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篇“ 角蟾科“的相关文章
东秦岭地区齿突属一新种记述(两栖纲:)被引量:2
2023年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882 m)采集到齿突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Scutiger feiliangi Zhou,Guan and Shi,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周圣博关萍史静耸
关键词:系统学分类学
中国浙江省发现异属一新种(两栖纲:)被引量:10
2017年
根据形态特征比较,浙江丽水所采集的异标本应属一新种——丽水异Xenophrys lishuiensis Wang,Liu&Jiang,sp.nov.。正模标本:WYF00164,雄性成体,2016年5月20日采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葑垟林场附近(28°11′51.72″N,119°49′2.28″E,海拔1 100 m);配模标本:WYF00169,雌性成体;副模标本:12♂♂(WYF00165~WYF00168,WYF00171~WYF00178),2♀♀(WYF00170和WYF11011),均与正模同时、同地采集。正模和配模标本,以及8号副模标本(WYF00165~WYF00168,WYF00171~WYF00173,WYF11011)保存于中国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其余6号副模标本(WYF00170,WYF00174~WYF00178)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丽水异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小,雄性体长30.7~34.7 mm,雌性体长36.9~40.4 mm;2)头长略大于头宽;3)无犁骨棱,无犁骨齿;4)舌游离端无缺刻;5)掌突2个;6)胫长不及体长之半;7)趾间无蹼,趾侧无缘膜;8)背部具"X"形斑块,或"X"形斑中间断开,色斑粗,边缘清晰且镶浅色边;9)头背三形斑与体背斑块不相连;10)雄性肩部具不显著的浅色半圆斑;11)雄性第一、二指背面具婚垫和极小而密集的婚刺,第二指婚刺较少。依据线粒体基因16S r RNA共397 bp序列以贝叶斯法构建异属14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包括新种丽水异在内的10个异属物种,以高支持率(后验概率98%)形成一个单系(支系B),其中,该种3个个体以高支持率(后验概率100%)形成一个单独的支系,与其近缘种淡肩异(X.boettgeri)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9%,大于同属部分物种间遗传距离。
王聿凡刘宝权蒋珂金伟许济南吴丞昊
尾突Megophrys caudoprocta(两栖纲,)的进一步记述被引量:3
2013年
尾突(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具有非常特殊的特征,它们的尾杆骨(urostyle)长,超过坐骨(ischium)后缘,支持着尾突(caudal projection);泄殖孔(cloacal pore)在股间后缘向腹面开口;上眼睑(upper eyelid)前部大,有一三形突起向侧后突出。这些特征有别于属其他物种,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模式标本产地又采到1雌2雄,先后共4号成体标本,本文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资料和分布作了进一步记述,并拍摄到原色生态照片。
沈猷慧谷祺廖春林
关键词:两栖纲角蟾科
一新亚种——炳灵梵净山亚种被引量:5
2012年
报道了一新亚种,该亚种具属特征,与峨眉种组中的炳灵(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弱,后端无犁骨齿,上颌有细齿;第一、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体腹面斑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体型较大,雄性头体长大于60.00 mm;趾间具1/3蹼。
张雷梁琍冉辉沈正雄
关键词:角蟾科新亚种
三亚蝌蚪质颌的显微结构比较(两栖纲,无尾目)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8种蝌蚪质颌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点,阐述了质颌对蝌蚪觅食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蝌蚪的质颌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拟髭和掌突的蝌蚪具有相似的显微结构特征:质颌呈厚重的"U"型,质化程度高。颌鞘呈基部宽、顶端尖的圆锥形;的蝌蚪质颌呈纤弱的弓型,质化程度低。颌鞘呈基部窄、长而顶端略弯曲的象牙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8种蝌蚪的颌鞘直径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这种显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蝌蚪对栖息环境和觅食方式的适应性。
李成董兆雄王跃招
关键词:角蟾科蝌蚪
Megophryidae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Megophryidae是原始无尾两栖类中分化最多的,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及东南部。但各类群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形态、染色体、DNA水平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学研究的进展;从的建立、亚的分类、属的争议、种的争议等各级分类阶元讨论了其研究历史,包括不同阶元的订正、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起源与分化等不同学者的见解;展望了将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魏刚李子忠江建平
关键词:角蟾科系统学
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
是广布于亚州的原始无尾目两栖动物,中国区系丰富,形态分化强烈。长期以来,该分类地位及分类系统存在较多分歧和争议,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该类群研究历史悠久,但是分类地位及其与其它类群的隶属关系一直处于变化中;其...
魏刚
关键词:角蟾科系统发育基因序列形态学
文献传递
中国湖南一新种——桑植被引量:9
2008年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脸外缘三形突起小;体腹面后部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有声囊。与棘指相比:肛孔上方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腹面观可见;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小而密。故将其订为新种:桑植Megophrys sangzhiensis sp.nov.。
江建平叶昌媛费梁
关键词: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角蟾属
掌突属Paramegophrys的分类(两栖纲:)被引量:3
2008年
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掌突属的学名有效性问题和亚属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掌突属的有效学名为ParamegophrysLiu,1964;该属可分为2个亚属,即掌突亚属Paramegophrys(Paramegophrys)Liu,1964和拟掌突亚属Paramegophrys(Leptolalax)Dubois,1980;目前,它们分别包含11种.
江建平叶昌媛费梁
关键词:亚属两栖纲角蟾科
关于中国属物种属称订正的建议(无尾目,)被引量:6
2008年
简要介绍了属和异属的研究历史;通过比较两属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骨骼细胞核型资料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证实异属为有效属;建议将我国的原属物种归入异属。
李成王跃招
关键词:角蟾科角蟾属分类订正

相关作者

李成
作品数:87被引量:1,07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无尾目 两栖爬行动物 臭蛙属
江建平
作品数:167被引量:1,398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动物 两栖纲 蛙科 无尾目 物种
叶昌媛
作品数:70被引量:26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纲 无尾目 蛙科 锄足蟾科 臭蛙属
费梁
作品数:79被引量:30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纲 蛙科 无尾目 锄足蟾科 臭蛙属
郑渝池
作品数:13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动物 角蟾科 系统发育 属间 物种