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篇“ 赤潮甲藻“的相关文章
黏土组合芽孢杆菌Ba3控制赤潮甲藻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细菌溶藻和黏土吸附的特性,探索了溶藻菌Ba3与黏土组合控藻技术。正交实验确定了投加量为1.0%Ba3无菌滤液和100 mg·L^(-1)黏土为最佳组合,该组合技术在24 h内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藻率达到94.0%。分别对比了单独投加无菌滤液、黏土、黏土+Ba3无菌滤液、黏土+PAC、黏土+H_(2)O_(2)的控藻效果。结果显示,黏土+PAC、黏土+H_(2)O_(2)组合在12 h后出现了藻密度“回弹”现象,黏土+Ba3无菌滤液在48 h后的溶藻效果达到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检测试验前后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Ba3无菌滤液组合黏土的高效控藻效果,有望在赤潮甲藻控制中应用推广。
喻光烺王英苏玉萍钟启俊郑璐薇冷东梅
关键词:黏土米氏凯伦藻赤潮
假单胞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液控制赤潮甲藻的研究
2022年
将海洋虾池中分离保存的5株假单胞菌菌液与高密度的链状裸甲藻共培养,观察链状裸甲藻的存活能力,分离筛选出高效溶藻菌Ps3.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和测序比对结果,鉴定菌Ps3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采用乙酸乙酯作为发酵液提取相,将不同体积分数投加量下乙酸乙酯提取相溶液和剩余相溶液对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溶藻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积分数4.0%的乙酸乙酯提取相对链状裸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溶藻效果最好,48 h溶藻率分别为98.4%和95.9%.
郑璐薇林洪苏玉萍Balaji Prasath BARATHAN郑毅郑怡
关键词:假单胞菌米氏凯伦藻发酵液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典型水华蓝藻及赤潮甲藻的研究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排入湖泊水库和海洋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有害藻华的爆发愈发频繁。有害藻华的频繁爆发,造成水体污染,破坏了淡水和海洋系统正常的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也有潜在的威胁。...
郑武
关键词:羟基自由基强电离放电有害藻华锥状斯氏藻东海原甲藻
文献传递
我国海域赤潮甲藻孢囊形态与分布特征研究
在开展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33个主要海湾或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采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以往调查资料,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海域主要甲藻孢囊种类和数量的空间分布;对9个代表性海域的甲藻孢囊开展了群落相似性分析;同时,通过对大连长...
郭皓
关键词:海域环境赤潮甲藻孢囊
一株海洋细菌对三种赤潮甲藻抑制效应的研究
近些年全球赤潮频繁发生,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害,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途径尤为重要。国内外不少专家都在研究如何利用细菌来控制赤潮。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从中国东海赤潮爆发区分离纯化对赤潮藻有抑制作用的细菌。  第一,样品的采集和...
朱兴彪
关键词:海洋细菌赤潮甲藻
文献传递
长牡蛎净化技术及赤潮甲藻对其性成熟和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为广温广盐性,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我国长牡蛎年产量达到近百万吨,不仅满足了国人的需求,而且...
慕翠敏
关键词:长牡蛎赤潮甲藻性成熟早期发育大肠杆菌净化技术
一种提取赤潮甲藻核酸的方法
一种提取赤潮甲藻核酸的方法,涉及赤潮生物核酸提取方法,需要建立一种提取赤潮甲藻核酸的方法,本发明采取藻液,并进行显微镜计数,其特征是取10mL藻液于50mL离心管中,置于100℃沸水浴中,然后分别在不同煮沸时间取样,然后...
张凤英马凌波石彦红徐兆礼
文献传递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没有摄食外,其它5株甲藻,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均具有摄食能力,但对摄食对象的选择和摄食率有差异,多数摄食率是在4 h达到最大,白天的摄食能力强于夜间。研究说明了在营养盐限制环境中,有些具有兼性营养能力的甲藻对细菌和/或更小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可能对维持和促进其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清春于仁成宋静静颜天王云峰周名江
关键词: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微小原甲藻摄食
6种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藻类的吞噬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选取6种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的赤潮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采用经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DTAF)标记灭活的荧光饵料藻进行投喂,观察目标甲藻是否存在吞噬行为,研究光照、营养盐条件对目标甲藻的吞噬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链状亚历山大藻能吞噬旋转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东海原甲藻能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但其摄食概率非常低,且不受光照和营养盐条件的影响。实验中,未观测到米氏凯伦藻、海洋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吞噬行为。在黑暗中培养48-72h后,目标甲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虽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具吞噬行为属于混合营养生物,但光合自养是目标甲藻获取营养、维持生长最主要的方式。
张淑雯张云欧林坚齐雨藻吕颂辉
关键词:甲藻混合营养
大窑湾养殖区赤潮甲藻孢囊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2006—2007年对大窑湾养殖区的甲藻孢囊进行了研究,结果检出10种甲藻孢囊,分属于4大类9种甲藻孢囊,其中原多甲藻类孢囊2种,膝沟藻类孢囊5种,钙质类孢囊1种,裸甲藻类孢囊1种,一种艉杆藻(Ensiculifera Balech)和一种易碎藻(Fragilidium mexicanum)是中国沿海新记录的两个种类,此外还有一种无法鉴定到种的一种原多甲藻孢囊。膝沟藻类孢囊的种类数占绝对优势,占50%,其次是原多甲藻类孢囊占30%,钙质类孢囊和裸甲藻类孢囊各占10%。10种孢囊中有3种异养型孢囊和7种自养型孢囊。并发现两种产麻痹性贝毒(PSP)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复合体(Alexandrium tamarense/A.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密度的季节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在2007年1月份和2007年的8月份出现了两个高峰。2007年的1月份达到了调查全年的孢囊密度最高值,达到了1.09×103 cysts/g湿重,2007年的8月份出现的第二次高峰期孢囊密度达到了0.86×103 cysts/g湿重。孢囊密度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的10月,只有280 cysts/g湿重。全年孢囊平均密度为695.5 cysts/g湿重。甲藻孢囊的多样性指数除了2007年的9月和10月以外,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0.17—0.55,全年的平均值为0.46。
魏洪祥赵文梁玉波
关键词:甲藻孢囊

相关作者

齐雨藻
作品数:192被引量:2,260H指数:3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赤潮 浮游植物 球形棕囊藻 环境因子 甲藻
吕颂辉
作品数:215被引量:1,455H指数:2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赤潮 浮游植物 东海原甲藻 米氏凯伦藻 球形棕囊藻
周名江
作品数:153被引量:1,771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赤潮 有害赤潮 亚历山大藻 黑褐新糠虾 塔玛亚历山大藻
王广策
作品数:259被引量:877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条斑紫菜 藻红蛋白 海藻 藻胆蛋白 R-藻红蛋白
邹景忠
作品数:48被引量:987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赤潮 赤潮生物 富营养化 有害赤潮 海洋微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