晨
- 关键词:注水吞吐岩心驱替
-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适应性判别方法和装置
- 本发明提供的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适应性判别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工区内待判别油藏的储层敏感指数和空气渗透率;将所述储层敏感指数和所述空气渗透率投入预建立的所述目标工区的储层敏感指数‑空气渗透率关系版图,所...
- 张文旗杨阳刘达望顾斐王宇宁董若婧
- 超低渗透储层全孔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40
- 2020年
- 为深入研究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的全孔径分布特征及不同孔喉尺度下的分形特征,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10块超低渗透岩心样品,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实验,运用联合压汞法对储层全孔径大小及分布进行分类并定量表征,采用Brooks-Corey模型计算孔喉的分形维数,研究不同孔隙空间和整体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超低渗透储层在不同孔喉尺度下其孔隙结构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对应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全孔径分布范围从3.6 nm到400μm之间,曲线呈多峰形态,主要发育纳米孔(孔径小于0.1μm)和巨孔(孔径大于10μm)。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Ⅰ类和Ⅱ类,对应的平均总分形维数DT分别为2.586 2和2.605 5,Ⅱ类储层物性和连通性较差,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超低渗透储层全孔径孔隙结构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对应孔喉段的分形维数具有D1>D2>D3的关系.孔隙半径大于50μm的巨孔具有分形特征且结构复杂程度较高;喉道分布介于0.1~10.0μm之间的微孔和中孔,其分形特征与储层溶蚀孔发育程度有关;纳米孔相对于巨孔、中孔和微孔而言,具有相对均匀和规则的喉道分布,对应分形维数最小.超低渗透储层不同孔喉类型及孔径大小的发育造成了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各异,其分形维数大小与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储层矿物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加剧了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影响着储层质量评价和油田后期开发.
- 张全培王海红刘美荣周创飞徐静刚胡克来朱玉双
- 关键词: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恒速压汞
-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被引量:37
- 2020年
-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7块超低渗透岩心样品,分别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明确了超低渗透储层孔喉分布特征、孔隙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含量;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储层孔喉分形特征,系统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参数和矿物成分及其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储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黏土矿物中绿泥石含量最高。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排驱压力可将储层孔隙结构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3种类型,其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孔隙结构非均质性逐渐增强。高压压汞所得的孔喉大小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依据分形特征曲线存在的明显转折点,将孔隙空间分为大孔、中孔和微孔,微孔相对于大孔和中孔而言孔隙分布较为均匀和规则,对应分形维数最小。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表征储层的孔隙空间,T2T2cutoff段可动流体孔隙空间和有效孔隙符合分形结构,对应的分形维数均反映相互连通孔隙的复杂程度。储层孔喉分形维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与孔隙结构参数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储层的矿物组成及其含量是决定分形维数大小的内在因素,进而影响储层质量和孔隙结构特征。
- 张全培吴文瑞刘丽萍杨红梅王联国解宇航朱玉双
- 关键词:孔隙结构超低渗透储层核磁共振
- 杂化含氟活性剂在超低渗透储层界面的吸附与活化作用研究
- 我国低渗、特低渗和超低渗透等复杂岩性的油藏储量大,分布广,占总油气储量76%以上。其中超低渗透油藏在复杂岩性油藏剩余储量中的占比大,但由于该类储层渗透率低、孔喉连通性差、粘土矿物的水化作用强,开采过程中存在注水压力高,注...
- 杨艳
-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莫里青地区的储层微观研究尚不完善,表现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孔隙结构差异性成因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认识不清。通过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等技术,结合多元分析方法等数学手段对莫里青断陷双二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精细表征并划分孔隙结构类型,从沉积和成岩作用方面剖析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成因,并借鉴多元回归分析思想建立储层渗透率预测方程,筛选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莫里青地区储层具有特低-超低渗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孔隙结构特征总体表现为排驱压力偏低、曲线平台不明显、分选性略差、细歪度为主的特点,可划分为3大类、4小类,即Ⅰ类中孔低渗细喉型、Ⅱ类低孔特低渗微细喉型、Ⅲa类低孔特低渗微喉道和Ⅲb类低孔超低渗微喉道型;原始沉积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的初始差异,成岩过程中的压实和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孔隙结构复杂的另一重要因素。孔喉半径均值、孔隙结构系数、排驱压力3个参数对储层物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孔喉半径均值影响最大。该研究方法与结果对类似的特低-超低渗透砂砾岩储层研究及后期储层分类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彭梦玲张金亮杨川
- 关键词:储层地质学微观孔隙结构压汞曲线莫里青断陷
- 有关超低渗透储层油田产能评价及预测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关超低渗透储层油田产能评价及预测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收集反映岩性、物性、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等地质参数的测井参数;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时,对各参数进行平均化、筛选最大值等方法;再引入表征储层渗透率变化的非均质...
- 李少华李紫琪史敬华于金彪戴涛
- 孔喉半径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特低-超低渗透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
- 2018年
- 针对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储层开发时,仍然存在储层认识程度低的问题.其中,明确特低-超低渗储层物性、含油性及流动性的主控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常规压汞、核磁共振、孔渗测定、粒度分析和X衍射等实验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储层特征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平均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3~1.7μm之间.大于1.5μm的孔喉半径对应常规低渗透储层,以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0.5~1.5μm孔喉半径对应特低渗透储层,以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粗粉砂岩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65%;0.1~0.5μm孔喉半径对应超低渗透储层,以粗-细粉砂岩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介于50%~60%.孔喉半径决定了储层物性和流体饱和度特征,并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相带,应作为特低-超低渗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
- 吕洲王玉普李莉张文旗顾斐张洋于利民林晓海
- 关键词:孔喉半径松辽盆地石油地质
- 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为认识特低渗透储层成岩相分布以及微观渗流特性,尤其是孔隙结构对岩石渗流能力的控制作用,以合水地区长6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油水相渗、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了不同成岩相储层的渗流特征,并结合恒速压汞、高压压汞实验测试结果及产油能力,探讨了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与渗流规律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孔隙中的油能否被驱出主要取决于连通孔隙的喉道参数,优势成岩相储层孔喉半径及有效喉道体积大,流体易于流动,驱油效率高;孔喉半径比大、孔喉分布范围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是不利成岩相储层渗流能力差和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 石亮亮王磊陈世栋陈珂王安成
- 关键词:渗流特征孔隙结构成岩相超低渗透储层
相关作者
- 何顺利

- 作品数:289被引量:2,500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 靖边气田 苏里格气田 成岩作用
- 于红岩

- 作品数:15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决策树 束缚水饱和度 低阻油层 产水率 SIGMOID函数
- 汤宏平

- 作品数:20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低渗透 测井解释 鄂尔多斯盆地 测井 水淹级别
- 吴河勇

- 作品数:77被引量:1,347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北部 海拉尔盆地 成岩作用 油气远景
- 雷刚

- 作品数:42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油藏 应力敏感 应力敏感性 非达西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