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65篇“ 语言符号“的相关文章
论本维尼斯特的语言符号学体系
2025年
本维尼斯特立足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思想,提出话语层面的语义学和跨语言分析中的元语义学两条路径,进而构成符意学、语义学和元语义学三种模式。符意学关注语言符号自身的意指性,语言符号在封闭系统内作为交流的基础材料,只有在语言群体中被识别出来才能发挥其意指功能;语义学围绕话语的意指层面,在句子表达形式中揭示语言的交际功能;元语义学针对文本和作品进行跨语言分析,作者创造出适合再现情感的意象,使自己的独特体验内在于话语。这两条路径和三种模式,构成了本维尼斯特符号学思想的主要脉络,并且对后续符号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庞茂森
关键词:语言符号学语义学
作为语言符号跨学科研究范式的语言景观——定义、方法与展望
2025年
自20世纪末兰德里(Rodrigue Landry)和布尔赫斯(Richard Bourhis)系统性提出“语言景观”的概念以来,语言景观研究便开始成为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研究的一大显学。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化和拓展,语言景观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对公共区域内特定言语社区书面语言标语的关注。基于当前研究,语言景观可以被分为非虚拟语言景观、虚拟语言景观和混合性语言景观等三大类。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则需要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兼顾共时与历时分析以及融合多模态研究方法。但是,语言景观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建立相关语料库以及释放社会效益。
唐东旭刘利民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公共空间语言符号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广播外宣记者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2025年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对此,广播外宣记者需灵活调整语言风格,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化叙述,并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性语言来提升信息的吸引力。同时,精心选配的背景音乐和音效,以及播报时恰当的停顿与节奏变化,不仅为广播传播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还能准确传达出声音所蕴含的情感与质感。这些策略在广播传播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充分彰显了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可或缺性,它们共同构建了广播传播的深度与魅力。
金杨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语言运用非语言符号
数智媒介场域的语言符号演化及其文艺效应研究
2025年
符号包括语言,语言符号的一种特殊、典型形式,是符号衍生的重要的主体形式。媒介环境的变迁对语言符号的产生、传播、演化、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键性相互作用。数智媒介场域的语言符号受宏观外在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因素,以及微观内在的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因素的变化,彰显出“他性”不断衍义的多元超越意义。但承载着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社会经验、政治文化等内容,表征为视、听、触等统感具身的感染性、交互化等多维特性的数智媒介场域的语言符号,亦需正确的文艺引导,以益于当代文艺话语理论的有效建构,以及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邢娟妮
关键词:语言符号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不可论证”内涵探讨
2025年
被看作语言符号“头等重要”原则的任意性原则自从被索绪尔提出来以后,影响很大,所引发的争议也很大。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兴起后,对任意性原则的质疑、否定之声尤盛。这其中有索绪尔自身理论体系不自洽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将任意性定义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不可论证”性,从而带来一些在其理论体系内无解的问题,比如:“不可论证”内涵面临大量无法自圆其说的反证,造成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对立,最后“反噬”任意性自身。其实任意性的本质不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是否“可论证”,而在于这种“可论证”是否是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不可论证”并非任意性的本质属性,任意性不应以是否“可论证”为前提。任意性的本质属性是能指与所指联系的非本质性、非内在性、非必然性,以及能指与所指通过“人为约定、社会俗成”机制结合的自由多样性。
骆明弟
关键词:任意性
语言活动的仪式性——一次语言符号学的冒险
2025年
文章是一次语言符号学的冒险,即通过语言来反思语言,而且这个反思基本上是批判性的,甚至是否定性的。为更好地理解语言,我们需要超出语言本体观,并走出“工具论”和“传输论”的观念桎梏。不妨将语言理解为“语言活动”,即语动(languaging)。它是一种具身性的构义活动(embodied action of meaning-making),是主体构建其直接经历的意义现实的行动,即语言建模(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建模)。然而,仅仅将语言视为语言活动还不够,因为这样会过度消解语言被视为符号性系统时的可能特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将语动进一步视为一种“仪式”,即作为意义潜势的操纵符号的具身性建模活动。因此,语言是主体选择意义而构建其直接经历的意义现实的构义仪式,是在作为“内连主体”的个体身上发生的符号活动。
余红兵
关键词:语言活动
基于象形字的语言符号学研究
2024年
本文旨在通过语言符号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象形字的起源、演变、语言符号学特性及其在现代语言中的应用与影响。本文首先概述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接着分析象形字的定义、分类、起源与演变过程。随后,本文将重点探讨象形字的语言符号性质、功能与意义,并考察其在现代汉字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现代语言发展的影响。
卢尹世盟
关键词:象形字语言符号学
语言符号资本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互动研究
2024年
语言符号资本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个体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交流需求,还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社会地位;而个人的语言能力又反过来影响到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从社会层面来看,语言符号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各领域如教育、文化、贸易等的进步。健康的语言市场有助于个体语言符号资本的价值实现,进而促进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语言符号资本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托、交互作用的。因此,关注两者的互动有利于全面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推动语言资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为建构稳定良性的语言环境贡献力量。
曹进徐冉
关键词:语言符号符号资本互动语言产业
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辩证关系
2024年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问题历来备受争议。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之一,对任意性的批评也日益增多。事实上,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皮尔斯所主张的象似性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对符号的定义和所侧重的语言层次也各不相同。文章采用原型理论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指出二者关系具有辨证性。看似相对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实则相辅相成,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文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宣文鹏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语言符号
语言为何会漠视生态环境——来自动物与语言符号系统对比的证据
2024年
生态语言学主要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表征、推崇和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语言所构建的话语和“故事”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整个生态系统。然而,语言为何会漠视生态环境?生态语言学并没有给出答案。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本文对比了动物符号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指出前者是指示符号,必须完全依赖生态环境才能进行交流,而后者是抽象符号,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无需完全依赖生态环境也可以进行交流。本文讨论语言符号系统表现出的相对封闭性,然后从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出发,论证了这种相对封闭性是造成语言漠视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辉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符号学语言符号生态环境

相关作者

王铭玉
作品数:96被引量:1,148H指数:19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符号学 语言学 俄语 语言符号学 一带一路
李二占
作品数:39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理据性 理据 任意性 语言符号 象似性
屠友祥
作品数:27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语言符号 手稿 横组合关系 语言意识 空无
应学凤
作品数:96被引量:191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现代汉语 黏合 象似性 韵律 任意性
张绍杰
作品数:100被引量:1,976H指数:24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后格赖斯语用学 语用学 汉语 语法 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