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5篇“ 起搏方式“的相关文章
希浦系统起搏对比传统起搏方式被引量:1
2024年
与传统起搏方式相比,希浦系统起搏最重要的优势在于起搏沿自身传导系统下传,可以维持、恢复心室同步性。特别在心室起搏依赖、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起搏患者中,希浦系统起搏较传统起搏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心室同步性,维持、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临床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
王俊骁张魏巍黄婧娟张星语李若谷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起搏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起搏方式优化选择的网络荟萃分析
背景: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现仍呈升高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心衰的治疗模式也从单纯药物治疗转变为积极器械治疗。对于需起搏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从早期的右心室起搏发展至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到现如今新出现的...
厉曹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汉中市中心医院的92例S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低位房间隔组49例(采用低位房间隔起搏)和右心耳组43例(采用右心耳起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早期和心室舒张末期时的血流流速比值(E/A)、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和心电图表现(P波时限、P波离散度、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术后心脏不良事件(房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LVEF、E/A较术前均明显升高,LAVI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低位房间隔组的LVEF、E/A分别为(50.28±5.39)%、1.20±0.15,明显高于同时间右心耳组的(47.16±4.21)%、1.12±0.17,低位房间隔组的LAVI为(32.27±2.28) mL/L^(2),明显低于同时间右心耳组的(34.01±2.54) m L/L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低位房间隔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离散度明显较术前降低,而右心耳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离散度分别为(129.48±7.12) ms、(32.73±5.02) ms,与其术前比较明显升高,且相同时间低位房间隔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离散度分别为(119.13±8.54) ms、(25.08±4.86) ms,明显低于右心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SAC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位房间隔患者的SACT为(142.28±4.75) ms,与右心耳组的(143.07±4.29)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低位房间隔组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右心耳组的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房间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4%,略低于右心�
任琳子杨淑罗超马妮娜车奕宏
关键词:起搏方式心功能房性心律失常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传统起搏方式的临床及电生理对比研究
目的将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
孙慧珍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起搏生理性起搏
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RVS,对照组采用RVA。观察两组电极导线参数、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及QRS时限、心室起搏、心室感知百分比、心功能、心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后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起搏阈值、心室起搏百分比、Tei指数、LVEDV水平、BNP、CR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Ts-SD、PPEI-APEI的绝对值、QRS、心室感知百分比、LVEF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对比RVA而言,RVS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Ts-SD、PPEI-APEI、QRS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室起搏、心室感知百分比,改善机体的心功能以及心衰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马伟利
关键词:心房颤动
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究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及经济效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广元市中心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240例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器植入位置将其分RVA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n=141)与RVS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n=99),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RVS组术后1、3个月起搏阈值与电极阻抗均显著低于RVA组,感知阈值高于RVA组(P<0.05);RVS组术后1、3个月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肺动脉射血前间期-主动脉射血间期(PPEI-APEI)绝对值及QRS时限水平均显著低于RVS组(P<0.05);RVS组术后术后1、3个月心室起博百分比显著低于RVA组;心室感知百分比显著高于RVA组(P<0.05);RVS组术后1、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Tei指数均显著低于RV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RVA组(P<0.05);RVS组术后1、3个月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两组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能有效改善RVA起搏心室收缩不同步情况,保护心功能,延缓心衰,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起搏方式
倪水清贺集贤王建平徐磊徐鸿
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患者的最适起搏方式探索被引量:2
2020年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在有起搏指征的患者中,对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患者最适的起搏方式一直在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起搏依赖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不能很好地保持心脏电机械同步性,而近年来的经希浦系统的生理性起搏可能是该类患者新的治疗选择。现对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影响和起搏方式探索进行综述,为未来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褚松筠盛琴慧周菁
关键词: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起搏
不同最小化心房起搏方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这三种模式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植入...
初蕙君
关键词:房性心律失常起搏器
对食道调搏不同起搏方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对食道调搏不同起搏方式终止室上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室速(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择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80例室速、心房扑动、室上速患者,将其实施分组,再分别以程控期前的刺激法、猝发脉冲法、超速抑制的起搏法实施终止,对终止效果实施分析。结果:各类型的起搏方式在疗效比较中不存在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对室上速实施食道调搏的方式能够得以有效终止,总疗效为97.78%(88/90);心房扑动的终止总疗效是38.33%(23/60),其中猝发脉冲法终止疗效相比程控期前的刺激法与超速抑制的起搏法疗效皆高(P<0.05);对室速实施超速抑制的起搏法疗效为26.67%(8/30)相比程控期前的刺激法10.00%(3/30)及猝发脉冲法0(0/30)皆高(P<0.05)。结论:对食道调搏不同起搏方式对室上速进行终止的效果相比心房扑动、室速疗效皆高,能够为临床提供对症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赵一娜刁青
关键词:食道调搏起搏室上速心房扑动室速
两种起搏方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效果对比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和双心室起搏(BIV)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慢性心力衰竭伴永久性房颤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的住院患者36例,随机分为RVA组和BIV组各18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评估NYHA分级,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NT-proBNP水平;测量QRS波宽度,记录起搏比例;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有无二尖瓣反流(MR)。结果:(1)BIV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QRS时限均显著短于RVA组(P<0.05);两组起搏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2)术后1个月,BIV组NYHA分级显著低于术前及RVA组,6-MWD显著长于术前及RVA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NYHA分级、NT-proBNP水平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术前及RVA组同时间节点(P<0.05,P<0.01),6-MWD非常显著长于术前及RVA组同时间节点(P<0.01)。(3)术后6个月、12个月,BIV组MR发生率、LVEDD显著降低且低于RVA组,LVEF显著增加且高于RVA组(P<0.05)。结论:对于有永久性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房颤患者,BIV起搏可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芳张庭瑜张伟丁小云田晓娟吕果刘振国耿李科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双心室起搏

相关作者

耿仁义
作品数:51被引量:21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 起搏方式 并发症 心律失常
王方正
作品数:389被引量:2,823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器
朱中林
作品数:46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起搏器 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起搏方式
王如兴
作品数:312被引量:774H指数:12
供职机构:无锡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 电导
陈新
作品数:266被引量:2,257H指数:2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